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就是多 以群促读

2019-10-08李柳枫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启迪寓言寓意

李柳枫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随文积累重点词语“亡、若、中伤、奈何”和固定句式“奈……何”。

3.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的启迪。

4.探究古代寓言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群文阅读实践强化,领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的启迪。

2.探究古代寓言的阅读方法,并通过群文阅读实践强化,领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三、教学资源

PPT、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神色张皇地走进教室,感慨道:唉,自从知道要上这堂公开课后,李老师就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李老师既担心哪天火星撞了地球,也担心哪天发生大地震,这样公开课可就上不成了啊!这可怎么办呢?你们看看,李老师担心得都变瘦了呢!(学生笑)老师发现不少同学在笑,确实,李老师这样的担心很可笑,但是其实啊,在我们古时候的杞国就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有这样的担忧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杞人忧天》这则古代寓言吧。(板书:古代寓言)

(二)例文学习

1.借助注释,整体理故事情节。(板书:读故事,理情节)

(1)齐读标题,找关键词。

师:我们先来读标题,看看标题中最核心的字,是哪个词?

预设:忧天

师: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忧天”的故事,里面有哪些主要情节呢?

(2)借助注释,快速阅读,疏通文意,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

学生活动: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记序号;②整理归纳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简单地讲出来。

预设:杞人担心天崩地裂,每天寝食难安,后来晓之者来劝杞人,告诉杞人,天是积聚的气体,地是积聚的土块,而且从未发生过崩塌,杞人终于才不再担忧,舍然大喜。

2.结合情节,辩证悟故事道理。(板书:悟道理)

(1)师:根据故事情节,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预设:不要有不必要的担忧(毫无根据的担忧,过度担忧)

(2)师:大家看到思考探究题三,里面提到,也有人认为这其中蕴含了强烈的忧患意识,①你能在故事中找到反映这层寓意的情节吗?

预设:重点抓“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②现代人有这样的担忧吗?

预设:可适当结合现代人类对生存空间、生态环境的担忧谈谈;可以适当延伸关于地震、流星等话题。

③什么叫作忧患意识?

预设:可引导学生对比区分“担忧”与“忧患”,提问:你担忧什么?(考试没考好)

A.忧什么?(一个是天地崩坠的大事,一个是考试没考好的小事);

B.忧何时?(一个是很远的事情,一个是近前的担忧)

C.忧何人?(一个是忧天下所有人的,一个是忧自己)

小结: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从内心里关注超越自身利益荣辱成败的事情,而从长远出发,关注集体、国家甚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从本质上来说,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与擔当。

师:千百年来,杞人被大家贴上了“庸人”的标签,他的忧天被当成是庸人自扰;其实,我们换一种角度观察,会发现,杞人其实是一代贤人,心忧天下,心系苍生。其实,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这样的先哲,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有我们麻阳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斗争滕的代远将军。千百年来,这些忧患意识推动着社会不断往前发展。

(3)师:请大家再根据这层寓意将故事情节重新整理一下,再讲一遍这个故事。

预设:杞人担心天地崩坠,晓之者去劝他不要担忧,于是,杞人就不再担心了,但是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却被早早地扼杀了。

师:一个新的科学发现就被这样埋没了,如果这种忧患意识没有被扼杀的话,没准我们古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还会再往前推好几百年呢!

师:而且,我们再次悟道理的时候,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悟,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4)师:寓意变了,情节也就要随之改变,由此,可以看出,情节和寓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什么样的情节反映什么样的寓意,什么样的寓意就会有什么样的情节。它们是对应的关系。

3.联系生活,具体谈寓意启迪。(板书:谈启迪)

师: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其实是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读寓言,我们还需要结合生活,具体谈寓意对我们生活的启迪。

PPT:期中考试快要来了,小明非常担心,因此患上了“考前忧虑症”,学完了这则古代寓言后,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1)起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成长,有利于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2)自己做好准备就可以了,没必要过度忧虑;(3)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4.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语汇。(板书:重积累)

(1)理解注释,积累词语。

师:刚刚你们在概括情节、感悟道理时,注释中哪些词语对你帮助最大呢?或者说哪些词语是你本来理解起来有困难,看了注释就明白了?

预设:“亡、若、中伤、奈何”等常用词和固定句式“奈……何”。

(2)朗读课文正音,再次领会故事情节与寓意。

师:把故事情节读出来之后,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则古代寓言,注意词语的读音。

(随文正音:亡、星宿、塞、中伤、舍)

(三)方法小结

1.什么是寓言?

师:学完了这则古代寓言,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寓言呢?

预设:通过故事来讲道理的一种文体。

师:请大家翻到教材124页,齐读寓言知识。

2.怎样学习古代寓言?

师:好,我们现在已经初步学完了这则古代寓言,请大家再回到我们课前的那个问题,古代寓言该怎样学习呢?试着总结一下古代寓言的基本学法。

预设:

(1)借助注释,整体理故事情节;

(2)结合情节,辩证悟故事道理;

(3)联系生活,具体谈寓意启迪;

(4)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语汇。

(四)类文阅读

师:总结了这些方法,我们接下来再阅读两则古代寓言,学以致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这两篇类文,完成学案。

塞翁失马/《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1.学生活动1:快速阅读类文,完成学案。

2.学生活动2:学生自由交流学案的完成情况。

3.学生活动3:学生呈现学案。

预设:1.《塞翁失马》

(1)故事情节:一个人的马跑了,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却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死亡众多。唯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2)故事寓意:

①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②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

(3)生活启示:福祸相依,我们要学会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4)词语迁移:亡、有……者;常用词积累:遽、居

2.《掩耳盗铃》

(1)故事情节:一个人背铃铛走时,把耳朵捂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就别人也会听不见。

(2)故事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生活启示: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4)词语迁移:亡、有……者;常用词积累:遽、闻

(五)课堂小结

其实,像“杞人忧天”“塞翁失马”“掩耳盗铃”这些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成语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其他的例子,譬如: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狐假虎威、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等。这些寓言故事教给我们人生的智慧,带给我们生活的启迪,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古代寓言常常寄寓深刻,并且带有很强的思辨性,我们中学生要学会阅读古代寓言,领略中国古代寓言的无限魅力,并学习古人的思辨精神,继承它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扬光大!让我们带着新的理解,课后将这篇寓言背下来,并且可以大胆尝试阅读更多的中国古代寓言,思考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六)课后建议

1.完成积累与拓展四;

2.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讨论对寓意的理解;

3.读书建议:《列子集释》《韩非子》《淮南子》中的古代寓言;《百喻经》《伊索寓言》中的寓言。

(七)板书设计

杞人忧天/《列子》

1.读故事

2.理情节

古代寓言   3.悟道理

4.谈启迪

5.重积累

(八)教学反思:少还是多?以群促读?

这次教学实践实际上尝试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文言文该怎样教?本课摒弃了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细细碎碎”、妄图一堂课解决所有文言知识难点、一步到位的教法,而是走了一条“整体阅读”“不求甚解”的路。先是整体阅读、粗略地读,观其大略,理清文意,再回过头来整理、总结、积累与提升。而在积累词语时也仅仅是积累重要的、常用的词语,遵循的是“少就是多”的原则,不贪多、不求全,让学生当堂掌握消化其中的重要词语,对其他词语则暂不作要求。这样做,表面上是积累少了,而一旦学生真正掌握了的话,少又何尝不是多呢?

二是教读与自读该如何落实?这是一篇教读课文,也是因此,绝大多数的老师在教授本课时采用的是纯教读的方式,整堂课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但是本课却将教读与自读相结合,教读教得具体,自读要学会迁移;教读要少,要探讨当中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又不能求全责备,学得要多,举一反三;大致教读占60%,自读占40%;教了就要能用,当堂用当堂掌握消化。本课就是先花一半多的时间教会学生阅读古代寓言的方法,随后便用类文拓展的方法让学生当堂迁移,学以致用。

三是寓言該怎样教?什么是寓言?情节与寓言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的思维该如何得到有效训练?带着这四个问题,本课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实践。在寓言的教法上,本课将其浓缩成了一段便于记忆的“三字经”:读故事、理情节、悟道理、谈启迪、重积累,并具体落实到了以下四个步骤:借助注释,整体理故事情节;结合情节,辩证悟故事道理;联系生活,具体谈寓意启迪;朗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语汇。这对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本课用的是归纳法,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而是先学习,再让学生将寓言的特点加以归纳,得出寓言的概念。对于情节与寓意的关系,本课先引导学生由情节到寓意,再又由寓意到情节,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情节反映什么样的寓意,什么样的寓意就会有什么样的情节。它们是对应的关系”的结论。而贯穿此学习过程中的是课堂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与训练。首先是辩证思维,这则耳熟能详的寓言除了讽刺人们不必要的担忧之外,背后其实还传达出了先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对待寓言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体悟,对待生活学生也需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面对;其次是思维拓展,杞人之“忧”到底是庸人自扰,还是别有深意,本课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引导学生从“忧何时”“忧什么”“忧谁”三个角度去思考,最终体会出杞人这位贤人“心忧天下”的大情怀与大胸襟。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初步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又让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与深入,横向与纵向都得到了发展与锻炼。

当然对于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实践与解读,本课还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譬如寓言的教法上、文言文的“言文关系”上、教读与自读的实际操作分配上等还要继续深入研究。但是,本课所推崇的“少就是多”“以群促读”的做法还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试一试的。

猜你喜欢

启迪寓言寓意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自然的启迪
“不等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