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景观的归属感设计研究

2019-10-12何玮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居住环境邻里关系归属感

何玮

摘要:基于现阶段大部分一线城市小区居住的环境比较成熟,但偏远的民族地区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民族地域特点的缺失,邻里关系的冷漠,人们没有归属感等问题。本文以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如景花苑小区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以问卷调查形式,结合实地现场调研归纳出影响居民归属感问题的产生,并试图能够用景观设计的策略来激发社区内居民行为活动的发生,增强居民居住归属感进行探讨。

关键词:居住环境;社区景观设计;邻里关系;归属感

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如景花苑小区景观

(一)社区概况

如景花苑地处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小区依山傍水。该小区建成时间为201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旧时愉悦惬意的乡村生活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族文化缺失、邻里关系断裂、基础设施落后等现状。在协调景观与人的关系,创造归属感的社区景观等方面,此社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社区户外景观空间缺乏地域文化,空间的多功能性缺失

现阶段对于社区景观设计存在很大的誤区和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设计者盲目追求图面效果和建筑物的布局。如景花苑的垃圾桶、灯等设计都直接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其中,极大的产生景观空间与气氛的不和谐,造成小区内活动空间的魅力丧失。

壮族瑶族人民在所居住的院落内或有山歌对唱的习惯,连山地区有部分的老村落还保留了唱山歌时所用到的对歌亭,所以室外活动空间还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的人民的地域性的需求,提供交往的契机。

二、缺乏归属感的社区

(一)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意识淡薄

依靠社区管理、社区教育与政策引导而缺少适当的景观场所,意识形态与空间场所缺少了结合点,而空间是社区居民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百分之87.69%的居民认为社区环境景观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二)地域文化的缺失,可识别性弱

城市化带来的陌生感需要在生活空间中得到缓和,需要在社区获得归属感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这种归属感使社区不只是一个简单得居住空间,更包含了一些精神意义,而生搬硬套的设计没有当地的设计语言,可识别性不强。

(三)居住区景观华而不实

我国住宅小区发展迅猛,如景花苑的建筑立面和社区景观小品的设计方式采用直接运用当地壮族瑶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粘贴式的设计,意图在强调社区的优良民族文化环境,但显得十分生硬,提升场地内的人文及自然优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构筑有归属感的社区景观

(一)有效地空间围合

围合空间最利于形成领感和场所感。空间的领域限定实现了公共空间的景观共享,“柔化”空间界面进行简单的围合,多样化建筑立面,整合的空间,利于人的识别和控制。精心设计小区道路系统,将道路融入人们的户外生活,形成具有空间归属感的住区空间环境。

(二)局部小空间处理,增加人的参与性

小品、树木等元素在大空间中设置小尺度空间形成多样性的空间,以供不同类型和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活动类型增多,参与活动的人群增多,再由活动引发活动,自然能促进交往的发生。如果人们能够参与建设和改造自己身边的植物景观,就可以增加其对空间领域的归属感。

(三)社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延续并提升场地内的人文及自然优势。乡土文化可以勾起人们的回忆,构建居住区环境意象,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邻里氛围。在设计中,创造多样的特色的空间场景,通过各种景观表达形式促使人们记忆和回想这些场景,给人们提供了可能的活动提供条件使其参与其中,促进场所行为的发生,加深人们对场景的体验和记忆,这也是能够与其他社区区分的关键因素,从而使人获得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小结

本文是以增强社区景观的归属感为目标,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设计原则、方法和对策,以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分析为出发点,从如景花苑社区景观案例分析景观环境对居民归属感产生的关系与内涵,以及设计方法、对策。

猜你喜欢

居住环境邻里关系归属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招好棋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基于多元分析法的人居环境质量研究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温州卷
室内空气监测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