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校本研修提升教学研究力

2019-10-08夏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校本研修专业发展

夏云

【摘要】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是关系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攻坚战、持久战。拓展研修思路、丰富研修形式、灵活研修机制、夯实研究成效,让教学研究更富方向性、针对性、深刻性与开放性,在悄无声息中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习惯,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校本研修  专业发展  研究力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0-0003-02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是教师切磋技艺、浸润才情的学习场。校本研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出的,它是基于学校、立足职场、源于问题、自主研究、团队互动、区域统领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推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力的有效机制。在这种抱团式裹挟前行的进程中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力,培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诊断、评析等综合素养,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而非教书匠。

一、深究备课,形成策略,树立研究的方向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备课活动的实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品质。如何开展务实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如何让这最常规化、最接地气的学科小组研修形式绽放出思考、研究的火花?我们鼓励教研组大胆实践,潜心备课有效性的探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数学教研组采取的是现场学习、稳步推进的方式。高段备课组率先示范,选择“立体图形”这一类课,围绕教材分析与学法探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的展示与研討。活动中既呈现备课组的教材解读方向、破难思维路径,同时也真实地暴露出备课组成员间的异解与分歧,包括分歧后的争论与商榷。这样不忌讳、不掩饰的展示与碰撞,不仅为每个备课组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备课场景,形成了集体备课环节的基本模式,即:主备主讲→辅备补充→同伴质疑→现场答辩→梳理顺承→形成主学案的流程,同时也灌输了备课即学习,备课即研究的理念。

语文组明确要求教师集体备课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例题、统一练习、统一测评),并实行教学案一体化。备课流程为:自研教材,分工主备→集体研讨,取长补短→整理详案,形成系列→修修补补,因材施教→教后反思,二次备课。此外,要求集体备课与教研组“备课—听课—评课—重建”的教研活动同步推进,即听评课前,哪怕不是听本年级的课,备课组都要先进行集体备课,做到“脑中有课题,心中有思路”。带着思考走进听课现场,评课环节精彩纷呈,每个备课组均能以新型教育理念及小组备课时的思考对照课堂,“抓彩”和“捉虫”齐头并进。这种“听课前必备课”的教研备课模式,变个人思考为团队研动,变个人收获为集体受益。

务实有效的备课活动,让教师们把目光聚集教材的解读、分析与理解,将气力运用于学情的了解、评估与预设,既保障了学科小组备课的效度与效能,又与学科教研组紧密联系,形成富有学段感的备课策略,形成备课组与教研组学科支撑互动的研讨模式,为教师们的个体备课规范了路径,为教师们学科研究力的培提升指明了方向。

二、专题教研,博采众长,关注研究的针对性

校本研修活动的设计,要从教师的内在需求与教学重点或薄弱点来考虑,切忌面面俱到或打一枪换一炮。采用“锁定专题,逐个突破”的研讨形式,使教师关注点统一,注意力集中,研究性一致。建立合作学习、平等对话、共创智慧的研修平台,有效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激活教师的灵动思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

结合学校“各学科协同,优化作业设计”市级课题的研究与进展,语文组确立了“紧扣文本的习题设计”阶段研究重点,教研组组织研修相关书籍、篇章,教师们认真分析书中的每一句话,思考每一种策略,在此基础上,再与所教教材内容、实际学情进行对照,思索感悟,精心设计课时及单元的练习题。学期中,每个备课组围绕一单元的练习题设计开展三次的专题教研:单元教学前,根据单元备课要义,确定习题版本→单元教学后,结合教学情况,调整习题设计→单元测试后,分析比对评判,调整完善习题。这样,指向清晰,思路有序,切磋到位,教师们在思维碰撞中萌生智慧,在集思广益中完善设计,使本土出炉的校本练习题更有目标性、针对性、实用性。从理论到思索,从思索到设计,从设计到实践,从实践到研讨,一系列专题学习带来了浪潮般的强烈冲击,使教师们对教材内容、教学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提高的实施策略等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精彩的演绎。习题设计成了语文教师深研教材与学生的助推器,成了语文教师明晰语文教学目标与评价方向的测试棒。

数学组开展“数概念”和“数运算”研究实践专题。假期里,每位数学老师围绕各自所教学段做了一份详细的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把握、知识体系的架构、概念内涵的诠释等,全方面、多维度地进行梳理,形成了一份份有思想深度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召开了以“数概念”为主题的课堂研讨,就“数运算”主题进行了多次的课堂实践。通过专题学习与课堂实践,教师们改变了以往缺乏概念的建构和形成过程的概念演绎,明确了概念教学应该强调概念内涵的丰富感受,强调对结构的整体感悟,提升抽象概括、分类的能力。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努力尝试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将微课、白板揉入教学中,呈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强大辅助功能,效果明显。

以课题为导向,阶段性的专题教研让老师们的教学生活发生了变化。有了研究的核心与重点,教研组成员不再是单枪匹马地各自奋战,围绕主题的富有针对性的研究让教师们更能找到归属感与方向感。通过习题的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等,教师们分工合作,思索碰撞,逐渐懂得如何解读教材,分析学生,课堂上也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慢慢地刻印出淡淡的新教育的“味”来。这样的研讨,这样的思变,让“学习积淀、潜心备课、多方设计、反思重建”成为一种校本研究习惯,成为教师团队特有的成长模式——个人努力+团队合力=双倍成长。

三、思想交汇,理念演绎,强化研究的深刻性

学习,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教师的使命。终身学习观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员,更应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同理,有效学习亦是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与落脚基石,没有学习的研修是没有灵魂的空谈口号。

理论交锋是一种。“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果敢自如,往往成功率高,因此有人提出“要从学知识升华到学理论”。如何将枯燥、灌输性的理论学习变得可亲可爱呢?教科室尝试开展“微讲堂”活动,改变固有单调乏味的学习形式,在团队协同式的学习中,挖掘教师潜在的学习力,促进教师团队的和谐共生。以人人参与为原则,从主讲师的确立、讲师团的组建,到构建话题框架、分工学习内化、集体碰撞推敲,再到现场串联汇报、即兴点评互动……台上娓娓道来,台下津津生成。“微讲堂”将机械的理论学习转化为通俗有趣的专题理论学习现场,悄无声息中把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参与,理论学习升华为内化输出。

现场学习是一种。亲临活动现场,直观感受体悟,这样近距离的沟通学习是教师们所喜闻乐见的。但学习的效率如何呢?这既取决于活动的精彩与否,更关乎教师个体的内心需求与专业诉求高低。因此,参加观摩前的热身运动即是自我学习与充电,围绕学科与课例,老师们手捧理论书籍,研习相应的课型章节,熟悉新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定位和知识结构体系,尝试理解“整体进入”“融合渗透”“灵活运用”,思考怎么样的教学活动才是真正的“重心下移”。这样带着思考,揣着疑惑,有准备、有目的的现场学习,有助于他们思索重建中精巧的教学设计,理解重建背后的教学理念。

视频学习是一种。借用视频资源作为校本学习的内容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样的学习,便捷实效,足不出户却可接收到完整丰富的信息。类似这样一次次的汲取、感悟,教师们在收获实操经验的同时也不断提炼着“优秀教师”、“精彩课堂”的“基因”与“密码”,对备好一堂课有了初浅的认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透析学生的原点、难点,寻找课的生长点;重组教材,教学结构,运用结构;重心下移,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大问题引领教学,开放课堂……

借鉴反刍是一种。这是一种“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体现,走出去的是“人”,请进来的是“经验”,是“收获”,是一种借鉴后的融会贯通与分享交流。现场学习、视频学习、理论学习,最終都将回归课堂,进行学习后的尝试与落地。一次次的磨练与思悟,将逐渐打破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对解读教材技巧有了基本的认识,能灵活地将他人精华与自我特色有机融合,上出了富有本土味的创新课,让人感受到借鉴反刍的强大效能。

四、活动续码,内外夹击,探寻研究的开放性

校本研修基于学校,但绝不限于学校,更不能是闭门造车的自给自足。随着“地球村”概念的深入,教育应该是开放的、互联的、生动的,因此家校合力、社校聚力、校际联盟、城际结谊等也应成为校本研修的补充与丰富。

“家长开放日”,家长走进课堂,聆听教学现场,感受孩子收获;也可瞬间变身,跨界师者,倾其专业,丰实课堂。教师与家长亦师亦友,课上课下交流互动,研修化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另一种话题。“精彩星期二”学生社团课堂聚集了社区有识之士的加盟助力,因课结缘,因课切磋,研修也可以在不同行业间畅通自如……校本研修就是如此的自然、随处可见,集合了各种资源与力量的教研活动更能让教师活跃思维、丰富内需、培育自信、采撷成功。

校本研修是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持久仗、攻坚仗,作为教育人,就应追随在教育先行者的课改道路上,潜心探索,努力实践,大胆创新,秉承“成人成事”的教育理念,极尽校本研修的探究与落地,在日积月累的草根耕作中,悄然提升学校的教学研究力。

猜你喜欢

校本研修专业发展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基本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村初中校本研修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