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国五十年代钢琴作品的风格化

2019-10-09李思囡

北方音乐 2019年15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风格中国

李思囡

【摘要】中国五十年代是建国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音乐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尤其在钢琴音乐文化,大力提倡“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方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其突出特点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反映广大群众欣欣向荣的生活面貌,追求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中国;五十年代;钢琴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是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繁荣时期,是钢琴在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的设立,使钢琴教学专业化明显提升,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本民族钢琴作品的创作大幅度提升,丰富了钢琴作品的数量,也提高了钢琴音乐作品的质量。

一、中国五十年代钢琴作品——时代性

国家重视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重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创作,涌现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要求。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百废待兴,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国家提出“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政策,使得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作曲技术理论,选派优秀的音乐人才到国外学习取经。与此同时,邀请世界著名优秀的音乐大家来中国讲学任教,演出演奏,来提升中国整体的钢琴音乐事业。通过日益的国内外合作交流,使国内音乐家认识到本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挖掘发展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和内涵,才能写出中国民族性的音乐作品,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走出國门,走向世界。

二、中国五十年代钢琴作品特点——民族性

五十年代丁善德创作的《春之旅组曲》的问世,是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国民族化的有益探索。之后陆华柏创作钢琴独奏曲《浔阳古调》,这首乐曲有着中国古朴的民族音韵与格调。1948年他又创作了一首钢琴独奏曲《农作舞变奏曲》,曲中流露出中国人民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情感与品性。而当时正在上海音专学习的青年作曲家桑桐,写了一首无调性的现代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中国钢琴史上第一首先锋派作品,作者将中国民歌进行无调性处理,并取得了强烈、深沉的艺术效果。

瞿维于五十年代创作了一首极富中国民间特色的钢琴独奏曲《花鼓》。由于作者一直生活在解放区火热的生活中,乐曲采用民间音调作为素材,却充满了明朗向上的时代精神。瞿维创作《花鼓》的手法,为中国后来表现新时代风貌的钢琴音乐树立了新的典范。瞿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是一首带序奏和尾声加ABA三段体曲式结构的作品。一开始是13小节的序奏,以“打花鼓”中锣鼓的节奏音型,表现出解放区人民欢庆胜利的喜庆心情。第一段,瞿维采用了“凤阳花鼓”的民间音调,中段是一段抒情的音调,妩媚而柔情。它取自江苏民间小调的柔情委婉,却又不完全像哪首歌的音调,这就让人不局限在某首歌中去想象,而是在一种民族音调的大氛围中去遐想。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复调的手法再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主题音调,第三段的前24小节,左手在低音区以八度先奏出第一主题,右手在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整个乐曲在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中将乐曲推向高潮,然后进入尾奏。尾奏以更快的速度再现出锣鼓掀天的热闹场面,使全曲结束在热烈向上的气氛中。

三、中国五十年代代表性作品——风格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桑桐创作的钢琴组曲《内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和蒋祖馨创作的《庙会组曲》代表中国作曲家参加1957年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的作曲比赛,两首作品均获三等奖(铜质奖章)。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虽比不上中国青年钢琴家参加国际比赛所获的奖项多,但这两首作品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琴创作在极度落后于世界的状况下已开始走向新的历程。

(一)地域性音乐素材的引用

《内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桑桐,这首作品在国际钢琴作品赛中获奖,成为中国钢琴家的演奏曲目和各音乐学院教学中常用的中国钢琴教材。桑桐出生于江苏省松江一个画师家庭,自幼爱好文学、音乐和绘画。他1946年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专,随B.弗兰克尔、尤·许洛斯和谭小麟先生学习作曲和钢琴。1947年,一首钢琴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无调性音乐的较高起点敲开了钢琴音乐创作的大门。从那以后至1959年间,桑桐于1952年创作了《内蒙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1954年写了3首序曲,1958年创作了钢琴独奏曲《春风竹笛》和套曲《为孩子们》,1959年创作了《随想曲》和《32首苗族民族主题钢琴小曲》。

桑桐为了探索富有民族特点的中国钢琴音乐,选择了七首内蒙民歌作为创作的基本素材,以自然调式为基础,应用了一些复合和声的处理,表现内蒙民族的不同情感。如第二首《友情》,以内蒙的《瞒冻通拉格》和《四海》两首民歌为主题。第三首《思乡》,以民歌《兴中岭》为基调,用平静抒情的手法表达游牧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第四首《草原情歌》,作者取用了内蒙民歌《小情人》的曲调,采取了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交织进行的手法,并对反复出现的上行加花变奏,呈现出一首深情、委婉而又热切的情歌。第六首《哀思》,这是一首如泣如诉的哀歌。第一段,由左手低音奏出的主题旋律,犹如老人用马头琴诉说的哀思,凄楚、悲凉。

(二)民间活动音乐素材的引用

《庙会组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蒋祖馨先生于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的习作。它那新颖的色彩和对民间音乐与民俗风情的生动描绘,使其在国际大赛中获得作曲三等奖,同时也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教材。这首套曲由5首钢琴小品构成。如第二首《双人舞》是一首带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快速舞曲,运用的是中国民间节奏,五声调式加上中国的和声,加重了乐曲的乡土气息。

第四首《笙舞》是一首描写少数民族手拿芦笙边吹边舞的小曲,乐曲主题新颖。作者在音程上下起伏中,以装饰倚音表现出吹笙人的愉快心情,乐曲运用了临时#A与B音形成小二度,让演奏者和欣赏者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曲中模仿卢笙吹奏的四度、五度音程富于民间情趣,笙舞是蒋祖馨探索钢琴音乐、表现中国民俗习性的重要创作,其中许多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当时是首创,为开拓广义中国钢琴语境作出了贡献。

第五曲《社戏》,一听到这首乐曲的标题就会令人联想鲁迅所写的小说《社戏》。乐曲的开头表现的是乡间临时所搭戏台子上开场时锣鼓的喧闹,然后乐器奏出戏曲的音调,戏中人物生、旦、净、丑在台上一一出现,低沉的旋律好似嗓音嘶哑的大花脸,高音区飘浮跃动的小二度进行有如戏中小丑在台上穿梭逗乐……一首钢琴曲将乡村“社戏”的风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庙会组曲,曲曲各具特点,它们反映了蒋祖馨的创作思想:“追求的是对民间民俗场景的刻画。当时在创作手法上,显然受到苏联及其他民族乐派的影响,但各曲的旋律和节奏,都来自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力求使作品通俗好听,并带有民间的纯朴美感。”

四、结语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钢琴作品不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同时展现了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情感,比20世纪30、40年代多以汉族审美情趣探索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开拓期,在题材、内容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因当时政治的局限,作品的创作技法上仍较单一,作曲家的思维受到禁锢,有的作品应政治需要而作,无艺术价值,但这段时期是我国钢琴创作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杨七梅.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与技术特点探析[J].艺术科技,2017(11).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二十世纪钢琴教学理论发展研究”(批准号:18YSB1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风格中国
简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钢琴作品中对情绪情感的巧妙运用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