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学,课堂在路上
——以开发“石屋洞游学”为例

2019-10-14王月聪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石屋卷尺游学

◇沈 洋 王月聪

当下,数学课程实施的主战场依旧是课堂,而对于游学课程,多数学校处于“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随便做”的状态,即使组织游学,也存在只游不学、只学不游两种极端。能否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发更灵活、更开放、更有用的课程方案呢?我们以杭州“石屋洞游学”这一活动为例,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研究的意义

1.课程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如果把游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那么游学活动必然具备课程的各个要素。 游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倡导在“游”的过程中创设“学”的情境体验。

2.学生发展。

学生的思维不仅有速度快慢之分, 更有直观、抽象等各有擅长的类型之别,课堂上,常常是思维快的学生主导教学节奏,而游学过程时间充裕,或许可以给那些各有特点的孩子一个全新的舞台!

3.教师成长。

教师的培训内容由“教学”层面转向“课程”层面时,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和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入手,基于学生的特点,通过适当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和进行特色评价等途径,可以帮助教师开发数学游学课程, 从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理解课程,这也是培养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设计

以“石屋洞游学”为例,如何沟通石屋洞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开发游学任务呢?

1.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剖析各知识点。

石屋洞是一个天然的洞穴,结合教材,我们整理了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中可以与石屋洞相衔接的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用合理的方法,测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实际情形中,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鸽巢问题”: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六年级下册拓展问题“七桥问题”:运用拓扑学知识,描绘参观石屋洞的行走路线。

2.基于游学课程特点,整合多个学科。

以在校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整合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创设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活动1,石屋洞概览(信息技术);活动2,测算石屋洞中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数学);活动3,测算石屋洞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数学);活动4,运用拓扑学知识,描绘参观石屋洞的行走路线(数学);活动 5,利用“鸽巢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6,我是石屋洞宣传员(语文);活动7:游学课程汇报(综合)。

3.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石屋洞游学”快乐体验活动。

(1)“石屋洞游学”任务单的设计。

小学生天生爱玩、好胜、喜新鲜。开展“石屋洞游学”对他们而言,真是新鲜又好玩的事情。结合上述活动1~活动6, 我们精心设计了6 张游学任务单。

(2)“石屋洞游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①★级评价。

根据难度的不同,完成每张任务单,会得到相应的★,整个游学任务单一共有24 颗★。

②游学课程汇报。

游学课程汇报,属于一个创造性的作业,汇报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用PPT 展示,微视频创拍,绘本制作等,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三、研究的实施

经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以“石屋洞游学”为例,初步构建了游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1。

图1

1.游学前充分备课。

(1)教师层面。

首先,在剖析石屋洞与教材中知识点的联系后,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设计游学任务单;其次,拟定《致家长的一封信》和《安全责任书》,向家长阐明此次游学的目的和形式,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自主报名;最后,确定人数,小组分工。

(2)学生层面。

认真阅读任务单, 对本次活动有初步的了解,能有目的地去观察和活动,明确临行前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并带好文具和学具。

(3)家长层面。

在活动中要树立安全意识, 明确接送时间,在团队协作中, 观察自己孩子各方面的素质,以及与他人沟通合作时的具体表现。

2.游学中注重引导。

6 张任务单, 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整合,共同推进游学活动,具体如下。

A.数学学科。

①量一量(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任务单2,3 颗★)。

石屋洞的主洞地面是一个极不规则、周围是曲线的图形。该如何测算它的周长呢?学生想到了两种方法。

方法1:用卷尺沿着主洞地面的边缘绕一周,卷尺所量的长度即为主洞地面的周长,量出周长约为43.7 米。

方法2:有些学生想到,在量的过程中,难免因为碰撞拉扯,使得卷尺脱离原来轨迹,造成误差,所以学生借助绳子,分步测量。在绳子长度选择上,为了方便计算和测量,学生选择5 米长的绳子。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选择一根较长的绳子,用卷尺量出5米长的绳子并剪下。

第二步:用5 米长的绳子贴着地面边缘量,在终点处做上标记。

第三步:选择已测量的终点为起点,按照第二步的方法继续操作。绕一周后,看有几个5 米。

第四步:有8 个5 米,还多出一段不足5米,在绳子上做标记并用卷尺量出长度是3.61 米。

第五步:计算,总长=8×5+3.61=43.61(米)。

虽然方法2 的操作步骤看起来比较多,但是实际操作的速度比较快。学生比较后发现,利用方法2 得到的结果更精确。

②估一估(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任务单3,4 颗★)。

学生把它近似看成一个基本图形,或用数格子的方法解决。

方法1:近似看成梯形。

第一步:用卷尺量出上底是9.2 米,下底是14.7 米,高是 9.1 米。

第二步: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求得面积约为108.745 平方米。

方法2:数格子。

学生发现,除了边缘处,地面的地砖均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于是想到了下面的做法:

第一步:分组分区域,规定:一块一块地数,不满一块按半块计算。

第二步:各小组汇报地砖数,经统计,共177 块。

第三步:量出地砖的长是1.03 米,宽是0.49 米。

第四步:列式计算,面积为1.03×0.49×177=89.3319(平方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学生多在课本作业中完成,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是第一次碰到。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是一次理论知识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学生无不感到有趣、有意义。

③画一画(绘制行走路线图,任务单4,5 颗★)。

在游学任务中,要求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完成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运用拓扑学知识,描绘参观石屋洞的行走路线”。把线及不同的图形,经过压缩、卷曲或其他方式的扭曲后,有些性质会改变,有些性质不会改变。 研究这些不会改变的性质的学科,是拓扑学。 每个人的绘画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大家所画的各个“洞”之间的行走路线是一致的,如图2。

图2

这是空间想象能力与绘画实践的结合,这是数学与艺术的相融。 学生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领略了别样的数学题。

④证一证(经历数学建模和数学证明的过程,任务单 5,4 颗★)。

学生为了证明“至少有7 位同学选择同一个洞”,想出了不同方法。

方法1:实际操作。

规定:1 个洞不能超过6 人, 人数满了就换另外的洞。然后发现6 个洞都满了,还有5 个人没有选择。 这5 个人只能再任意选择1 个洞,这样,至少有7 个同学会选择同一个洞。

方法2:画图,如图3。

图3

用画图的方式解释了实际操作的过程,比较直观。

方法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假设每个洞均匀地站6 人, 还余下5 人,这5 人任意选择1 个洞,不管怎么选,总有1 个洞至少有7 个人选择。这就是假设法。它蕴含了平均分的思想。 学生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41÷6=6……5,6+1=7。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具体问题和 “鸽巢问题”的一般化模型联系起来,找出“待分的学生”(鸽子)和“洞”(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建模的过程。同时逻辑推理、数形结合、假设法等数学思想方法,也在本次游学活动中进行了渗透。

B.其他学科。

①查一查(与信息技术整合,任务单1,4 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穷极一生的学习成果与人类的知识总量相比,犹如沧海一粟。幸运的是,搜索引擎已成为人类获取新知识最有效的手段。学生利用手机、平板,查找石屋洞的相关资料,并搜索出有用的信息,咨询当地的居民,或从门口石屋洞景点的介绍中提取信息。

② 写一写(与语文学科融合,任务单6,4 颗★)。

以“石屋洞宣讲员”的身份撰写导游词,这是对一天游学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将写作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手段。

3.游学后全面总结。

(1)课程汇报,总结收获。

主要包括 PPT 游学汇报、微视频创拍回放及学生的绘本制作等形式。

(2)分享生成,颁发奖状。

根据学生获得的★的颗数及学生的汇报,进行民主投票,给学生颁奖以激励学生。

猜你喜欢

石屋卷尺游学
为大树量身商
高山流水·松林里的红色石屋
农村游学活动
钢卷尺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报告
石屋(散文)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带铅笔芯的卷尺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