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盗锡

2019-10-12刘建平

民间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仓云山马车

刘建平

早年间,河南开封府有个没落的贵族子弟叫金来,眼看祖上的财产坐吃山空,不由焦急起来,想做点儿生意重振金家。

金来在外面观察了很久,发现老百姓生活中离不开锡制品,什么烧水用的锡壶、喝酒用的酒杯、装茶叶的茶罐、渔网上的坠子,就连官家造钱也需要加入锡料,日常生活中对锡的需求很大,偏偏北方不产锡,如果能从南方运来,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金来想到南方去贩锡,但他没经验,就找寄居在他家的老头冯升讨教。

冯升是在几月前流落到开封的,金来遇见他后,发现他谈吐不俗,就带到家里管吃管住。金来记得他说过曾去南方贩过锡,赚过大钱,后来挥霍完了才无家可归的。

金来找到冯升说:“老伯,听说两广地区的门槛锡质量高、价钱低,我想到那边贩锡回来卖,好补贴家用。屈尊您跟我去一趟行吗?”

冯升听金来说了贩锡的想法,说:“咱俩不沾亲不带故的,你对我却很不错,我一直也没有回报,欠你个大人情,可是我岁数大,走不了远道。这样,我给你找个人来,陪着你去贩锡,保证你顺利将锡运回北方。”

没几天,冯升带回一个叫大仓的年轻人。冯升把金来托付给大仓,随后金来和大仓带着雇来的十个马夫,赶着十辆马车出发了。

这一路顺风顺水,转眼两个多月过去,金来和大仓从两广一带运了两万斤锡往北折返,人马很快走到了湖南郴州摩云山一带。

摩云山是崇山峻岭,只有一条狭窄山道连通南北,空马车爬坡都费劲,别说再拉锡块了,势必要雇当地的脚夫,让脚夫的骡子把锡块驮过山岭。当然,不走摩云山也可以,那就需要绕几百里地走平缓的官道,费时费力,也不少费钱,因此,商人们并不吝惜雇佣脚夫的费用,大多会选择走摩云山这条捷径。

金来马队刚靠近摩云山南麓,脚夫们就围了上去。金来挑了一个叫伍三的脚夫头目,讲好价钱,没多大会儿,脚夫们拉来了六十多匹健壮的骡子。

掀开马车上的苫布,就是一堆堆門槛锡。锡块呈长方形,状如家中门槛,重五十斤,每六块门槛锡扎作一捆,每捆总重达三百斤,每匹骡子正好驮上一捆走山路。

脚夫们熟练地将一捆捆锡块抬上了骡背,骡背上是专设的架子,一捆锡放上去稳稳当当。脚夫们装好一匹走一匹,很快在山路上走出了一道长长的骡队,蜿蜒好几里,看起来颇为壮观。

十辆马车卸完锡块,由马夫们赶着跟在骡队的后面,金来和大仓走在队伍前头,跟伍三在一起。山路百十里地长,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伍三抬眼看看天,扭头对金来和大仓说:“天黑不走山路,这是脚夫帮的规矩,再说骡子也不能用得太狠,我们就原地歇脚,明天一早再赶路吧!”大仓点头说:“一切照你们的规矩办,咱们就在这里起火做饭,吃完之后好好睡上一觉,明天打起精神一口气走出摩云山!”

伍三捏起胸口的哨子,“呜呜呜”吹了几声,骡队顿时停住了脚步。脚夫们把骡背上的锡块抬下来,放骡子在路边吃草,随后捡来一堆柴火,燃起篝火,火上支起了大锅,又从不远处的小溪打来清水,很快煮上了饭。

半个时辰后,金来、大仓和伍三吃完了饭,三人天南海北聊了会儿天,眼皮开始打架,就在篝火旁边铺上被褥躺下,准备睡觉。这时,大仓突然咳嗽了一声,金来看大仓时,大仓给金来使了个眼色,随后一捂肚子,大声说:“哎呀,刚才吃撑了,我要蹲大号。金来,你去不去?”金来不知道大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说了句:“那……我也正好想去蹲会儿。”大仓随即对伍三说:“你先睡吧,我们一会儿就回来。”

大仓和金来到了林子里,大仓压低声音说:“我带你开开眼,但你甭管看到了什么,不许声张,我保证你最后不受半点儿损失。”大仓听得一头雾水,“嗯”了声算是同意了。

大仓拉着金来向骡队方向摸了很长一段路,最后选了一个山包伏了下来,在这里将火光中脚夫们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

金来瞪大眼睛,只见三个脚夫一组正在忙活,大锅里早已烧开一锅清水,有两个脚夫拆开锡捆,用两根绳子绑在一块锡的中间,一边一个人,各抓住两个绳头,吊着锡块慢慢放到锅中去煮。

煮了好一会儿,两人又抓住绳头,将锡块吊了出来,抬到旁边一个敞口的方形模具上方,第三个脚夫从火堆里抽出一根烧得通红的铁棍,对准锡块“扑哧”一声,捅出一个指头粗细的窟窿。两个吊锡块的脚夫同时将手中绳头一拉一放,锡块倾斜了,从锡块窟窿里“咕嘟咕嘟”流出来银白色的锡水,落入了模具中。锡水流干净后,一个脚夫捧着细沙灌进锡块,最后用铁棍粘上些锡水,将窟窿重新封上。模具中的锡水很快凝固成块,被脚夫藏到树后面的土沟里。

就这样,一块块锡被熔化掏空,一捆锡三百斤,重新绑回去已少了二百多斤,盗窃之巧,让人根本发现不了。金来眼看着自己的货物被这样偷走,眼里直冒火,紧攥着拳头想冲出去制止,大仓按着金来的脖子,在他耳朵边儿轻轻地嘘了一声,示意他不要轻举妄动。金来勉强按捺住,憋得满脸通红。

看看时间不早了,大仓拉着金来往回走,又附在他耳朵边悄悄说:“别处不用看了,都这样。不过你不用担心,明天我让伍三加倍还回来!”两人回到篝火旁,伍三早已鼾声如雷,大仓躺下不一会儿也睡熟了。金来心里没底儿,辗转反侧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骡队继续赶路。只走了半天,已经出了摩云山山路,进入平地大道。伍三立马指挥人麻利儿地卸货装车,算清了工钱后,原路返回。

金来望着伍三远去,捶胸顿足地说:“真是咄咄怪事,金银铜铁锡,锡可是列在五金中的,开水怎么也能煮化呢?锡块跟米饭似的被煮熟了,完了,一切都完了。”大仓摆摆手说:“这是一般人的错误认识,水确实可以化开锡块,别着急,先听我给你讲讲这其中的道理。”

原来五金中锡熔化最容易,但也需要比开水高很多的温度才行。锡块放到开水锅里煮,开水温度虽说不够,但热气积聚到锡块里,也能达到熔化的程度,外面挨着水的化不了,里面却慢慢化为锡水了,这就是脚夫们可以用开水偷锡的秘密。

金来听罢,不禁长叹一声说:“他们做贼的也真能琢磨。唉,这下我可血本无归了!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出来。”

大仓微微一笑,说:“我不是答应过你,让伍三加倍还回来吗?马车队就在这里等着,咱俩回去讨锡!”

金来摇摇头说:“他们人多势众,去了还不被人活活打死?可别锡没讨回来,小命也丢了,我看还是别去的好。”大仓推着金来上马,说:“把心放回肚子里,我保证你的小命丢不了,跟我去就是!”

大仓领着金来重新进山。天黑时,他们来到昨夜驻地,发现被藏的锡块早被伍三运走了。大仓带金来拐进一条岔道,走到半夜,看到深山里有一片灯光,那是几进大院,里面人声鼎沸,听起来像是饮酒欢宴。走到一间屋前,大仓捅开窗户纸让金来看,只见里面有人点着蜡烛值守,墙根底下摆满了亮晃晃的锡块。

金来压着嗓子说:“就算没人守着,咱俩也搬不走几块啊。你虽然知道贼窝,可是来看看又有什么用?”大仓不说话,从腰里解下一个布兜,从里面掏出一把粉末,悄悄撕开窗户纸,把粉末扬到锡块上去,随后才说:“明天让你见识我的手段!我们找地方睡觉去。”

两人找到僻静地方躺下休息,金来仍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天亮后,大仓和金来回到大院跟前,大仓放开嗓子大声吆喝:“收灰!收灰喽———”伍三从院里跑出来,看见他俩吃了一惊,问:“收的什么灰?”

“收的五金灰。”

“五金何来灰?”

“锡块变成灰。”

伍三带着大仓、金来开了放锡块的房子,只见地面上锡块全部不见了,只有一堆堆灰渣。伍三脸色大变,失声说:“邪门了,看来你俩真是有福之人,连老天爷都看不过去。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这些灰没用了,你们要吗?要就带走。”金来失望极了,刚要拒绝,大仓说:“您若割爱,我愿将这些灰统统装走。”

伍三回头对身后的脚夫说:“你们多拿些皮口袋,把这些灰装起来,用骡子运出山去,帮着装好车再回来。”脚夫们将满屋子灰装袋抬上骡背,长长的骡队再次往摩云山北走去。

脚夫们在山外帮着装好马车回去了。金来看着十辆马车上摞起老高的口袋,马拉起来还非常费劲,不由埋怨说:“这些灰能干什么?运回去还不让人笑话死我?扔了得了!”大仓哈哈一笑,说:“你赚大发了,知道吗?咱们到前面找个地方再雇几辆车拉,要不这十辆车走不了远道。”

金来疑惑地问:“天底下哪有值钱的灰?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大仓连说:“好好好,这灰其实就是锡块变的……”

原来,正常情况下,锡是白色的,也叫白锡,但是如果在北方极寒地区,白锡就会逐渐变成粉末状的灰锡,而且灰锡粉末具有传染性,有一点儿灰锡出现,整个白锡就会迅速变成灰锡,所以也叫“锡瘟”。国内大部分地区没有那么低的气温,所以没多少人知道白锡变灰锡这事儿。昨天晚上,大仓往窗户里扔的粉末就是灰锡加入一些特殊材质做的药粉,可以让白锡在南方温度不够低的情况下也能发生锡瘟,并在一夜之间全部变成灰锡。

大仓笑着说:“他们南方脚夫不懂这个道理,所以遇见白锡变灰就觉得是得罪了老天爷。我们回去后,一过火就会重新变成白锡的。现在,伍三把他的锡也搭进去了,你这车拉的恐怕有三四万斤锡了。”

金来大喜,这次亏了大仓,否则真没法活了。金来对大仓感激不尽,大仓却说:“这一切都是冯升师傅安排我做的,他这是报答你呢!这次回去,冯师傅恐怕也会离开你家了。”

其实大仓向他撒了一个谎,真相是伍三这个盗锡团伙颇具侠义心肠,冯升是伍三安插在北方的同伙,专门在北方撺掇那些为富不仁的有钱人下南方贩锡,好让伍三在摩云山得手,换来的钱会救济那些贫苦的老百姓。

不过,只要伍三看见他的锡化成了灰,就知道冯升的徒弟到了,说明贩锡的人要么是对冯升有恩,要么就是口碑極好的商人,按照之前的约定,如果这样的人来贩锡,伍三不但还回去锡块,还会搭进去好些人情……

猜你喜欢

大仓云山马车
马车与游船
马车
驾着马车去打仗
云山图
Accident Analysis and Emergency Response Effect Research of the Deep Foundation Pit in Taiyuan Metro
大鸟
关注慈善和民生也是本职工作
恭敬:致大仓桥
云山的树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