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庸者下”是不作为干部的应有归宿

2019-10-13张玉胜

中华魂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干事干部制度

张玉胜

“去年以来,全省共下了1082名省市县管干部,其中省管干部35名。”7月12日上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围绕“‘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人只要不犯错就可以一直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能动他,但是现在不行,你不干事、不作为、不敢作为、不担当,就是庸者要下。”(7月12日《新京报》)

尽管干部“能上能下”的口号喊了多年,且在制度层面也不无对问题官员实施削职摘帽的相关问责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难脱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执行缺位,导致干部变动深陷“不到年龄下不来、不犯错误下不来、自己不辞下不来”的“死水”困局。浙江全省下调1082名省市县管干部,凸显其在践行“庸者下”干部调整政策的勇气和魄力,其教育与警示效应值得关注。

与提拔使用干部的“栽花”相比,拿下不称职干部的“拔刺”确属不易,尤其是要让看似“没明显毛病”的不作为“庸者”让贤,其难度更大。这既缘于长期受“官本位”封建观念束缚的传统影响,更不乏“熟人社会”现状、触及既得利益、对“该下”干部缺乏刚性界定标准及奉行“多种花少栽刺”老好人思维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

放任这种不干事、不作为、不担当的“庸官”当道、“庸人”占位,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对干部队伍的干事创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它恰如侵害党的肌体的“慢性病”与“腐蚀剂”,虽无违反党纪国法的明显“硬伤”,但确有浇灭干事热情、助长庸懒作风、污染政治生态的潜在隐患。容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庸者尸位素餐,势必会挤占敢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勇于担当者的机会、空间与舞台。

让“庸者下”成为常态,首先要破除“进荣退辱”的功利思维。“庸者下”的实质就是以无为即无位的干部管理机制,诠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和“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干事精神和政绩理念。要通过思想教育和制度细化,使“能上庸下”成为干部主流价值思维和正常出入狀态,进而促成各尽所能、公平竞争、优进劣退和有进有出的良性政治生态,形成崇尚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者流芳的干部共识。

其次,要确保“庸者下”的精准与合规。“庸者下”之所以常以干部“调整”称谓,而鲜用“免职”或“撤职”,就在于其表现繁多和情况复杂。比如,能力差、办法少、庸懒散、不干事、不作为、怕担责、不适应等等。需要对其厘清边界,明确范围。让“庸者”腾位让贤,既是过错责罚、也是制度倒逼,这就要求实施者既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又要认定有据、严肃审慎。要明确“下”的标准、遵循“下”的程序、严守“下”的纪律,使“庸者下”有章可循、服气服众。

其三,需有相关的配套举措跟进。“庸者下”不能简单归属于“问题官员”。尤其是对那些因能力、性格、认知等原因的下调干部,要不歧视、常关心、多帮助、给出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制度善意,比如给予调职换岗、培训补课等。对遭受误解或不实举报的干部更要及时澄清保护。

猜你喜欢

干事干部制度
什么样的人“爱上了开会”
要为干事而为“官”
某些单位的制度
打前站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