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通过肠道菌群对相关疾病的影响

2019-10-08陈苑平许金森郑淑霞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调节作用肠道菌群针灸

陈苑平 许金森 郑淑霞

摘要: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需要众多肠道菌群的参与,与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各种生物细胞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的发展,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单纯性肥胖、脑部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肠道菌群与一些疾病的联系已经成为时下较热的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疾病有独特的效应,研究人员发现针灸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态,认为针灸治疾病可能与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笔者就针灸通过肠道菌群对相关疾病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归纳。

关键词:针灸;肠道菌群;疾病;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8-0086-04

在人體胃肠道内容纳了数百万亿个、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构成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系统[1]。不同菌群依据其需氧量不同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再从菌种的作用方面大致可将肠道菌群分为生理性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三大类。肠道菌群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都存在着复杂关联,已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 年12 月,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被列入了《Science》杂志发表的十大科学进展[2]。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机体在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能会被打破,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失调,从而引发各种肠内外疾病[3]。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简单、方便以及效果显著的特点,在疾病治疗上针灸有独特的效应。

1 针灸对胃肠道疾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主要是由于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多,使得原本处在动态平衡的肠道内环境遭到破坏,于是就出现了各种胃肠道症状。从临床疗效数据总结得出,针灸能够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调整肠道菌群,目前已经成为一项有效的胃肠疾病治疗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反复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并伴随排便障碍或(和)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IBS患者的肠道菌群主要表现为有益菌减少和有害菌增加,针灸对IBS有良性调节作用[4]。包春辉等[5]组发现在隔药灸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温和灸干预下能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疾病的活动,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有研究人员分析了UC患者的肠道菌群[6],结果显示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的数量降低,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则显著增加,最终导致肠道黏膜生物学屏障损害出现UC的临床症状。张博[7]的团队在临床试验中用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治疗UC,发现此法能够抑制患者的肠道黏膜炎性损害,并且在患者治疗后的粪样检查中发现患者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升高,而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她认为,该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Th17/Treg 细胞免疫平衡,从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侯天舒[8]也在电针刺激UC模型大鼠的实验中发现,电针刺激后模型大鼠的菌群多样性和有益菌含量明显提高,肠道菌群恢复稳定平衡也对UC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有保护作用。

胃肠道疾病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因素给与不同的治疗药物如益生菌、抗生素等。相对于内服的药物治疗,针灸能通过调动患者的自愈能力,达到调整肠道菌群的作用。如果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调整患者体质,延长治疗效应,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辅助治疗不仅能够增加疗效还能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2 针灸对脑部疾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Chen[9]在研究中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行为表现,认为是通过“脑肠轴”路径进行干预。Braniste[10]发现小鼠肠道细菌在肠道内会生成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会影响血脑屏障渗透性,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行为表达。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有着重要关系,认为存在一个“菌群-肠-脑轴”系统,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等途径参与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调控[1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龄层,临床表现主要有肌张力增高、静息性震颤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人员注意到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胃肠功能紊乱、认知障碍、抑郁、自闭和睡眠紊乱等症状。现如今已有不少研究认为PD的发病机制不起源于脑,而有诸多研究证明PD的发病可能在于胃肠道,并且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联系[12]。庞书涛[13]的实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会加剧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提前出现运动症状,并认为无论从行为学的检测还是对脑内各种信息传递介质的表达情况来说,肠道菌群失调都参与了PD的发生、发展。李小军[14]发现针刺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PD的临床症状,并可明显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因此针刺可考虑作为治疗PD的辅助手段,进而在临床上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减少多巴胺制剂的用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许多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确定针灸能延缓PD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肌肉僵直程度、减轻PD药物的副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针灸是否能够阻止PD的病情发展,仍然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证据和系统评估。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表现为认知功能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的疾病,于中老年人中常见。有关于AD和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认为AD的发病可能始于肠道,其影响的机制与“菌群-肠-脑轴”相关。Sudo[15]的研究发现无菌小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育异常、表现出异常的应激反应,在重建无菌小鼠的肠道菌群后可部分纠正之前的异常表现。还有临床病例的调查中显示,微生物的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AD患者的认知能力[16]。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D患者的总体功能、认知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17]。朱晶的观点认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激活海马蛋白激酶、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和上调自噬活性水平等多条途径干预AD[18]。目前针灸根据“菌群-肠-脑轴”干预AD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

猜你喜欢

调节作用肠道菌群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
高铅血症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研究
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人唾液中7种短链脂肪酸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大鼠肠道菌群对芍药苷体外代谢转化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差异与员工关系影响分析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
私企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