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视障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活动空间研究

2019-10-08胡楚雯柯舒妍景怀颖廖晨媛柯泽颖

山东青年 2019年7期

胡楚雯 柯舒妍 景怀颖 廖晨媛 柯泽颖

摘 要: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中,视觉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视障儿童在视觉探索中完全看不见或是只能看见一些模糊的影像,获得的信息要明显的少于普通儿童。本文以“适宜视障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活动空间研究”为主题,分为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解析,进一步更好的论证适宜视障儿童活动空间的必要性,促进视障儿童身心发展。

关键词:视力障碍;社交技能培养;共融式游乐空间

一、 视障儿童活动空间需求

1. 个体需求

视障儿童不能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与发生的事情,只有结合他们自身的听觉,触觉等系统来获取信息判断周围的情况,特别到了一个陌生环境中,更会让视障儿童感觉到不安惶恐,在活动空间的设计上,需要设置一些提示装置;同时视障儿童在行走时会有很大的困难,这时候他们往往需要停下思考,所以在活动空间中又应当考虑到设置相对安静的空间,这样有助于他们做出判断,从而实行自己的行为,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2. 家庭、社区需求

视障儿童走路的方式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他们采用出行的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他们的视力状况,盲分为一级盲(半径小于5度的视野或是低于0.02的最佳矫正视力)和二级盲(半径小于10度的视野或是大于等于0.02而低于0.05的最佳矫正视力),因此帮他们出行需要靠盲杖、或者亲人朋友的陪伴出行。高到98%的一级盲出行需要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二级盲有44%出行需要陪同,所以视障儿童活动空间的尺度的需求应将盲杖的探测幅度和家人朋友考虑进来,此外,视障儿童也更倾向于触摸周围的事物来取得外界的信息,所以活动空间内的触摸尺度也应该考虑在内。需要在活动空间内考虑家庭、社会的因素,例如添加适合大家陪同视障儿童一起游玩的共融式游具等,增加互动性,同时也为视障儿童的活动提供一系列的人为保护。

二、 评量视障儿童活动空间的有效性

1.休闲认知

视障儿童以自身的能力对休闲空间的认知是不足的。他们更多是来自成人的引导或系统的练习,自身缺乏自发性活动与辨識空间的能力。有效的活动空间应该以刺激他们的感官体验等科学的方式来帮助视障儿童发展完善对环境的认知。

2.人际互动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视障儿童与同龄的孩子交往游戏的几率不高。视力正常的儿童多为互动性的游戏方式,如:躲猫猫等,可以带动全身肌肉的游戏方式或自发的游戏方式。而视障儿童则较少出现这种自发性的游戏方式,视障儿童由于视力上的缺陷,更多的是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进行游戏,与他们互动。视障儿童的活动空间上不宜出现大型自发互动性游乐设施,适宜视障儿童的活动空间内更多应该是简单易懂、可以由大人引导视障儿童,并在熟练后可以自主完成的游乐设施。

3.休闲技能

视障儿童缺少对环境观察和探索的敏感度,他们的休闲技能可能来自家长的反复练习或特殊学校的系统培训。因为他们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生活中就会缺少自发性的休闲技能。简单易懂的游乐设施对视障儿童来说是最为适当的。有效培养视障儿童休闲技能的活动环境应该具备更多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如用触摸物体触发声音的反馈来刺激视障儿童感官,以体验满足视障儿童的游乐需求,让正常儿童引导他们从而增强互动、培养技能,增强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互动,共同游戏,完善休闲技能。

4.自我决定

首先如果我们想要给视障儿童传授一些日常常识和技术,应当是适应社会并且适合他们而开展的,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如:拿勺吃饭、与行走等。视障儿童特点是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视障儿童学习时更应给予一些理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务必要考虑到视障儿童的年龄、性别、学习方法,需同他们的认识相适应。提供能让视障儿童感到兴趣并能乐在其中的学习资料,并是有选择性、自主性的。

5.自我认知

对于视障儿童来说,对常识的迁移能力弱,让他们了解与日常生活并不密切的常识及技术,以及抽象的、含糊的概念是有困难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就应尽量让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并且运用真实的物品,这也是最好的教材。我们可以带他们去户外,进一步帮助视障儿童了解花草树木、气候变化、公共设施等;还可以带他们去公共场合,例如超市,让视障儿童可以亲自去货物架上选购并认识食物;在视障儿童吃点心时,想要让他们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用的、吃的物品从哪来,用餐完要放哪里去,可以通过让他们自主性的去拿杯子及拿点心,用餐完后放回原位。对于视障儿童来说真实的物品能起到更好作用。

6.休闲理论

认知视觉信息的来源对于视障儿童来说是困难的,在与之活动的同时就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种感觉渠道去学习、掌握。例如一些体育游戏:丢沙包,就是让视障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多种感官得到活动(跑、擦、听,丢等动作触及到多种感官)。再或者在感知活动中去认识陌生的食物,通过闻(嗅觉)、摸(触觉)、品尝(味觉)和低视儿童的调查(视觉)等,这可以让视障儿童的多种感官得到了多方面的运用。

三、视障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1. 尺度的要求

视障儿童较无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性是在活动空间设计中必须重视的,视障儿童活动空间应该与不安全的区域隔离开,如运用灌木丛将车辆与儿童隔离,或运用墙和栅栏。控制游乐设施的高度,使视障儿童不易攀爬到高处。的设计符合视障儿童身体尺寸的设施构造,选择以儿童安全为基本准则的材料,无障碍设计是最重要的方面。地面的坡度、不同宽度的路面、游戏的器械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设置,通过不同的声音、触感来刺激视障儿童的神经。

2. 形态的特殊性

在视障儿童活动空间的入口及出口处应该设置导盲地砖,活动空间中应设置凹凸的指示牌、导盲杆等方便视障儿童触摸辨别。有部分视障儿童可以区分颜色,可以设置对比度高的颜色或形状进行区分。最容易对视障儿童造成伤害的是空间内的突出物、低空悬挂的物品、突然打开或弹出的装置。在对视障儿童的游乐空间设计中,应设计柔软的铺面包裹活动空间,儿童的好动是天性,在空间内应尽量消除突出物体,在棱角上包裹柔软材料。

3. 聽觉、触觉等要素

视障儿童相对普通儿童有着更强的听觉记忆力,在视障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中对听觉的依赖度远远大于常人,视障儿童在听力上主要依靠可发声的游乐设施,声音对儿童具有提示性、指示性。

触觉作为重要的感知系统对于视障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活动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材料,使视障儿童产生不同的触觉,了解不同事物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设置不同材质肌理的地面,让视障儿童感受在行走中产生的不同,不同的触觉刺激还可以帮助视障儿童与外界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提高触觉辨识能力。

四、视障儿童活动空间对促进儿童社交能力的指导意义

儿童认知与发展领域的专家、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吴国宏指出,与别人交往是儿童天性的一部分,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儿童的社交活动主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在互动中会发展出孩子的很多能力,比如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而视障儿童活动空间则可以促进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

视障儿童往往处在很长时间不了解自己所在的环境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视力的丧失或低下让他们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存在,而其他感官也不能使他们直接地意识到那些事物的存在,因此视障儿童通常需要他人把事物放到他的面前,并且鼓励他们去感受: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听等方式感受事物的存在,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语言向孩子描述事物的形状、颜色等,让视障儿童对事物有一个自己的认知。在视障儿童活动空间中,不仅能通过家长指导儿童认知事物,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儿童对事物的一个认知,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

社交又被称为社交情感发展,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总结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情感发展,而5岁以前的儿童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情感”,并且鼓励他们表达情感,逐渐发展出理解他人的能力。理解他人是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在视障儿童活动空间儿童可以与他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减轻自身的压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 结语

视障儿童活动空间虽然是开放空间,但从视障儿童的活动方式来看,这却是与视障儿童密切关联的、为其提供娱乐方式和知识的小世界。视障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应根据视障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把娱乐活动的配套设施融入环境景观规划形态,给视障儿童提供一个贴近自然、适合儿童天性的空间形态。视障儿童活动空间对儿童的影响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作为未来的环境设计师,我们更需要设计出让视障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全方面发展的活动空间。优秀的视障儿童活动空间能不断促进视障儿童的沟通能力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特殊教育的发展,残障儿童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得到重视,视障儿童活动空间承载着它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