APP下载

基于精准理念的“大学生兵”资助育人工作

2019-10-14李辉张道兵刘乐石曼云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

李辉 张道兵 刘乐 石曼云

摘 要:本文基于精准理念分析“大学生兵”在心理、思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特点,研究他们在诸多方面存在的独特需求,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有效助学措施,形成精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生兵”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精准理念 “大学生兵” 资助育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中国梦”,“中国梦”需要“强军梦”支撑,在大学生中开展征兵工作是国家安全形势的需要,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强军梦”的重要举措。高校学生是优质的兵源之一,加强“大学生兵”资助育人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兵源的整体素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全新使命。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征兵政策的实施,大量高校学生走进军营,充实到军队建设的各个岗位,“大学生兵”广泛被部队认可,征兵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军队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大学生兵”的加入改善了各个部队的兵源结构、学历结构,提高了我国官兵的业务素质;部分“大学生兵”在服义务兵期间考入了军校、转了士官,在部队扎根、发展,积极投入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岗位,对于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

发现在大学生征兵的宣传、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不断改进的方面。如报名应征的学生中,“985”“211”高校学生少之又少: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比例较低;民办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学生成为主流:就业困难专业学生报名多,热门专业学生报名少。另外,优抚安置地区间存在较大不平衡;学校与部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等。在“中国梦”和“强军梦”背景下,如何将“精准理念”运用在大学生征兵与资助服务工作中,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兵”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资助育人体系,对当前大学生征兵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兵”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教育不精准。随着我国开放不断深入,国际环境持续和平,“95后”“00后”自信意识较强、忧患意识薄弱,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大学生入伍站位不高,缺乏从保家卫国、献身国防的爱国主义精神层面的动力,参军入伍更多是从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上考虑。

(二)征补对接不精细。长期以来我国的兵员补充以选征的方式进行,较好地适应了军队信息化水平不高的时代对较大规模兵员的需求,但随着军队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精准专业的兵员补充已经迫在眉睫。目前的征兵方式还是采用粗放式,对“大学生兵”需要的专业和人数等需求不精确;对征兵对象的专业、学历层次、学业成绩等需求不明确:对“大学生兵”在部队的使用缺少可续规划:使“大学生兵”征集的过程难以精准对口落实,难以精准发挥“大学生兵”专业优势,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发展指导不到位。“大学生兵”报考军校,受到报考总比例的限制,更多的“大学生兵”难以圆梦军校:在部队直接提干的仅限于已完成学业毕业的学生,提干比例有限:直接保送上军校的“大学生兵”更是凤毛麟角。部分“大学生兵”只能选择退伍,然而退伍复学后,如何继续学业、调整专业、就业创业,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指导服务。

(四)优惠政策不全面。目前政府出台的各类优惠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是吸引大学生入伍,对“大学生兵”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少:优抚安置政策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有些政策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高校的有关政策不配套,缺乏操作性。

三、改进“大学生兵”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征兵宣传。高校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国防意识、陶冶爱国情操、强化军旅情节的主阵地,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和教育强化高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崇军尚武民族情结,彻底改变高校国防教育和征兵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对国防和军事知识有系统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弘扬,使大学生热爱祖国形成崇军尚武的良好风气:加强大学生军事训练,加大国防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军事技能。另外,加强征兵宣传的创新,对困难预征兵大学生进行走访慰问,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状况,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大学生入伍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将退伍复学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迷彩协会,通过协会宣传立功、考学、提干等优秀典型,通过典型宣传,激发入伍动机。

(二)加强入伍大学生学业服务。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妥善安排“大学生兵”的学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校大学生入伍前,学校应安排他们参加所学课程的考试,本科第六学期及以前考试不及格的课程,可在入伍期间由学生所在学院寄送试卷到部队,由部队组织补考,任课教师根据卷面成绩评定成绩。入伍期间的理论考试类课程,由学生通过自学,提交完整的学习笔记,学生所在学院寄送试卷到部队,由部队组织考试,任课老师根据读书笔记和卷面成绩评定成绩;入伍期间的实习、实验、实践类课程可凭所在部队出具的军事训练成绩证明对应获得学分,军事训练成绩优秀的实习、实践类课程成绩计良,军事训练成绩为合格的实习、实践类课程成绩计合格;入伍本科学生应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不参加答辩,按答辩委员会评审成绩记载。

(三)做好退伍大学生学业服务。“大学生兵”退役后的复学安排、学业帮扶,制定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合理编人相应年级,在奖助学金评定、转专业、升學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由于退役大学生在部队时间较长,知识遗忘率高,知识不连贯,复学后部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少数学生还出现挂科,导致学分未修满而不能顺利毕业。高校要研究主体需要,做到选课时专门专人辅导,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服务,学业评价上单独制定标准。

(四)做好退役大学生的发展规划。由于军队环境和大学环境存在差异,两年军营生活使退役大学生重返校园时,一些退伍复学大学生产生不知所措和紧张的情绪。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是动态的,影响是多元的,高校应该主动关注、动态管理,促进退伍大学生顺利实现从军人向学生角色的转变。退役学生优惠政策的落实要宏观把握和合理分析,就业、考取公务员、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要有效指导,进一步做好该群体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降低盲目性,提高解决问题与困难的信心和主动性。

(五)国家层面完善“大学生兵”发展政策。军队要适应新情况,调整走兵时间、退伍时间,使其与高校的毕业、开学时间协调统一,有利于毕业生入伍工作和退伍大学生兵复学。政府要适当调整征兵、安置有关规定,减少差异性,有利于统筹实施。只有政府、军队和高校形成完备的政策保障,切实解决“大学生兵”的实际问题,才能确保入伍学生走兵安心、复原放心。

四、结语

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兵”的问题正越来越得到关注,运用精准理念,深入探究解决“大学生兵”面临的问题,构建政府、高校、军队协同的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兵”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兵”的优势,有利于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永钰,黄相亮,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征兵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国防,2016(08).

[2]宋广成,高校大学生征兵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高教论坛,2017(11).

[3]马雯瑄,李昂,基于精准理念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17(21).

[4]李祖平,新形势下对高校征兵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2).

[5]陈熙,陈善柳,何啸峰,罗晨晖,浅谈在校大学生入伍后的学籍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07(2).

[6]陈永光,唐胜鹏,当前大学生征兵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国防,2017(6).

[7]顾嘉,徐益,与在校大学生征兵相关的学籍学历政策及其实施标准探讨[J].文教资料,2011(7).

[8]姜寧,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优惠政策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3(8).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