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寻常的一个自然段

2019-10-08付胜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仙台学医自然段

付胜芳

讲到課文《藤野先生》第5自然段,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个自然段没有必要写,应该删掉。他们的理由是:这段主要讲作者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受到当地民众“优待”的情况,与课文的主题关系不大。

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

课本第24页注解⑥说“鲁迅原是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到日本学医的”。可见课文的主题是通过回顾“我”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体现了作者鲁迅学医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刚才讲到第5自然段主要是写作者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受到的优待。那我们来具体分析本段内容。

第5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话“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是本段的中心句,意思是说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可划为第一层;剩下的后面几句是第二层,它从两种蔬菜“北京的白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以及“我”都是因为稀少而受到了优待,来具体解说中心句,即第一句。

怎么可以看出那两种蔬菜受到了“优待”呢?第5自然段对此作了较具体地解说。比如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用“红头绳”而不用草绳“系住菜根”,可见当地人对白菜很重视;另外那白菜运到浙江后,名字都变得高雅了——“尊为‘胶菜”。而“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受到的“优待”也不差,“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温室”里多舒服,何况还是“请进”去,而不是“扔进去”的,简直把那芦荟视为贵宾。名字同样变得不俗了——“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这两种蔬菜确实是受到很好的“优待”,原因都是稀少。我们在感受作者用语准确的同时,也领略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再看句子“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指代什么?联系前文,“这样的优待”指代“物以稀为贵”的优待。

为什么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是和那两种蔬菜一样“物以稀为贵”呢?课文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说“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利害”现在写作“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这可见“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确实是因为“物稀”,而不是其他原因。

而因为“物稀”而受到的优待,作者的感受怎么样?作者的感受很平静。第5自然段第1句中的“罢”就说明了这点。“罢”是表平静的语气词,在句中是仅此而已的意思。它用在此处,表明作者对自己受到的这种“优待”,觉得没什么稀罕的。

此时,问题可能又来了:在仙台,什么样的情况下作者受到优待才会觉得稀罕呢?联系当时的背景,当仙台的中国人很多的情况下,如果还能受到当地日本人的“优待”,作者一定会觉得稀罕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那就说明了我们中国强大。强大国家的民众,无论身处何地,都会受到人们的“优待”——尊敬。那自然就会觉得稀罕乃至自豪了。

言外之意,当时我们中国很弱小。何止弱小,还常常被欺挨打!《藤野先生》的写作背景是1904—1906年。当时的中国非常落后,受到东西方列强的宰割。课本第23页注释中提到的“日俄战争”(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进行的战争。战争主要在中国进行,而清政府竟屈辱地宣布中立)就可以说明这点。也就是说,一个受列强宰割的国家的民众,是不可能受到其宰割国——日本民众的真正“优待”。所以在作者看来,这种“物以稀为贵”式的“优待”,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同情,甚至可怜。因此作者当然谈不上高兴,更说不上一丝的自豪,也就只能是“罢”——没什么稀罕的,乃至些许悲哀。

而这些许悲哀,寄寓着作者对祖国强大起来的热切期望啊!

那么课文第5自然段又是如何具体描述“我”受到的优待呢?“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不收学费,还替“我”操心食宿,受到的待遇确实不错。

而我们从中还能感受到什么?还能感受到作者在仙台学医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比如本段中写到,住的方面“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蚊子多到几乎让人难以入睡的程度——“居然睡安稳了”;再比如吃的方面“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是啊,仙台的生活条件确实很艰苦。而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作者开始是在东京学医的。东京是日本的国都,各方面的条件显然要比小市镇仙台好得多。可为什么作者鲁迅先生要离开条件好的东京,到条件艰苦的仙台呢?

东京各方面的条件的确要比仙台好得多,但作者在那里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不能安心地学习。

何以见得?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道:“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和作者一样来日本求学的其他中国留学生“学跳舞”“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不要说安心看书学习,就是闲坐聊天也是不可能的。这样作者便有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想法,于是便来到了仙台。

还要补充一点,中国留学生的其它行为,也是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之一。课文第1自然段说:“……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清国留学生”不伦不类、附庸风雅的装扮,让作者感到丑陋之至——“实在标致极了”。因为这些人其实不是来日本求学的,而是来追求时髦的生活方式。留学日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这在想要学医救国的鲁迅看来是不可思议和不可饶恕的,自然就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以至于对东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离开东京,离开那帮“清国留学生”也就成为必然。

那么,现在把上述内容综合起来梳理一下,再来看看第5自然段,它是否与文章主题——体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关系?

第5自然段与文章主题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鲁迅先生在本段第1句对受到的“优待”所表露出“仅此而已”的平静感受,就是对国家弱小而表现出的无奈和悲哀,就是对国家快点强大起来的殷切期望。这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而本段所叙述的“我”在仙台学医的生活条件,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为了学医救国、不怕条件艰苦的可贵品质。这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总之,如果说本段第1句语气词“罢”是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体现的话,那么本段所讲的甘愿到艰苦的仙台来学医的内容,就是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行为表现。所以本段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第5自然段是不寻常的一段,是不能删去的。

猜你喜欢

仙台学医自然段
江铭鼎
三仙台
儿子学医和父母成校友
许愿
秋天
华佗学医
望子学医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