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虚假同感偏差分析《琅琊榜》萧选的人物形象

2019-10-12张志勇

艺术大观 2019年29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摘要:本文基于对夺权、失信、沽名钓誉的虚假同感偏差在电视剧《琅琊榜》萧选这个人物身上所引发的行为反应的分析,总结出了其薄情、寡义、可憎与可悲的人物形象,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阐释。

关键词:虚假同感偏差;《琅琊榜》;萧选;人物形象

2015年9月19日首播的电视剧《琅琊榜》作为近几年国内市场难得一见的高品质作品,一经上映便成了收视“爆款”。之后,其更是凭借着绝对实力揽获了第30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第19届华鼎奖中国百强电视剧第一名等多项荣誉。时至今日,其依旧在受众群体中广受欢迎。究其得到受众和业界如此青睐的原因,我想与这部剧精益求精的打造密不可分。该剧中的每一位人物都以鲜明的形象为受众留下了清晰的辨识符号。以剧中人物萧选即大梁皇帝为例,其摆脱了以往传统帝王形象在受众群中的刻板印象,其形象基于虚假同感偏差所带来的对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普遍性的高估与夸大下的人性弱点的放大,使得这个帝王形象“血肉丰满”。因此,本文选取其为研究对象,对于其通过虚假同感偏差而演化出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

一、夺权的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了其人物形象的薄情

萧选作为一个于权力纷争中,踏着遍野横尸而登上至尊之位的皇帝,其对于巍巍皇权绝对性的掌握意识近乎疯狂。他无法容忍任何可能威胁到其皇权稳固的因素产生,那些因素无论对与错,只要出现便是他心中固定的判断:狼子野心式的夺权。他把对于自己阴暗面的审视结果共性在所有人身上,他这种人人皆是夺权篡位者的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了七万赤焰忠魂命丧梅岭、皇长子萧景禹含冤被赐死于狱中、宸妃林月瑶自缢于深墙宫苑等悲剧的产生。但是这些悲剧的产生并没有能唤醒他对于自身虚假同感偏差的正确认知,而是换来他以“赤焰案”为逆鳞,对于与此相关的直言进谏者、申冤者和有干系人员等的严惩。甚至在他晚年,面对几乎唯一可选的继承人萧景琰为该事件求情翻案时,他不惜以剑相向。其种种做法,将巍巍皇权的无情充分暴露,而其作為巍巍皇权的载体形象也就无谈温情只余薄情了。

二、失信的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了其人物形象的寡义

人们往往在少年互为依靠时,因最纯真的义气生发出最可贵的信任。但是,当权势迷人眼、地位分君臣时,上尊下卑的等级界限便成了一道不可再逾越的“红线”。在萧选成为帝王之前,从小与其一起读书、一起习文练武、一起共平大梁危局的言阙、林燮,对于他而言是挚友身份的存在,他们因志同道合而使得虚假同感偏差近乎可以忽略,所以他们可以发下“共患难,同富贵,生死相随,永不相负”的誓言,并且也确实都在守信地做着。但是当萧选成为帝王之后,其将他们之间的称兄道弟逐渐视为等级僭越、将其余二人的军功赫赫逐渐视为功高震主的存在。在其登基第二年,他便违信将言阙的挚爱林月瑶抢走。之后他对二人更是处处防备与施压,直至林燮忠名被污、身丧梅岭,言阙一心修炼、远遁红尘方弱。所以,萧选基于他自身在他们关系中可信度的改变,引发了他对于失信的虚假同感偏差的逐渐加剧。在这种变化的对比之中,他的人物形象变为了一个眼中与心里只剩君臣,未留兄弟的寡义符号。

三、沽名钓誉的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了其人物形象的可憎与可悲

萧选作为一个帝王,其渴望以贤者之姿受万民称颂、流芳百世,赢得生前身后名。因此,任何可能有损其完美帝王形象的出现都是不被允许的。他是帝王,掌握着生杀大权,于是他用绝对的领导权来维护着其自身形象的无瑕。基于这种沽名钓誉的心理,他的虚假同感偏差映射到他人身上,他便固执地只看到一个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嘴脸,这些人皆是为名为利而虚伪的存在。所以,对于林燮根据战事实际而产生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为,他认为是对其决断能力的挑衅,破坏着他能者之名;对于以政绩获得众人拥戴的萧景禹的勤德贤能行为,他认为是萧景禹在笼络人心、清谈狂论,与其政见的不合便是意图取其而代之,这些行为是萧景禹树立虚名,损其英明的阴谋。因此,对于他们,他不可姑息、不能容得。这种行为下的他可憎。在最终人心所向的真相该被归还给“赤焰案”时,他出于“人人为名”的狭隘观念,向梅长苏提出的翻案条件又让他多了几分可悲色彩。他决不能让林殊或梅长苏活着站在朝堂之上,存于臣民的眼见之域、口耳之间,因为他认为这样天下人会时时刻刻关注到赤焰旧人的功绩,想起并指责他的过错,这对于其一生都在经营的名誉而言无疑是致命性的破坏。所以,他在权利自拥的近乎最后关头还在为沽名钓誉苦苦挣扎,孤独与执迷的何其悲凉。

四、结语

虚假同感偏差使人在自动同化的类己基础上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从而产生出主观的匹配行为。基于此,萧选这个人物经由时而专断、狠厉的帝王特性,又时而忧虑、恐惧的凡夫弱点,通过实际行为衍生出薄情、寡义、可憎与可悲的形象符号。希望透过萧选的人物形象为镜,受众可以观其而审己,收获将心比心为人,客观公允处事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晓玲,张倩.电视剧《琅琊榜》热播原因探究[J].大众文艺,2015(24):165-166.

作者简介:张志勇(1994-),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北华大学文学院2018级研究生,广播电视专业。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中的人性之美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论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共时性与历时性视点对小说人物塑造的意义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