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校第一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2019-10-08林圣彤

新一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

林圣彤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学生的来源、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与拥有城市户籍、政治精英家庭和家庭富裕的传统入学者不同,父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进入高校深造,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占比越来越高。而这一群体因为家庭背景原因,与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社会责任感等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研究对比,来更好的引导这一群体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社会责任感

一、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上大学的机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前,上大学不仅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更是承载着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展迅猛,从70年代的高考4.8%的毛入学率到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这一概念也就孕育而生了。我们把父母均未上过大学,只拥有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大学生称之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明确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概念后,我们开始来分析我校这部分群体的思想特征,主要从他们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来研究。内部特征主要是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外部特征主要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厦门工学院家庭第一代学生占比情况

在对厦门工学院友恭书院18信计、18信管、18通信、18光电、18音乐表演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有超过85%的学生属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其中81.25%家庭接受过的最高教育是高中教育,有26.86%的家庭未接受过小学教育。

从抽样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是我校学生群体的主流,而学生在思想特征更多的来自家庭教育,很多家庭没有高等教育的经验,这也将影响学生对大学的适应和认识。我们知道,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初的影响来自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在对学校的专职导师走访时了解到,所有的专职导师都认为家长对学生的关心影响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其中专职导师们特别提到“特情学生”,他们认为,“特情学生”的思想状况大部分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离异、单亲或未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家庭表现最为突出。

三、家庭得到的帮助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与家庭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区别不仅仅是父母的一纸学历,而是伴随着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的价值投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父母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等等。学生在踏入大学之前家庭的教育很关键也很重要,前者文化资本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学习方面具有经验性的建议和指导,主要通过教师、书籍及身边的同学获取学习方面的指导。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学习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因此,第一代大学生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关于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之所以能考上大学,勤奋好学是必不可少的良好品质,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和经验摸索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与此同时,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父母对小孩的了解不够深入。父母是如果能够经常的与子女联系,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关心其学习生活,能够有效的遏制众多问题。但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父母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而后者往往能够与女子进行频繁交流,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

四、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在分析学生的外部特征: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中,也发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比非家庭第一代大学来的弱。大部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父母对小孩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把控弱于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由于与父母沟通不畅,前者很难从家庭得到父母更多的引导和帮助,更多是靠自己认知,而后者能够得到及时解惑和支持。例如在责任认识和责任行动这一块,前者经常表现出行动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缺乏实践意识,而后者会征求家人意见,给予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引导,表现出积极性一面。而且,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后者的父母会告知学生要和教师多交流、处好关系,而前者很少有这方面的表现。在选择对象交流中,前者更倾向于同龄人和同伴交流,导致彼此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大体一致,很难有较深的认识和深度的意见,而后者能够从父母中获得人生经验和处世之道。

五、如何引导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长

通过以上分析,了解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和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进行差异教育。首先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构建家校沟通平台,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引导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和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尽早介入协助教育。再次,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实践,更好的掌握教育技巧。最后要强化学校心理咨询网络教育,通过心理咨詢指导,班主任、辅导员谈心谈话,社团心理活动等来干预学生的心理。

六、小结

总体来说,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更强,而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资源和积极性性来适应大学。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构建家校联动机制,结合学校教育优势,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亚男.当前第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高校应对策略研究[J].2017(6).

[2]刘少锋.第一代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2018(7).

[3]苗莉青.如何培养第一代大学生[J].2017(3).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