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2019-10-08庄尚丽毕晓直丁俊丁子航陈虹静徐可忻

山东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烟台保护

庄尚丽 毕晓直 丁俊 丁子航 陈虹静 徐可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它比普通的传统文化更脆弱,依靠传承人的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所以人的传承尤为重要。本文梳理了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烟台市非遗保护全面、及时,并具有数字化特征,建立了非遗网络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保护机制。

关键词:烟台;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

我国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于2001年,迄今为止已经有18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省市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2005-2009年,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开展了全国性的非遗普查活动,普查出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掌握了各地区、民族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和传承状况。在此基础上,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1]。2011年非遗法正式颁布实施,全国有26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保护条例;国家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各地设立了非遗处和非遗保护中心[2]。烟台市作为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在非遗保护的工作上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成绩。

1.烟台市非遗保护全面、及时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显著。

烟台市紧跟国家方针政策,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围绕胶东特色文化建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入挖掘研究,科学开发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3]。烟台市的非遗保护和数字化技术相结合,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抢救性记录,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迄今为止,全市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4210条,共普查到10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02项;共征集到服饰、生活用具、工艺品等实物4819件,书籍、乐谱、手稿等资料3354件。同时,出版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一书,建成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建立了档案室和数据库[4]。一系列的强有力措施使我市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珍贵实物得到及时的抢救与保护,为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烟台市非遗保护努力中所建立的名录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作名录得以建立。截至目前,烟台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人,其中4人上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烟台市修建国、季祥林等17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烟台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 项(八仙传说、长岛渔号、胶东全真道教音乐、海阳大秧歌、八卦鼓舞、蓝关戏、胶东大鼓、螳螂拳、烟台剪纸、掖县滑石雕刻、莱州草辫、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渔灯节、龙口粉丝传统制作技艺),省级项目38项,市级项目113项,县级项目450项。其中烟台剪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 非遗进社区

非遗保护的理念有三个层次:一是在提高中保护。非遗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二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当“非遗”概念的装饰品、小摆件、日用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传承就变得鲜活起来;三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烟台市非遗保护在执行的过程中非常具体地体现了这些层次。莱山区2017年成立了民俗文化大院和胶东民间艺术馆,两处机构均位于天籁花园小区以东,旨在打造一处新的非遗和民间艺术传播体验基地,是烟台乃至胶东地区非遗项目最全、传承人最集中、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集聚地。民俗文化大院分为民间艺术展览馆、守艺人工作室、主题展厅、民俗体验室四大板块;民间艺术展览馆汇集烟台市及全国范围内“非遗”项目40多项,非遗精品800多件。该项目既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更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非遗的生命在于生活,要促进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6]。根据我国文化部的要求,非遗保护应和其所在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应尽量保留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保留古村落和老街老巷,避免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破坏传统村落和老街。

1.3 保护传承机制初步建立。

2007年,烟台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办法》,和《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一批传承示范基地得到官方命名,为传承人开展宣传、展示、培训等传习活动提供平台,不断改善传承人的传艺环境。对进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确立了保护单位,积极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依托已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庄户剧团,组织开展非遗展演、传承活动,通过提供传习场所、共建传承基地等形式,充分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传承工作。目前,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7人,其中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8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7]。充分利用国家、省级补助资金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建设了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技艺传承创造条件。2017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收徒760人,有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烟台市的非遗保护氛围越来越浓厚,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月”,并在其他传统节日期间,举办非遗宣传和展示活动,创造机会拉近群众与非遗的距离。展览展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群众参与多达30万余人次。莱阳豆面灯碗习俗登陆央视元宵节目,烟台市庆新春剪纸作品展、“大美民间——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展”、东海神庙大型祭海祈福民俗文化节、毓璜顶庙会、渔灯节等传统民俗让群众感受到传统年味儿。“文化遗产日期间,烟台剪纸、烟台绒绣传统技艺展、莱州市传统技艺传承人展览展演、牟平区民间艺术展演、长岛县海岛渔村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围绕“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这一主题,全市共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17场,市非遗保护中心在银河怡海社区举办“弘扬文化遗产,传承胶东手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邀请烟台剪纸、螳螂拳、彩色泥塑、胶东花饽饽习俗等项目传承人到社区居民中间,展示作品,表演技艺,给市民带来传统文化盛宴,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注重整合当地非遗资源,集中推出一批以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为题材的非遗演艺精品。

2017年以来,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日渐完善。海阳大秧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单,传承情况良好。以海阳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拍摄的79集电视剧《大秧歌》,分别在山东、江苏、天津、上海等卫视播放,受到觀众广泛好评。海阳大秧歌代表烟台市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海阳亚沙会开幕式表演,引起广泛关注和赞誉。龙口面塑做工精细、古朴典雅,是人们民俗节庆必备的物品,也是收藏的艺术品。马永英、曲丽荣等所做的龙口面塑面艺作品和技艺,被授予山东省非遗产项目,得到保护传承发展。

2. 非遗保护信息化

烟台市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科技信息相结合。做到非遗数据、信息网络保存,用数字影像记录非遗、采访录像,上传到非遗官方网站,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非遗信息。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保护方式,可弥补现存保护与传承的短板,扩大非遗资源传播覆盖范围,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影响更多的受众人群领悟非遗的艺术魅力。创建了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网站http://cul.jiaodong.net/zt/fy/dt/,群众可以登陆网站随时了解非遗相关信息。

非遗传承信息化有效促进了交流推广。为助推“非遗”项目走出去,烟台市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烟台剪纸、烟台花饽饽等项目。“600年·回眸——烟台剪纸精品展”、“大美民间——胶东民间窗花剪纸艺术展”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展览,成为烟台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2018年,为迎接第13个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市各地结合实际推出文化活动20余项,如烟台市文化馆“大师在民间——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烟台市博物馆原创国宝舞台剧《烟博瑰宝之护》、福山区王懿荣纪念馆“走进拓片的世界”等,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成果,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这些活动通过网络迅捷地得以传播,持续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带动力。

结语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必须 “加强传承实践能力建设,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样,我国当代“非遗”保护实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共通、实现创新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将会促使文化保护和文化繁荣在新时代焕然一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民族传统,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虽然种类丰富,但本身脆弱,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处于濒危状态中。“非遗”保护需要每一个城市的积极参与,烟台作为重要的海滨港口城市,对非遗保护工作应作出自己的努力。实践证明,只要顶层设计方向正确,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保护就能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王学思 -《中国文化报》- 2017-10-16

[2]王学思.开创非遗传承新局面,《视界观》2017-12- 05.

[3]周建鹏,钟嘉琳.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J],《走向世界》2016- 10-22:28-30

[4]隋晓虹.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析,《科学中国人》2014-09-25

[5]凌云鹏,刘晋.我市命名首批非遗传承基地,《烟台日报》 2009-06-14.

[6]王学思.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中国文化报》2017-10-16.

[7]钟嘉琳.烟台“非遗工匠”大放异彩,《烟台日报》2016-08-27.

[8]崔莹.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8.35(6):35-42.

庄尚丽为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负责人,其他作者为项目参与者。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猜你喜欢

烟台保护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37.39亿元品牌价值再创新高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烟台日头泊元代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