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言一语皆有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9-10-14朱文婷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高考

朱文婷

摘 要:在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家往往着眼宽泛、就题解题,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文本主题、表现手法的理解和题目解读、答案解析上,忽略对文本自身语言的品读、对文本细节的研读,影响高考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师生除了在阅读量、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外,还要在文本语言的品读上多花费精力,善于从细节入手,提高文本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高考 现代文阅读 品读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1]要想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加深对语言的热爱且能运用祖国的文字,必须在大量阅读中长期积累,借助老师的引导,品读语言,走进语言的殿堂。《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题量、题型做了一些调整: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这三类文本,由原来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二选一进行考查,调整为均作为必考内容。可见,阅读量明显增多,这就要求学生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必须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目前,在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平时的阅读量少、速度慢、语感差,阅读能力水平不高;二是功利心强,只瞄准高考常考的题型,就题解题,不愿下功夫品读语言。面对这种现状,语文教师除了督促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外,还应把握好文本阅读的效率,有读必练,有练必品,品练结合,只要是学生认真做了的文本,就要和学生一起品读语言。

一、品一字一词,悟思想情义

品的是一字一词,悟的却是思想与情感。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2]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品读语言,通过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感受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义,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

例如,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里有一句话:“‘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这里的“叫”值得品味,为什么不是“问”而是“叫”呢?教师在和学生赏析文本时,可引导学生品味这个词。通过揣摩品味,不难发现只有“叫”这个词,才能与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性格形象吻合,既表现出了孩子们看戏回来后发现八哥鸟不见了的焦虑、惊恐,又暗含了孩子们的率真。

文中还有一句话:“‘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这里的“低声”一词,值得师生咀嚼品味,母亲为什么不是直接吩咐厨子而是“低声吩咐”,深意何在?抓住“低声”这个词,可以从中体会到母亲对孩子们要去打野猫为八哥鸟报仇的善良的呵护,亦能体会到母亲不忍伤害有身孕的野猫的善良,从而感受到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可见,品的虽是一字一词,赏的却是形象与思想。

对小说是如此,对散文亦是如此。在对散文语言的品读中,师生需要整体着眼,小处细品,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情感。

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有这样一些语句:“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3]。从对“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认真养病”“持恒”这些词语的品读中,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作者对这种认认真真生活风格的赞许。

文中还有一些语句:“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这一路的风格顯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显得有些孱弱似的……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3]乍一品读“虚无、浮华、孱弱”这些词,我们会以为作者对这种生活风格是不称许的,但是通过对“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的品析,便意识到了作者的用意,明白了那是象征邻居不同的生活风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可见,唯有走进语言,才能走进文本的思想。唯有带着学生们品析,才能发现语言的妙与味。长此以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更是文本语言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远远不止表示停顿和语气,里面往往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本、品味语言时,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这样在深入品读语言、解读文本的同时,既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重视标点符号,督促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又能培养学生借助标点符号印证作者思想情感的良好习惯。

例如,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回答:“现在四年级学生一共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那人忙道:“是,正是。不知征调有没有例外?”“什么例外”“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而且我还有许多创作打算……”“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他人的子弟去送死!”[4]

在蒋姓学生的这几句话里,通过对“嗫嚅”“口齿不清”“忽然大声”这几个词的品读,我们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心理及形象的变化:由最初对自己逃避征调、逃避责任还有点避讳,不太好意思开口,到后来愿望落空后的气急败坏。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简短几句话中就用了三个省略号,一个感叹号。通过品析,很容易发现,三个省略号更好地表现了蒋姓学生对自己逃避征调、逃避责任的趑趄嗫嚅:一个感叹号的使用更好地补充强调了他被拒绝后的懊恼。可见,标点符号为学生把握人物的形象起了一定的辅助、印证作用。

再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文章在写到安娜看到渥伦斯基的信后,有四处语言用了感叹号,这一处连续用了三个问号。在对前四处语言的品读中,我们能感受到安娜对二人情感的绝望与与之带来的痛苦,再加上对这三处疑问语句的品读,我们又读出了安娜内心的迷惑、恐惧与悔恨。结合起来,我们便感受到了安娜内心虽痛苦万分却并未坚定地要走向死亡,可见她的死亡是偶然的。恰是这一点,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对悲剧背后原因的思考,正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可见,品的虽是标点符号,赏的却是人物、情感与思想、主题。所以,我们在对字词品读的基础上,辅以对标点符号的品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品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及推动故事情节、烘托环境氛围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细节描写,可以把人、事、物最本质的一面展现给读者,给读者以真实感、形象感。所以,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要想真正读懂文本,在解析文本时就必须关注细节、品读细节。

例如,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里针对孟弗之的情态有这样几处细节描写:

1.“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

2.“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

3.“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

4.“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5.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4]。

由“微笑答道”“亲切地看着”这些细节我们能感受到孟弗之教授对饱含爱国热情的青年们的关爱、赞许;由“温和地问”到“冷冷地说”,再到“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尽量平静地说”“自觉脚步沉重”这一系列的情态描写,我们又能感受到这一人物由对蒋姓学生热切的期盼到失望,再到愤怒、压抑,最后彻底失望后的心情沉重。最后再加上对腊梅林一片雪白这一环境的交代,看似闲笔,却别有深意:映衬孟弗之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可见,品的虽是细节描写,赏的却是精神与要义。

再如2015年江蘇卷《比邻而居》有这样一段文字: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昧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的,它有它的颜色。

文章抓住端午节各种气味都安静了下来,唯有艾草的熏烟弥漫、散开这一细节,再结合前文谈到的几处品析语言,不难把握作者的思想: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上,不同的生活状态有了相同的生活内容。这种生活状态的融合,既达成了绚丽与明净的平衡,又体现了一种理解与包容的思想。更启示我们不管是对散文还是小说的解读,都不能放过对细节的品读,唯有静下心来品味细节,才能成就对文本思想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切不可就题讲题,务必引导学生养成品读语言的习惯,把每一次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讲解都当作一篇课文和学生诵读、品读、探讨,从而让学生在长期“浸染”中养成品读字词、品味标点、咀嚼细节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语感、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真正达到水涨船高、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3]仲彩燕,叙述类文本的客观表述为答题之本[J].语文学习,2015(10):67-69.

[4]叶海忠,《这是你的战争》阅读(江苏卷小说)[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1(08).

猜你喜欢

现代文阅读高考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谈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试策略
开启初中现代文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