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弦

2019-10-08徐嘉璐

当代工人·精品C 2019年4期
关键词:调音师心弦鼓点

徐嘉璐

舒缓的钢琴曲慢慢奏起,轻柔中带着谨慎和克制,是舒曼的《诗人之恋》。看完整部影片后我们就能意识到开头的设计是多么精巧,只有侧面的老人虽然身体僵硬,但是我们看不到他另一面的伤口。三角钢琴的俯拍,只穿袜子和内裤的男主眼神空洞地弹奏着。机位巧妙地露出妇人站在男主身后,隐藏了手中的钉枪。气氛诡异却使人想不到血腥。男主内心独白道:“我很少在公众面前演出。”暗示了男主的内心世界一直是怯懦的。“我不是为那个人演奏的,我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我是个盲人,我为我身后的女人演奏。”显然自相矛盾的话语将环境继续推向诡异。琴声舒缓地进行,一个急促的声响,琴声戛然而止,黑底白字寫着“调音师”。很多人将这个声音归结为妇人扣动了钉枪,我不这么认为,理论依据来自某位片场工作者:“那是射灯打开的声音。”另一方面,虽然琴声在开头停止,在最后却一直弹到了终结。所以我的理解只是作为一种突兀的声响,使剧情进入顺叙状态。

一、琴弦,心弦

男主在伯恩斯坦钢琴大赛失利的处理也十分巧妙,这种处理更多体现在对声音处理的举重若轻之上。

登台、落座、擦琴的声音被寂静的环境刻意凸显,沉重渐进的鼓点和男主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都对男主紧张怯懦的形象进行了烘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男主此时额头上布满汗滴,正中间半胸照的构图也和他为老妇人弹琴的时候的机位暗合,面临同样的紧张。鼓点继续逼近,男主颤抖地将双手放在琴键上,只有一个琴键发出轻微的声音。

镜头硬切,男主躺在床上,两个枕头都是钢琴琴键的图案,独白:“我失败了。”跳过了失败的过程拍摄,只是将开始和结局拼凑在一起,隐含了男主的信心瞬间跌入谷底。沉郁的钢琴间奏响起,男主的女友收拾好行李离开了他,床头柜上摆着很多药,可想而知应该是安眠药或是缓解神经压抑的药物。男主无神地望着床头柜上小鱼缸中的金鱼,关门声与独白。多种细节共同烘托了失败的脆弱心理。细节的衬托处理一直都是本片为人乐道的地方。

二、续弦,拨弄

“不过我挺过来了,成为了一名钢琴调音师。”借助男主独白的转折,镜头顺势切换到了男主与老板在咖啡厅用餐的场景,音乐也自然而止。导演此种切换自然流畅而又不乏新奇,使整个影片情节非常紧凑,咖啡厅的场景目的在于交代男主如何假扮盲人调音师的过程,需要保持男主和老板的原声对话,音乐自然被隐去,可见导演掌控音乐的手段也是十分高超。

老板通过提及一个没聊过几句就发照片给她的女孩引出了本片中最具哲理的一句话“这世界上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老板诧异于为何男主的顾客那么多,男主通过讲述泰姬陵来历的故事,引出了本片另一句哲理名言“人们总是认为,失去一些东西会让人变得更加敏感。”因而男主决定成为一个盲人调音师,这会让雇主可以向人称道这种“特殊人才”,认为盲人调音师听觉超人,男主可以获得报酬甚至更多的小费,雇主会在他面前随意展现自己。

起初男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拯救自己的信心,但最终他陷入了偷窥的快感。这种快感的高潮在于男主和女舞者的“对手戏”,女舞者有一次对于男主盲杖的回眸,仿佛在确认男主确实是一个盲人,或者自我欺骗地相信他是一个盲人,其实女舞者本身也是一个“暴露狂”。女舞者完全没有必要脱去舞裙,只穿着内衣内裤在跳舞。

三、颤抖,崩溃

男主激情演奏,女舞者吻男主的“对手戏”,这种割裂的处理主要目的在于和后面男主面对凶杀现场的噩梦形成鲜明对比,唯美与惊悚的对比。

而后便进入了男主和妇人的“对手戏”,这也是全片的重头戏,占据了一半的片时。这部分相信观影者都进行了反复的品味,此处着重对于细节、人物心理进行分析。首先对门的邻居妇人肯定是一名偷窥者,当妇人说:“我丈夫并没有和我说过此事。”邻居打开了房门,狐疑地看着男主和妇人,没有脚步声,说明邻居一直通过门镜偷窥。之所以在这里脚步声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在于导演在门口镜头的拍摄时将所用细节声音都放大了,包括后来妇人从远及近走过来看门的脚步声。邻居之前就看到了男主掏出日程本,知道他不是盲人,妇人说丈夫外出了,邻居意识到她可能在说谎,因为妇人的丈夫是个盲人,盲人一般是不会一个人外出的,但她依然等到妇人说丈夫没和她说这件事才开门,因为这不符合常理,有人到家来访肯定会告诉妻子的。通过后来我们大概可以推测,丈夫没来得及告诉妻子有人今天来就被会杀掉了,也许说过之后他还能再活一天。

妇人在回答话时有一段刻意的较长停顿,符合犹豫如何应对调音师。当调音师说出自己是一名盲人时,她才开门。有人说妇人也很早就在门镜偷窥了,我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因为前文提到的脚步声,后来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妇人穿的是高跟鞋,压脚步声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丈夫面部特写我们看到左太阳穴的3枚钉子,很明显是妇人用钉枪射杀了丈夫,然而只有丈夫是盲人的情况下,妇人才能完成如此精准的射击。

妇人让男主将衣服脱下来,并说“我转过去不看”,其实她已经知道男主不是盲人,却假装不知道,两人的“对手戏”悄然上演。此时沉重的鼓点和提琴响起,紧张的气氛升温。妇人摘掉他的眼镜,观察他的双眼,更加确定了他并不是盲人,隐形眼镜和真正的盲人还是有区别的。为什么调音师没有洗手就调琴,起初我认为是一个BUG,但现在分析是男主已经陷入了恐慌,他已经误以为盲人是看不到红色血漆,其实那种黏着感正常人都可以感知到。男主继续内心独白,自我安慰,直到意识到日程本已经暴露了一切。妇人举着钉枪站在男主的身后,男主此时仍旧在自我欺骗,认为妇人不知道自己是盲人,直到最后他说:“我弹琴的时候她不会杀我。”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没有说明男主死没死,这个其实一直是影评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如果观影者将影片看到最后一刻就知道后来的乐曲一直弹到了终章,“我弹琴的时候她不会杀我”但是弹完琴呢,这并不好确定。最后的乐曲是一种低沉的鼓点,我并不是很能理解,权作对于男主因为陷入偷窥的快感最终自食其果的警醒吧。

四、升华,弦毕

人们总是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寻事物本后的本质,我们试图用一种方式将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对于本片我认为心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开篇的男主触动的不仅是琴弦,还有自己的心弦。伯恩斯坦钢琴大赛时的失利,男主的心弦崩坏了,他通过作为盲人调音师而重获对生活的信心,心弦重新被续,然而他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堕入偷窥狂,心弦已经锈迹斑驳,他却狂热地弹奏着心弦。既然妇人已经说到他可以不必调音,他本可以逃出生天,但是他已经对偷窥产生了狂热,支撑他扮演盲人调音师的不再是赚钱而是偷窥。随着舒曼的曲子满满地拨弄着,心弦在颤抖,也许最终也会归结于崩坏。

“这世界上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对于这句话其实全片都进行了看似抽象实则具象的阐述,我个人认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实这句话阐明了人作为人的两种属性,窥探和展露。当然也有圣人,既不窥探也不展露,但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人们总是认为,失去一些东西会让人变得更加敏感。”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成的,我们对于事物理解的非常透彻的时候往往发生在我们失去了某些事物,或者事物变成了另一种形态。

我从不赞成过度解读这种说法,解读对于原作来说就是第二次创造,理解就是曲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4分钟的短片,凝练,值得反复观看。

猜你喜欢

调音师心弦鼓点
白马扬鞭歌声起 足踏鼓点震人心
“鸡毛蒜皮”也能撩动心弦!
调音师
丝动心弦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秋天来了
心弦上的景致
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