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风吹彻》的辅助性意象品读

2019-10-08刘凡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炉火火炉意蕴

刘凡珍

意象是一切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意义的重要构成元素,自然它也属于散文,并非诗歌的专有符号。作为文学概念和审美概念的意象,不仅适用于谈论诗歌,同样可用于谈论散文。虽然不是所有散文都有诗一般的意象,但是许多散文中确实蕴藏了意象,中学语文教材就有不少含有意象的散文作品。刘真福先生认为,对这类散文的教学,可从中提取意象并进行评析,或许能触及散文的某些本质的东西,由此开辟散文教学的一片新园地。[1]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般重视从散文中提取其核心意象进行品读,对散文的辅助性意象却不大关注。

一、核心意象为主、次要意象为辅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文学作品往往以核心意象为主、次要意象为辅构成一个整体意象系统来表情达意,使作品主题更突出、意蕴更加丰厚。如心笛的诗《提筐人》:她提着一筐子的哀愁/到江边去抛丢/江波翻起滚滚旧浪/流不尽的是她的愁/她提着一筐子孤寂/到深山去埋弃/山中泥土长着青苔/埋不掉今人的寂/她提着一筐子的童心/灯下数着晶莹/碎破的泡苦茶自饮/完整的却不适时景。此诗中“筐”是核心意象,它分别派生出江波、深山、苦茶这三个次意象,抒情主人公的行动将所有联系起来,贯串在一起又层层加码,情緒分量逐渐加浓加重,使核心意象的意蕴更加丰富和富于变化。[2]不仅诗有意象贯串组合叠加的现象,散文中也有意象组合叠加的运用。陈剑晖在《论散文的诗性意象》中说,散文作家更乐意于叠合式意象组构,即散文作家根据主题表达需要,对某一物象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时空的累积性描述,即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上。[3]通过意象的叠加,可以大大丰富核心意象的寓意,使作品由单调渐成丰富、由平面趋于立体。文学作品中,叠加组合式、整体式地建构一套内在逻辑协调、内涵丰富的意象系统更能增强表达力、深化意蕴、强化主题。

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是一篇内蕴丰富的艺术性散文,《寒风吹彻》在意象营造上也采用了以核心意象为主、辅以恰当的次要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式的组合意象系统来表达其复杂而丰富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寒风”是《寒风吹彻》的核心意象,在文中“寒风”既实指自然的寒风(气候寒冷),也虚指生活的寒风(家境贫寒)、心理的寒风(孤独无助)、精神的寒风(恐惧死亡)、人性的寒风(情感淡漠)、生命的寒风(衰老病死)等。作者借助“寒风”这一核心意象表达了苦难与无情岁月蚕食人生,生命力图抗拒寒冷却终归无力,展露了生命本质的荒凉无助状态。除核心意象“寒风”外,还辅以“炉火”“柴火”“春天”和“雪”“冬天”“黑夜”等次要意象,这些次要意象与核心意象配合使用,共同构成文本的意象系统。

在对《寒风吹彻》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中,大部分教师是扣住“寒风”这一核心意象来理解文本、设计教学的,这自然是合理的;而文本中那些次要却不可缺少的辅助性意象也值得关注。

二、正面辅助性意象:冷色调意象

《寒风吹彻》中“雪”“冬天”“黑夜”等这类意象是冷色调意象,给人以寒冷之感,与“寒风”意象很类似,可起到正衬烘托、渲染强化的作用。

“雪”“冬天”这两个意象往往相伴相随地出现。文章从“下雪”开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作者说:“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文章具体描写屋外落雪的景观,写雪漫天飞舞、到处覆盖的情景。这些句子表达的不仅是冬天下雪这个自然节候,更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冬天。作者明白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作者看到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一个人的冬天”指的便是生命的寒冬,“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预示着生命的衰老乃至凋零是不可阻拦的。“雪”“冬天”意象与“寒风”意象一起强化了人生之冬无法躲避的现实。“冬天”就是苦难、厄运等的代名词,正如作为时令季节的冬天,无可阻止其迎面而来的步履一样;每一个人的生命中,苦难、厄运、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

再如“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表面上抒写生理的感觉,但又超越了生理,走向了心理、人生。又如“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里的“雪”显然不仅仅是自然气候意义上的雪,更是苦难的象征;“过冬”也不仅仅是度过冬天,而是承受苦难或战胜苦难之意,质朴平淡的语言中包含隽永的哲理。

“雪”“冬天”这两个意象与“寒风”意象同质性明显,容易引起读者注意;而“黑夜”意象则易被读者忽略,我们需关注这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实际上,“黑夜”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陌生。如诗词方面,纳兰容若在悼亡词作中就有不少“黑夜”意象与中心意象“灯”组合运用以营造哀婉凄凉的意境;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对“夜”的意象进行了多面构建运用,甚至在《呐喊》《彷徨》等小说中也精心设置了“黑夜”意象,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孤独之情和沉思审视批判等;当代作家余华也喜欢在其小说中透过“黑夜”意象来诠释他对现代人生存的困惑和死亡的际遇等的思考。

散文《寒风吹彻》中的“黑夜”意象,在文本用语上未必直接用“黑夜”一词,“夜”“夜晚”“暗”“天黑”等词语都能表达类似含义、营造黑夜性氛围的语句皆可视为使用了“黑夜”意象。正如文中核心意象“寒风”分为实指性的寒风和虚指性的寒风两类一样,文本里的“黑夜”意象也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实指的时间环境意义上的黑夜,一是象征性意义的黑夜。

文章开头就用到了“黑夜”意象。先是说“我”在大雪纷飞的“黑夜”中围炉漫想、沉思寒冷——“屋里光线暗淡”,然后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屋子里更暗了”。这两处都没有直接用“黑夜”一词,但都用了“暗”一词,营造的就是黑夜氛围,写屋里从光线暗淡到更加昏暗,体现了时间的变化、暗的程度的加深。此处“黑夜”意象指的是时间环境意义上的黑夜,是实指;这个屋内的黑夜氛围与屋外漫天飞雪的寒冷氛围极为协调匹配,“我”正是在如此情境之中展开关于“寒风”的沉思与回想。

文中另一类“黑夜”意象则在实指时间环境的黑夜基础上,还兼具象征意义。文中写了“我”14岁时在冬天“夜晚”拉柴火的路上体验寒风——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我”在“黑夜”来临时遭到了父亲责怪——“黑夜”中冻坏一条腿,好不容易第二天“天快黑时”才拉着半车柴火回到家,却遭到父亲的责怪。这里的“黑夜”意象明显渗透了“我”的情感体验,“我”孤独地从沙漠“黑夜”困境中回到家,迎来的却是父亲如“黑夜”般的冷漠。这自然与家境的贫寒有关,“黑夜”既是一种生存困境,也是心境孤寂无助的反映。文章结尾写“我”在“黑夜”中彻悟寒冷——“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此处的“黑夜”意象显然也是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天黑的时间和环境,也暗示任何人最终都将被寒风吹彻、生命的寒风(衰老病死)终究无法抵御的悲凉命运结局。

所以,《寒风吹彻》的“黑夜”意象可如此理解:一是实指的时间环境意义上的黑夜,具有营造环境、渲染氛围、陪衬核心意象的作用;一是象征性意义的黑夜,与人的情感体验融合,与生命本质的孤独、荒芜相融合。“黑夜”原本就给人一种灰暗、凝重的感觉,这与全文的沉重阴冷灰色的基调是高度协调一致的,此意象的运用有利于渲染悲凉氛围。作者述说黑夜里的故事、在黑夜中沉思,在黑夜里一个人体味孤独,似乎黑暗是生命始终无法摆脱的事实。“黑夜”象征着孤寂的心灵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黑夜”是生命之火熄灭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绝望与孤独。可见,“黑夜”意象很好地辅助、配合“寒风”核心意象传达出生命力图抗拒寒冷却终归无力人生现实,展露了生命本质的荒凉无助状态,强化了主题、丰富了作品意蕴。

三、反面辅助性意象:暖色调意象

文中的“炉火”“柴火”“春天”等这些意象则是暖色调意象,给人以温暖之感,与“寒风”这一冷感性意象相对,可起到反衬突出、强烈对比的作用。

文章开头写“我”在大雪飞扬中躲在屋里围炉取暖,“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这不仅写冷,更以火炉烤着几片馍馍折射出生活条件之寒苦。而“柴火在炉中啪啪地燃烧着,炉火通红,我的手和脸都考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一句的对比更加明显,“炉火”给人带来温暖,但“脊背依旧凉嗖嗖的”,这就突出了这个冬天何其寒冷!又如:“今夜的我,围抱火炉,再也暖不热那个遥远冬天的我。”这里仍将寒冷与火炉比对,今天的热火炉也温暖不了多年前在寒风中冻坏了的“我”。14岁的“我”在一个夜里一人拉着牛车去沙漠腹地拉柴火,在沙漠中找“柴火”正是在寒冷中寻求温暖。可父亲对付出冻坏一条腿的代价才回到家的“我”却满是责备“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令“我”内心感受到冷漠无助,自然更加强化了对温暖的渴望。在目睹“路人被冻死”后,“我”感叹“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炉火”意象的运用强化了“寒风”给“我”烙下的心理阴影之深、创伤之重,也反映出对“火炉”的温暖、亲情的抚慰的渴求。

在文中,“炉火”还和“春天”一起使用,也表达强烈的渴望。如写姑妈“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春天”是温暖、幸福的代名词,“渴望春天来临”也正表达了人在风烛残年之际,充满了对活下去的企望、对温情的渴望。年迈体病的人恐怕不仅需要“炉火”来暖身,更需要亲情来暖心,才能對“春天”、对未来充满希望。文中说:“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春天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她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她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火炉”“柴火”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始终,实是作家心中的“暖炉”,与“春天”一起象征内心的希望、渴望,希望能驱逐人性的荒凉、烫平人性的皱褶,渴望生命达到一种和谐、美好、其乐融融的状态。

由以上分析、品读可知,文中那些非核心性意象不容忽视,它们都有辅助表达的作用,这些意象在文本中交替出现,通过渲染烘托,把凄凉的氛围营造出来,使核心意象的意蕴丰富而更加突出,核心意象和辅助意象整体配合运用,增强了这篇散文语言表达的诗性韵味,使文章主题更加深邃、耐人咀嚼。

对于《寒风吹彻》这类整体式系统性运用意象的散文的解读与教学,我们在重点品读了其核心意象的意蕴之后,也可引导学生对文本中次要的、辅助性意象作进一步的品读,让学生学会有意识地对文本意象的运用技巧予以关注,学会关注整体意象系统、全面细致地品读文本,深入感受作品深厚的意蕴。

参考文献:

[1]刘真福.散文意象说——以初中语文新教材课文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8.6(B):21.

[2]陈剑晖.论散文的诗性意象[J].社会科学辑刊,2005.4:162.

[3]尹均生主编.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第二卷)[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5:594.

猜你喜欢

炉火火炉意蕴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属于冬日的褐
炉火
十二月十九夜
温暖的大火炉
梦回大唐古道 重庆有个火炉镇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午后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