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把“希望”传承下去

2019-10-11

新传奇 2019年36期
关键词:桃木公益事业块钱

回到家乡的22年间,张胜利始终秉承着“不让一个孩子在教育上掉队”的想法,向村民们传输上学的重要性,讲述知识改变命运。“越穷的地方越需要重视教育。我通过别人的帮助,依靠知识改变了命运,我只想把这份‘希望传承下去。”

迄今恰是30年,“希望工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启动最早、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社会公益事业。

43岁的张胜利,前半生的大部分岁月都与“希望工程”这4个字紧紧捆绑在一起。从“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到家乡教育改革巨变的见证者,张胜利擎着“希望工程”的精神火炬,照亮山里娃的上学路。

他是受益者

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距离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发源地桃木疙瘩村只有几公里。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就来自桃木疙瘩村,是“希望工程”资助的首批学生之一。

张胜利回忆,1987年,因家贫辍学的他给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写了一封求助信:“车伯伯,我爹娘穷,不让我念书,我很想念书,长大像您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封信刺痛了车志忠的心。他奋笔疾书向团中央写信,请求关注贫穷孩子念书的问题。信被转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基金会)并引起高度重视。当时,基金会准备开展名为“希望工程”的公益事业,让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自此,“希望工程”拉开序幕,桃木疙瘩小学成为“希望工程”发源地,张胜利幸运地成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

1989年10月17日,对张胜利来说永生难忘。那一天,他从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资助就读证》:学杂费不用交了,还领到200元补贴——30年前的200块钱,对于张胜利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这200块钱我花了快两年”。

张胜利读完小学后,“希望工程”又为升入中学的他提供了特别助学金。1995年,在全国“希望工程”培训中心的帮助下,他到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他是见证者

1997年,张胜利大学毕业。面对能够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张胜利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放弃,并决定回到偏远的家乡执教。

张胜利说:“越穷的地方越需要重视教育。我通过别人的帮助,依靠知识改变了命运,我只想把这份‘希望传承下去,帮助更多山里娃。”

在家乡坚守22年,张胜利见证了农村教育发展改革的巨变。

“我上学时,桃木疙瘩小学只有4间桦树皮搭成的破房子,白天当教室,晚上做羊圈。”张胜利说。如今,桃木疙瘩小学已经并入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宽敞的教学楼内,音体美教室、少科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一应俱全。

“不只是硬件设施完善。”谈起这些变化,张胜利表示,“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农村家庭减轻了很大负担。此外,住宿生里小学生每人每月补助膳食费100元,中学生每人每月补助膳食费120元。“还有我们教师的待遇,从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月120块钱,到现在每月算上各种补贴,能挣到4000块钱。”

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只是“希望工程”的一个缩影。截至2018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希望厨房”6236个,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31109套,培训教师114306名。

他是传承者

回到家乡的22年间,张胜利始终秉承着“不让一个孩子在教育上掉队”的想法,在崎岖的山路间一次次奔走,向村民们传输上学的重要性,讲述知识改变命运。

张胜利回忆,1997年刚回到桃木疙瘩小学时,他只有5名学生,其中还有2名学生因家庭贫困面临着辍学。

张胜利只得在上课之余去村里找学生。几个自然村相距都在10公里以上,山路崎岖。他一边不停地家访做工作,一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进行帮扶。

2007年,张胜利所在的小学不仅继续蝉联东团堡乡综合考评第一的荣誉,他所教过的学生中,也第一次有人考上了大学。

那天,当西梁沟的刘大宝带着省城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看张胜利时,张胜利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不仅是对自己的学生,张胜利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一遍遍来往于深山和城市,为大山深处的贫困学校、学子牵线爱心人士、爱心企业。

张胜利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为当地新建或者扩建了3所希望小学,帮扶数百名貧困学子。

如今,张胜利被借调到涞源县教育局,负责扶贫工作。“因为希望工程,很多人的命运和前途被改变。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用爱心回报爱心。”张胜利这样总结自己的“希望”之路。

(《北京晚报》2019.8.15等)

猜你喜欢

桃木公益事业块钱
报恩陶家村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卧佛
来点草莓
巧取桃木钥匙
撑不下去
神回复
桃木驱邪之谜
关怀
做公益事业 擦亮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