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类研究生人文教育刍议

2019-10-14夏立群鲁义善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人文教育

夏立群 鲁义善

摘 要: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各个专业的通识性基础,理工类专业研究生的人文教育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设计不完善及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受理工类院校办学功利化、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教育能力弱及人文类师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改善理工类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需要从改变落后教育理念和建立合理完备的师资队伍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 研究生教育 人文教育

理工类专业研究生作为潜在的知识分子,不仅需要在科学理论与专业技术水平方面进行评价,还需要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视野下进行考量。所谓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出色的理论能力与技术能力,还应该对社会怀有良知,对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命运具有道德上的责任感,对人的尊严与价值报以深切的关注,同时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与独立人格,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开这些不能将一个人称之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首先应该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有理论或有技术的人。人文教育作为通识性基础教育,基本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而不是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对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理工科研究生人文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工类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人文教育理念落后。

重理轻文的落后教育理念是理工类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受限的最基本文化因素。重理轻文这一问题既有近代以来的教育传统影响,又有现实性因素驱动。从教育传统方面来说,重视科学技术形成于近代,自近代以来,由于我国相对落后,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落后,众多思想家与教育人士出于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内在需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因为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面貌变化具有直接性的动力作用,所以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此外,科学技术教育其实是对中国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教育传统的一种反动,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苏联教育模式的照搬,造成理工科高校虽然专业特色突出但是学科整合力很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相对滞后,人文学科仅成为科学技术教育的一种次要性补充甚至点缀,造成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教育对人文教育的相对轻视。教育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人文学科的发展在理工科高校中并不受重视,间接导致整体的文化话语权落后。

2.人文教育设计不完善。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因受落后教育理念的影响,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育设计上不够完善。这种不完善体现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上,首先,理工科高校在研究生人文课程的数量设置方面普遍偏少,大多以国家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内容。除此以外,基本上再没有任何必修类人文课程,而且和本科生相比,人文类选修课几乎没有,导致理工科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类理工院校的研究生能够选择人文课程的机会极少。其次,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类通识课程的整体性设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基本上没有系统性的整体设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办学口号和领导讲话中,较少像对待本校特色類理工专业课程一样对人文类课程进行规范性设计,普遍存在只根据已有师资简单设置课程的情况,人文类课程在某些时候只是为了满足一些上级的指标性规定。所以,由于重视不够,导致相应课程的教学水平相应不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简单地说,就是理工科研究生很难接触系统的人文教育。最后,理工科高校给予研究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相对被压缩。由于高校的考评体系主要侧重于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因此,理工科研究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和科研压力较大,即使本身感兴趣也很难将精力放在人文知识的学习上。

3.人文教育同专业教育脱节。

理工类研究生接受人文教育培养效果差的一个具体原因,在于人文教育同自身所学的理工专业教育脱节。这种脱节的第一个根源是实用主义,理工科研究生专业学习内容十分狭隘,侧重于实用性教育,导致价值性教育缺失,从某种意义来说,实用主义倾向之下,理工科专业事实上被理解为技术性专业,或关于自然科学的专业,这本身是狭隘的,因为即使是理工科,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问。这种脱节的另一个根源是对人文教育的狭隘理解,即只是将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拓展看待,将哲学、艺术、文化、审美等要素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并没有将这些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人文教育因而成为紧张的业务性学习之外的一种消遣与放松。总的来说,这种脱节是受制于教育理念的,教育理念从业务能力上说,受制于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目前,在我国,除个别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理工类院校普遍存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研究能力赢弱的问题。合格的研究生一定是一个研究者,所以,本身并不会满足于教育过程中的一般性常识,当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类研究水平达不到研究生的心理预期时,后者自然难以对其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和反思。

二、影响理工类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两个因素

1.办学功利化、人文学科边缘化。

理工类院校办学理念功利化,是研究生人文教育落后的直接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直接性的,我国高校尤其理工科高校为赢得社会认可,往往在学科建设中采取突出专业化教育的策略,采取强调和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某一特色专业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理念无可厚非,因为理工科院校专业面窄,寄希望于通过提升综合实力与综合类高校进行竞争确实是不现实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过于放大经济性的效益评价,市场化就会诱导高校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短期效益,忽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和长期效益,直接导致办学的功利化,教育资源主要投入实效性强、社会效果实现快的技术领域,以育人为目标的人文学科则直接被边缘化,不仅影响人文学科的学科地位,还影响人文学科的社会评价及相应的入学与就业等一系列因素。事实上不只是人文学科,理工科的基础性研究也有被边缘化的隐忧,这两者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社会效益方面耗时长、见效慢。办学理念功利化的直接性恶果是在就业、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人产生单向度的评价,即以有用与否为标准。从某种意义来说,理工类院校要培养的对象是尽快被市场接受的、能够创造财富的、形成社会影响力的技术精英。因为这样的培养效果能够让学校得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2.人文教育能力较弱、人文类师资缺乏。

人文教育能力较弱、人文类师资缺乏,是理工类院校研究生人文教育落后的现实原因。办学定位的狭隘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使得理工类院校普遍对人文类教育师资重视不够,导致研究生人文教育相对滞后。首先,理工类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普遍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相应的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在相对狭窄的理工科领域内,本身存在结构性和能力性缺陷,擅长专业教育而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和能力,对于涉世未深的本科生,教师尚且可以谈谈人生经验,但针对研究生层次,理工类教师很难通过感性经验完成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基本要求。其次,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类师资以思政类为主,随着管理学热潮兴起,部分高校相应补充管理类师资。但是总的来说,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师资建设水平较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师资专业构成方面,普遍缺乏足够专业的师资队伍,已有的专业构成很难形成学科性优势,相应的,很难通过某个学科将不同专业教师进行整合。二是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文类教师对于本校工作认同度较低,即认为在理工科院校从事人文类教学与研究属于边缘人物,发展前景不佳,一方面是专业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由于理工科院校对人文类教师的考评制度大多还是采取理工科的评价标准,对人文类教师并不公平,由于考核评价标准本身有利于理工类教师,导致人文类教师的弱势及不满,导致理工类教师产生“文人相轻”的态度,甚至有可能产生出一种针对前者的从中心到边缘的歧视。三是由于办学理念及对边缘学科的忽视,理工科高校在人才引进时普遍对人文类人才不够重视,要么引进兴趣不大,要么在人才引进时,将人文类人才和理工类人才区别对待,降低前者的引进待遇,这对人文类学科的人才建设不利,在本身已经很难吸引人文类优秀人才的情况下,进一步雪上加霜。以上三点使得理工类院校的人文学科发展陷入人才困境,即现有师资底子赢弱,因为上升空间狭窄而积极性不足,同时很难吸引新的优秀人才加盟。理工科人文类师资存在的普遍局限性,是理工科人文教育水平低、效果差的现实原因,因为没有良好的师资,根本谈不上课程体系、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

三、改进理工类院校人文教育的建议

1.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应该考虑市场需求,绝不能完全服从于市场。一来市场需求并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市场需求依然需要教育,市场本身不足以对教育目的进行充分支撑,它本身的目的是逐利,而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二来教育机构需要有自己超脱的自由精神,而不是彻底的用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对待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研究,某些很难满足短平快的市场需求。如果高等教育尤其是作为学术性培养的研究生教育难以形成对市场需求的超越,很难形成纯粹的学术精神。简单地说,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应该超越现实性实用主义。因此,理工类院校需要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将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要求落到实处。将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统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1].科学设计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和资源投入,以保证人文教育的切实落地,借鉴国内外教育理念先进的高校经验,奠定人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提升人文类课程的数量与比重,“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2]。在开设必修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余,提供数量上足够丰富、内容上有足够吸引力的人文类课程,在知识范围上覆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文化等基础领域,使理工类研究生有机会接触相对系统的人文知识。同时,以专业教学为教学载体,融人人文教育基本内容,大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性研究,以此促进专业教育同人文教育相互交融。最后,理工类院校需要把人文教育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视为研究生成人成才的必要基础,将人文学科研究视为国家整体软实力提升的基本前提。

2.建立合理完备的师资队伍。

教育行为最终需要通过师资实现,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教育依赖于相应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結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文类教师队伍是理工类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依赖人文类教师人才的引进,还依赖理工类高校给教师提供的发展环境、上升空间、公平的考评制度及平等化的经济待遇。由于理工类院校本身的平台和资源限制,人文类师资能够获得的发展机会相对综合类院校来说较少,相对于本校理工类教师较少,相应的上升空间有限,薪资待遇处于劣势,整体上属于弱势群体,从长远看,是影响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隐性因素。因此,理工类院校尤其需要重视改善人文类教师的经济待遇和发展环境,尊重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形成自身专业研究的归属感和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并在政策和经费上对相对弱势的人文类教师给予扶持,同时给予人文类教师合理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而不是简单套用理工科标准。其次,提高理工类师资的人文素质水平。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并不局限于人文类课程,而应该更多地融入自身专业课学习和研究中,理工类教师由于和学生接触更频繁,因此其实在研究生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尤其是作为直接负责人的研究生导师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理工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一方面需要在知识性方面进行提升,在专业课程和学术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局限于知识性教育,《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生导师要“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3],导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研究生学习和模仿的最佳对象,而且是研究生人文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l.教研[2014)5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Z].教研[2018)1号.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人文教育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