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元光籍贯新考

2019-10-08陈刚

山东青年 2019年7期
关键词:河东

陈刚

摘 要:陈元光籍贯问题,历来都是各家争论的焦点。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李玉诚博士在《陈元光籍贯问题研究评述》一文中依照现存史料梳理出五种说法,按时间顺序即唐代岭南首领说、河东说、明代光州说、光州固始说、清代揭阳说。笔者曾在《颍川陈氏考略》一书第205页《陈元光籍贯考》一文中主张河东说。但依据近几年发现的最新史料,认为岭南首领说是正确的,河东只是其祖父陈克耕作战父亲陈政客居的地方。同时发现陈元光为长城陈氏、越州刺史陈伯绍之后,其籍贯为刘宋时的岭南越州临漳郡。

关键词:岭南首领;河东;长城陈氏;陈伯绍;临漳郡

一、陈元光籍贯探讨

岭南首领说史料出现的时间最早,源自于唐高宗时期张鷟的记载:“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裤行酒。光怒,令拽出,遂杀之……”[1]此说一直未被当代学者所重视,普遍认为陈元光是北方人。唐代的岭南地域广袤,唐贞观至先天时辖境包括今福建全部、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越南北部地区。陈元光是刘宋时的岭南越州临漳郡人,详述于下。

陈元光在去世不久被封为“临漳侯”[2]。唐代一般以籍贯封侯,严格来说侯爵分为县侯和郡侯两种。例如高适“渤海蓚人也……客于梁宋……进封渤海县侯。”[3]高适籍贯渤海,后虽客居梁宋,但仍以籍贯渤海封为“渤海县侯”。又如 “王栖曜,濮州濮阳人……子茂元……封濮阳郡侯。”[4]王茂元也同样是以籍贯濮阳封为“濮阳郡侯”。陈元光被封为“临漳侯”应该是“临漳县侯”或“临漳郡侯”的简称。侯爵简称在唐即有之,如猗氏人张嘉贞被封为“河东侯”[5],但全称却是“河东郡侯”[6]。如今我们无法确知陈元光被封的是哪种侯,但这都不影响陈元光的籍贯为“临漳”。

有部分专家考证“临漳”为河北的临漳县,但此地隋唐时属相州而并非河东之地,与其它四说之地也毫无瓜葛,毫不可信。笔者发现还有一个岭南之地也叫临漳,那就是刘宋设置的临漳郡。臨漳郡也作临瘴郡,属越州。“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7]“宋兼置越州及临瘴郡,隋废郡。”[8]“临瘴郡,以界内瘴江为名。”[9]“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故临漳郡,又名临瘴郡”[10]。由此说明,“临漳郡”之名来源于瘴江,后雅为漳江。而“瘴”字应解释为“瘴疠”。由此可见,陈元光应该就是此地人,同时顺其自然地证明了岭南首领说的正确性。

临漳郡演化如下:“宋分置临漳郡及越州,领郡三,治于此。时西江都护陈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凿山为城,以威俚、獠。隋改为禄州。及为合州,又改为合浦。唐置廉州。”[11]由此可见,临漳郡在唐代大致对应岭南道廉州。越州临漳郡州治、郡治在今浦北县石冲镇仰天窝(又名“青牛城”)。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广西合浦、浦北、灵山三县相连地区。

与陈元光“临漳侯”相呼应的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陈仙奇。《资治通鉴》载唐德宗贞元二年“希烈兵势日蹙,会有疾。夏,四月,丙寅,大将陈仙奇使医陈山甫毒杀之。因以兵悉诛其兄弟妻子,举众来降。甲申,以仙奇为淮西节度使。”[12]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陈仙奇与军医陈山甫密谋毒杀了淮西节度使李希烈。

陈山甫,为陈元光曾孙陈詠第三子。有谱记载“陈詠其三子陈山甫……山甫当医生”[13],另有谱载 “山甫,詠三子。唐贞元间医术方士。”[14]两谱与《资治通鉴》所载陈山甫职业和时间上完全吻合,可以确立为同一人。

陈仙奇与陈山甫到底是何关系需要从正史中找答案。陈仙奇在被朝廷任命为淮西节度使之前为李希烈“淮西牙将”[15]。牙将是唐代中后期的一种军衔,其领导的牙军是唐朝节度使的亲兵。“魏之牙中军者,自至德中,田承嗣盗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召募军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为号。皆丰给厚赐,不胜骄宠。年代浸远,父子相袭,亲党胶固。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令,长吏不能禁。变易主帅,有同儿戏,如史宪诚、何进滔、韩君雄、乐彦祯,皆为其所立。优奖小不如意,则举族被害。”[16]这说明牙将的权力很大,与自己的姻亲同族合谋杀掉节度使如同儿戏。那么就很清楚了,陈仙奇与陈山甫必为至亲同族,否则断然不敢合谋去毒杀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既然为同族,那么陈仙奇也应该是陈元光的后人或同族兄弟后人。

杀掉李希烈之后,在朝廷授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的诏书里面他的官职曾为“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丞临漳郡王”[17]。无论是陈元光的“临漳侯”还是陈仙奇的“临漳郡王”,均指向同一地“临漳”,从而相互印证两人的籍贯在刘宋为临漳郡,在唐代为岭南道廉州。

二、漳州之名来源

漳州之名来源普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陈政“尝渡云霄江,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故以漳名。”[18]另一种为“漳江,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来迎之,清浊合流而成章,故名。”[19]这两种说法截然不同。

第一种说法,因为上党郡距离河东郡足有三百公里,如果陈政是河东郡人,将一个非故乡之地命名为漳州,实难令人信服。谢重光认为“‘上党之清漳流经太行山脉,地势高峻崎岖,水流湍急;漳州之漳江则处在漳州平原上,地势平坦,水流舒缓。这两条河流沿岸的植被、地层、土色也迥不相同。”[20]所以他也认为“漳州及其漳江本与山西的漳水没有瓜葛”[21]。否定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第二种说法,究其原因来自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漳州有漳浦……余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漳州余未曾目见。”[22]沈括从未到达漳州作实地考察,竟然望文生义认为漳州之名源于“清浊相蹂”,按他的意思岂不“临漳郡”郡名来源亦是如此?而明清福建通志和漳州方志等也因袭之,故而形成了第二种说法,但笔者不敢苟同。

漳州之所以取名“漳州”,其实是与陈元光的籍贯临漳郡有很大关联。第一,两地都是依漳江而建州郡。“漳州初在漳浦水北,因水为名。”[23]说明漳州是以漳江为名,与临漳郡同。第二,漳州之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瘴疠横行,一如临漳郡。唐玄宗开元四年,漳州曾经因为“地多瘴疠,吏民苦之,耆寿余恭讷等乞迁他所。”[24]唐代陈陶诗云:“井田异政光蛮竹,符节深恩隔瘴云”[25]。“瘴云”即“瘴疠”。这说明漳州与陈元光籍贯临漳郡的瘴疠气候完全相同,漳州的漳江是瘴江雅称合情合理。谢重光也提出相同观点:“建州之后,还因瘴疠之害而一再迁治,然则在其未置州之前,人们把其境内的一条河流称为瘴江,是毫不足怪的。待至建州之际,文人们把这条瘴江改名为同音而义美的漳江,又从而把所在之县称为漳浦,所在之州称为漳州,也是人之常情。”[26]与笔者观点不谋而合。

三、陈元光上源世系考证

陈元光家族迁漳州之前在临漳郡的先祖情况,需要从族谱相关的线索中寻找答案。据族谱记载:“准仕晋为太尉,准生匡,匡生达,永嘉南迁,为太子洗马,而余杭令潭,其苗裔也,潭生钦约,钦约生怀高,怀高生建丙,均仕晋有宦名,建丙生肃,肃生任,任生虎牙将军本昭,昭生公车司马时杰,杰生景文,为汝南别驾,会太守常珍奇欲以郡降北魏,泣谏不从,为珍奇所害,别驾有子曰伯绍,任合浦太守有惠政,民像祀之,今廉州有陈王庙是也,绍子霸汉为陈大中正,生果仁,仕隋为司徒,谏死职下,第四子犊,号克耕,谥威顺,事唐神尧,官左玉铃卫,为开国功臣,传子政,号一民,奉命入闽,遂为入闽始祖焉。”[27]该文为明清谱序,通过与正史严格比对,发现该谱序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对于陈元光家族的上源世系考证,依然产生了重大的突破。下面通过正史逐一進行人物考证:

陈准、陈匡、陈达《陈书·高祖本纪》有载,与正史完全一致。

从陈潭到陈景文均不可考,故略而不叙,可考的是陈伯绍、陈霸汉、陈果仁、陈克耕、陈政、陈元光等人。

陈伯绍,广泛记录于《宋书》《南齐书》《册府元龟》《舆地胜纪》《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廉州府志》《湖州府志》等史志,其事迹综合整理如下:“陈伯绍,吴兴人。泰始四年妖人刘思道作乱,进攻广州,杀刺史羊希,岭海大震。太守萧恵徽与战败死,诏伯绍领西江兵讨思道,诛之,为西江都护。伯绍以合浦北界夷獠丛居编户,乃帅兵二千人猎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逐之不得,谓此地当有异祥,启立为越州。宋明帝命为交州刺史使经营焉。始置百梁、龙苏、永寜、安昌、富昌、南流、大郡,割广、交、朱三郡来属。元徽二年,以伯绍为刺史,督交、越二州事。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以保边境,俗呼青牛城。伯绍恵及士民,威服里獠,民甚徳之。及卒,民为立祠。”[28]

其中以《舆地胜纪》记载最为详实:“陈王祠在合浦县东北三十里,宋刺史陈伯绍有恩惠于民,殁于领表,所在立祠。陈霸先事之,称为叔父,及受禅尊为帝。见《元和郡县志》。夫人山,在合浦县东一百二十七里,陈伯绍葬妻于此,因名其山。《寰宇记》亦名殡山。”[29]该书引用《元和郡县志》,记载了两个重要的史实:

一是陈伯绍为陈霸先同族,且辈分高霸先一辈,是吴兴人无疑。《广西通志》直言陈伯绍“吴兴人”。《廉州府志》 直言“陈伯绍,颍川人,晋南渡家于吴兴,遂为吴兴人。” [30]这里面提到的“颍川”很显然指的是郡望,“晋南渡家于吴兴”很显然指的是陈达由颍川迁居吴兴的史实。综合以上史料分析陈伯绍是陈达之后无疑。二是陈伯绍为首任越州刺史,终老领表,其夫人葬在合浦。陈伯绍行军生活在越州临漳郡,和陈元光、陈仙奇的“临漳”封号完全一致。由此可见族谱所述陈伯绍是陈元光先祖、陈霸先同族是非常正确的,只是将越州刺史误记为合浦太守,无伤大雅。按陈伯绍生活的年代推算,比陈霸先大七八十岁,不可能是他的亲叔父,应该是族叔。陈伯绍也不可能是陈元光的六世祖,按其年代推算从陈伯绍到陈克耕应该有七代人,这七代人一直生活在越州。

因为陈伯绍是陈霸先叔父辈,陈伯绍之子自然与陈霸先为同辈人,族谱名为陈霸汉。其实是修谱者在该先祖阙名的情况下虚构出来的。按《陈书》《南史》等,陈霸先三兄弟名字分别为谈先、霸先、休先。是以“先”字为班辈取名,而不是以“霸”字为班辈,所以绝不可能出现陈霸汉之人名。这个陈霸汉应该是子虚乌有。

陈果仁,唐太宗赐名杲仁,晋陵人,武德三年为沈法兴毒酒所害,寿七十二。在《旧唐书》列传第六《沈法兴传》和《新唐书》列传第十二《沈法兴传》均有记载,其事迹和世系详载于《颍川陈氏考略·隋司徒陈公(杲仁)舍宅造寺碑(节选)》一文,文中世系为:猛→德巨→文英→巍→暠(字元皎)→季明(字玄涣)→果仁→坦、頵→琏→光允”。由此可见,陈果仁父为季明,儿子为坦、頵,非陈元光直系祖先,只能算是长城陈氏同族了。

陈克耕,曾经“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31]正是因为有了河东府兵首领陈克耕随李世民攻打临汾的这一史实,才有了《元和姓纂》、《舆地纪胜》之籍贯河东一说,其实,河东仅是陈元光祖父及父亲辈曾经作战及客居过的地方。

陈政,“按漳浦《威惠庙集》云陈政仕唐副诸卫上将,武后朝戍闽,遂家于温陵之北,曰枫亭。”[32]陈政的夫人为“吐万氏”[33]。吐万氏为代北鲜卑族姓,也正是陈政年轻时在河东认识并与之成婚的。

陈元光,“家于漳之溪口。唐仪凤中,广之崖山盗起,潮泉响应。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云霄为漳州,命王为左郎将守之。后以战殁,漳人哭之恸,立祠于径山。”[34]“垂拱二年用左玉铃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奏置领漳浦、怀恩二县,而治漳浦。”[35]陈元光的官职除了“玉铃卫翊府左郎将”之外,还有“仪凤中勲府中郎将”[36]、“右鹰扬将军”[37]。

四、河东及入闽考证

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交代清楚,那就是陈克耕是如何从中国最南方的越州到达河东的,又是何种原因导致陈政由河东派往漳州平乱的。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从隋末的历史大背景寻找答案。

隋炀帝大业年间,朝廷在全国范围内扩军,“增置军府,扫地为兵”[38],大业八年,出征高丽,动员府兵人数“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39]九年再征高丽,“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集于涿郡。”[40]分析陈克耕应该就是这个时期从家乡岭南越州应征入伍的府兵首领。在此以岭南陈智略、冯盎以作类比。宇文化及篡权之后,率兵西归,“其将陈智略帅岭南骁果万余人,樊文超帅江淮排,张童儿帅江东骁果数千人,皆降于密。”[41],武德三年九月归顺大唐。 《元和姓纂》载“龙川公陈贺略,端州首领也”[42]。据岑仲勉先生《元和姓纂四校记》陈贺略即陈智略。另外也有同样记载,岭南高州良德首领冯盎带领府兵“从炀帝伐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奔还岭表,啸署酋领,有众五万。”[43]中山大学历史系王承文在《唐代“南选”与岭南溪洞豪族》一文中分析陈智略、冯盎的兵源分别为“部族”、“子弟兵”。无论哪种,都是从岭南带到北方的乡亲或宗族子弟,陈克耕所带的府兵兵源也当如此。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攻霍邑、占临汾,隋西京留守代王杨侑“遣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与老生相影响。仍命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并随便受老生、屈突等征发。”[44]仕隋的陈克耕是李世民攻打霍邑时被唐朝招降的,族谱记载“师徇霍邑,率众来同”[45],即带领自家府兵一同起义归顺了李世民,然后随之一起攻打临汾,该年陈政仅一周岁。唐朝给了受降者优厚的待遇,“入临汾郡,劳抚任用郡内官民,一如霍邑。”[46]“归德将军,以授初附首领。”[47]这个封号是唐朝授予陈政的,以示对其家族归顺唐朝的褒奖。

当李渊混一车书、建立大唐之后,朝廷本着“回招募原籍”的政策对陈智略、陈政等军事将领进行安置。武德四年八月“上以南方寇盗尚多,丙午,以左武侯将军张镇周为淮南道行军总管,大将军陈智略为岭南道行军总管,镇抚之。”[48]张镇周是淮南道舒州豪族,陈智略是岭南道豪族,各回原籍。陈政也回到了岭南道原籍,只不过时间稍晚。在河东一直客居了五十余年之后,直到唐总章二年,才被朝廷从河东率领府兵到达岭南道漳州地区进行平乱。陈元光为其祖母所作诗句“万里提兵路”[49]道出了魏夫人亲率府兵从河东到达漳州的艰辛。

五、小结

最后依据《陈书·高祖本纪》、《颍川陈氏考略》以及上文相关史料列出陈元光、陈霸先、陈果仁三个家族的世系表如下:

依据以上三家世系表可以得出结论:长城陈氏是以长城令陈达为始祖,陈霸先家族为主,陈元光、陈果仁等旁支家族为辅而形成的庞大陈氏宗族。陈元光籍贯在唐代为岭南道廉州,其先祖陈伯绍在刘宋时期由浙江吴兴入广州平乱并担任越州首任刺史留居临漳郡,此后在此繁衍生息。在临漳郡大约传承了七代之后,隋朝陈克耕以岭南首领的优势响应朝廷号召带领家乡府兵应征入伍,转战河东,后在霍邑归降唐朝并追随李世民攻打临汾,并在河东安家五十余年,才有了籍贯河东一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陈伯绍入越州二百年后,陈元光入潮阳平乱并担任首任漳州刺史;这里不免有门阀的影响。从此之后,陈元光后人就在漳州繁衍生息,枝繁叶茂。

陈果仁家族和陈元光家族是同时并存的长城陈氏之旁支家族,这两个家族同时崛起于南朝、隋朝,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朝野佥载》卷二

[2]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四《宦绩一·唐·刺史·陈元光》

[3]《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一《高适传》

[4]《新唐书》卷一百七十《王茂元传》

[5]《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张嘉贞传》

[6]《唐会要》卷八十《谥法下》

[7]《南齐书》卷十四《州郡上》

[8]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六《廉州》

[9]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九《土产·珠蚌》

[10]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卷一百二十《廉州·州沿革》

[11]《舊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岭南道》

[12]《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

[13]郭启熹《陈元光与龙岩开发几个研究问题的考证》中援引漳州图书馆藏《漳浦与台湾陈氏综合族谱》

[14]陈潘议纂修《广东省大浦县百侯曹碓背甜竹陈氏颍川郡崇庆堂裕庆堂族谱》第59页

[15]《旧唐书》卷十二《德宗上》

[16]《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罗弘信传》

[17]《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三陆贽《诛李希烈后原宥淮西将士并授陈仙奇节度诏》

[18]四库本《福建通志》卷三十《陈政传》

[19]四库本《粤闽巡视纪略》卷四《漳江》

[20][21]谢重光《<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

[2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

[23][24]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之《志序》宋吴舆《图经序》

[25]《全唐诗》卷七百四十六陈陶《赠漳州张怡使君》

[26]谢重光《<全唐文>所收陈元光表文两篇系伪作考》

[27]广东茂名高州地区念四郎陈伦支派族谱《溯源篇》

[28]四库本《广西通志》卷六十三《陈伯绍传》

[29]南宋王象之《舆地胜纪》卷一百二十《廉州·古迹》

[30]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九《陈伯绍传》

[31]明万历《闽书》卷四十一《君长·陈元光》

[32]南宋宝祐《仙溪志》卷三《威惠灵著王庙》

[33]《宋会要辑稿》礼二〇之一四二《陈元光祠》

[34]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威惠庙记》

[35]南宋朱熹《晦庵集》卷八十《漳州守臣题名记》

[36]北宋余靖《武溪集》卷二十《宋故殿中丞知梅州陈公墓碣》

[37]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三《陈姓》

[38]《隋书》卷二十四《食货》

[39][40]《隋书》卷四《炀帝下》

[41]《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42]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三《陈姓》

[43]《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冯盎传》

[44]《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45]林星《陈元光家族女性群体的几个问题》援引《平和侯卿陈氏族谱》

[46]《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

[47]《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一》

[48]《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49]《全唐诗》卷四十五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

(作者单位:江西省历史学会陈氏研究专业委员会,江西 南昌330009)

猜你喜欢

河东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柳河东三历死撰述验方
河东美呔呔
河东民歌现状初探
河东煤业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刮板机配套选型
“河东杯”第二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四期比赛揭晓
“河东杯”第二届中国对联巅峰对决邀请赛第四期比赛
河东楹联网2011年“杨柳杯”第六期、第七期擂台赛终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