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研究

2019-10-08刘培中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困境

刘培中

摘 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如何实现高质量就业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巨大、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到位和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充分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发挥就业指导作用,利用技术手段搭建创业就业管理云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困境;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意义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下,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也必然成为未来就業工作的重要导向。

就业质量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考量,可以得出不同的认知。Poirson(2000)认为,就业内容丰富、广泛,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以及对话机制等因素与每个劳动者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是微观个体判断就业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1]知名调查机构麦可思从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就业竞争力指数等维度,比较系统地对就业质量进行了界定和衡量。[2]笔者认为,应从不同的视角对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和理解,从宏观层面讲,高质量就业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的供需和就业结构趋于平衡、就业环境良好、就业机会公平及劳动关系和谐等几个维度;从微观层面,即从劳动者的角度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合理、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等几个维度。

(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劳动力供需匹配度

当前,在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矛盾转变为供需有效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资金、技术以及生产力等生产要素不平衡不充分的配置逐渐被打破,用工荒、招工难、就业难等问题凸显。[3]因此,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改善就业环境,引导市场参与各方转变观念,以高质量就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劳动力供需的匹配度,有效解决当前劳动力市场突出的不均衡问题。

2.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源资本的深化

高质量的就业,究其根本是实现人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应。工作岗位的不符,极大地影响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综合效益的增长。因此,立足劳动力和就业岗位的双向视角,统筹人与岗位的合理安排,有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巨大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总量、录取率均在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新阶段。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34万人,比2018年多出14万人,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让更多的受教育者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扩招造成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和高等教育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就业难、创业不易成为大学生群体难以回避的话题,“最难就业季”连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不到位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至关重要,作为大学生择业就业的主要渠道,其引导功能的发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前,高校均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但在就业指导功能的发挥和就业指导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到就业指导内容的设置而言,传授的知识更多是侧重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分析,缺少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的引导、学生自我认知与评价。就业指导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上,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的就业指导教师,其师资力量的配备,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如何对待就业问题。因此,要以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思维,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有效择业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平衡

当前,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存量”减少缓慢和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供给有限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据麦可思发布的《2019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专业的结构性失调主要表现在各行业对人才的选择与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的脱节、不匹配,有相当一部分的行业,人才需求呈现严重饱和状态,有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较低,甚至完全不对口。

(四)高校教育体制与市场实际用人需求不符

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推动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而高校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市场的需求差距较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学科设置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体制机制的影响,高校缺少依据市场实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的自主性,在有限师资和科研设施饱和的情况下,招生人数的激增导致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降低。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系统思考和横向设计,导致大学生专业技能运用和综合能力提升受到限制,与市场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制约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提升。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

(一)结合市场需求调整高校学生培养模式

高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学科定位,发挥特色优势,探索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顶层设计的视角,优化、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建设同国家整体战略布局、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同时,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决策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

(二)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用

高质量就业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当前,低年级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制定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随着成长周期的推进,到大学高年级后,才开始关注就业和职业生涯相关方面的信息。因此,高校应依托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发挥就业指导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加强对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教育。极力通过创新创业指导课堂主渠道,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讲座、测评咨询和模拟面试等方式,提升大学生自我分析能力,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未雨绸缪。

(三)创建就业创业指导管理云平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就业创业指导管理云平台,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实时融合互动。就业创业指导管理云平台的运作机理是利用布控广泛的信息感知端,比如就业公众号、校园网络就业发布平台、就业QQ群和就业调研等,智慧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和各种测评数据,实时传送到分布在云端的各种专业团队,绘制学生能力模型,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详细分析报告,并根据存储在就业创业指导管理云平台的企业岗位,通过数据挖掘和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为企业、学生双向推送匹配的人和岗位,实现人才职位双向精准匹配,满足毕业生群体的个性化就业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

[2]刘善堂,成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与提升策略[J].江苏高教,2014(2)

[3]赵鹏,许娜.“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高质量就业困境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质量就业统计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实证分析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