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蒙古族安代舞

2019-10-12于海骧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蒙古族

摘要:安代舞现已成为蒙古族男女均跳的节日性民俗舞蹈,经常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表演,其踏步、顿足、甩巾成为安代舞的典型特征。安代舞既豪放又抒情,刚柔相济,表演起来情绪高涨,振奋人心,成为蒙古族节假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代表性舞蹈。

关键词:蒙古族;安代舞;艺术形式

安代舞,是流行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库伦旗等地的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阿达安代、乌菇嘎安代、驱鬼安代、求雨安代等类型,每一种安代都有专属的功能,过去的安代舞是一种驱鬼治病的舞蹈,现在的安代舞已演变为蒙古族节日聚会时群众娱乐节目。安代舞为集体舞,人数不限,由一人领唱,众人手持绸巾而舞,动作简单朴素,气氛热烈欢快,体现了蒙古族人热情豪放的性格。

一、安代舞的产生与历史

蒙古族主要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先是萨满教盛行,公元16、17世纪以后以信奉藏传佛教为主。萨满教是一种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的宗教。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最早形成于西藏,它是以佛教教义结合藏区原始宗教苯教教义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在蒙兀时期传入蒙古。之后蒙古地区建立寺院,出现蒙古族喇嘛,喇嘛教遂成为全民宗教。安代舞缘起于佛祖释迦牟尼教诲的传说,就反映了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的历史。安代舞主要是为治疗女性精神疾病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包办婚姻造成无数爱情悲剧,一些蒙古族青年女子难以承受精神折磨,变得精神失常或婚后不育,再加上缺医少药,人们便认为是魔鬼附体,只好借助唱歌跳舞来排解这种精神苦闷。释迦牟尼授此舞的传说和蒙古族法师“博”的参加,虽然给安代舞蒙上了宗教色彩,让贫苦的蒙古族百姓认为只要唱歌跳舞就能治好病,但唱歌跳舞确实能够给人减压、带来快乐,于是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从此安代舞就盛行于库伦旗。

安代舞可分大安代和小安代两种。大安代有候场、开场、夺场、收场等程序,有几十人至几百人跳。舞蹈队形多是圆圈、半圆圈和里外两层圆圈或两排。而小安代则大多是由博和病女在室内跳,活动时间仅两三天,没有表演程序。库伦旗跳安代多为大安代,届时蒙古族人按程序跳开场、夺场、收场。开场由歌手唱歌并面对病人做踏步上下甩巾动作,再向全场自我介绍,之后率众舞者变换队形舞蹈。夺场,又称作夺安代,歌手唱歌,众人跳舞。但如果病女被另外一场地歌舞吸引,欲跑向别处时,歌手就唱起更動听的歌,舞者跳起更激烈的动作以阻拦病女,让她跑不出圈去,此时形成壮观热烈的场面。当病女大汗淋漓、情绪稳定之时,博上场击鼓宣布收场。此时由两名男青年搀扶病女到三岔路口,众人齐唱民歌,做踏步甩巾动作,结束安代活动。

二、安代舞的表演特色

安代舞是科尔沁草原库伦旗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多在夏末秋初之间跳,一般从傍晚跳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跳一次安代少则7天,多则41天。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参加跳安代的人均为男性,跳舞人有博和歌手。“博”即蒙古法师,他身穿法衣,手持鼓鞭、单鼓主持仪式;歌手通晓民歌,还能即兴演唱,手持响铃鞭。蒙古族是一个由诸多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服饰上也呈多元化,科尔沁草原蒙古族服饰不同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服饰。跳安代舞时,歌手头戴红绒球圆顶蒙古帽,帽上绘有黑色图案,穿天蓝色蒙古袍、黑色坎肩,扎红腰带,穿蓝色彩裤、蒙古靴,或者头戴茶色礼帽,穿紫色蒙古袍、黑色坎肩,扎绿色腰带,穿蓝彩裤、蒙古靴。博头戴博法冠,穿法衣,扎铜镜法带,穿法裙,着茶色便裤、蒙古靴。科尔沁的蒙古服饰曾受满族文化影响,蒙古袍宽大、直长、两侧开衩,领口、袖口、襟边用各色套花贴边,跳起舞来既方便又好看。

跳安代舞时,先由博给病人看病,商定用安代治病的时间和场地,扎白纸房和草人,准备好香火。再由两男青年搀扶病人入场,坐在木凳上,双手合掌拈一炷香,众人围圈,歌手起鞭唱歌,继而歌手左手叉腰,右手执巾在胸前上下左右挥动询问病人的原因,当病人开始回话后,歌手就让病人手握一巾,跟着歌手跳舞,动作由慢到快,由简单变复杂。舞蹈反复跳,跳得汗流浃背,渴了喝口茶接着跳。在情绪高昂的舞蹈中,病人精神重新振作、恢复常态。

三、安代舞歌伴舞的艺术形式

安代舞,不仅是舞蹈,其中还有歌手的大量民歌演唱,穿插幽默歌词表演,以活跃气氛为病人解闷。此外,安代舞还有出现赛场的情景,不同场次相互比赛,比歌比舞,引来更多群众围观,也分散了病人的注意力,使之忘掉烦恼,与众人一起甩动手帕、欢歌欢舞。这样的歌舞场面持续7天至41天,唱不尽的民歌,跳不完的舞蹈。安代舞的基本动作有:单踏步、双踏步、踏踢步、跳踢步、踏步上下甩巾、踏步甩绕巾、踏步搭肩巾、踏步左右甩巾、踏步转身、踏步提襟、踏步踢腿甩巾、跳踏步甩巾、踏步上甩巾、便步甩巾、小滑步摆巾、跑场步掏巾、踱步翻巾跳转等。舞蹈动作简单易跳,基本就是踏步甩巾动作,但蒙古族人能连续跳几十天而乐此不疲,关键在于放松身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素在起作用。

总之,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普遍流行东胡说。最早见于史册记载是在唐代,那时称“蒙兀”。公元13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就成了这个共同体的民族名称。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蒙古族生存的环境。蒙古族在茫茫草原上以畜牧业为生,并逐渐形成了与畜牧文化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安代舞”就是其精神文化的代表。

作者简介:于海骧,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歌舞团。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蒙古族
马背民族
诺恩吉雅随想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