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视角的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研究

2019-10-08贺彤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层次分析法

贺彤

摘 要:根据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在现有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生态视角,结合乡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实际情况,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库。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3个方面,选取产业经济、经济保障、基础设施、乡村文化、人文教育、公共服务、乡村管理、村容村貌、环境质量现状9个因子层,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等47个指标层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指标权重的重要程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美丽乡村;层次分析法 ;生态理论;高家堡村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830073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乡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实践推进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引起了广泛重视。经文献检索,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文章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在阐述美丽乡村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美丽乡村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1],利用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的集中在评价体系的建立,用以检验乡村的建设发展水平情況,可是对于权重的赋值与因子指标层的选取有待研究。还有学者提出了“美丽指数”,通过美丽指数量化美丽程度来评价美丽乡村。如张建锋[2]等在《乡村评价的“美丽指数”研究》中提出美丽指数的概念,基于德尔菲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计算出乡村美丽指数。沈费伟等[3]在《浙江省美丽乡村的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中提出使用TOPSIS方法对浙江省近7a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基于生态视角,结合乡村发展目标,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库。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3个方面,选取产业经济、经济保障、基础设施、乡村文化、人文教育、公共服务、乡村管理、村容村貌、环境质量现状9个因子层,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等47个指标层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以神木市高家堡村为研究区域,进行实证研究。

1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主要是来源于十八大的提出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打造四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根据科学决策和战略内容保证农村的环境质量,改变农村存在的乡村病。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旨在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打造适宜居住、山清水秀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建设

2.1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建设原则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农村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以及环境状况的客观评价和综合反映,进行评价指标库的建立时,应在充分挖掘美丽乡村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科学合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

2.2 “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参考大量文献,主要运用生态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3个方面,构建指标分类框架;在各框架下共选取产业经济、经济保障、基础设施、乡村文化、人文教育、公共服务、乡村管理、村容村貌、环境质量现状9个因素,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本村经济增长率、村庄内绿化率等47个因子作为评价的指标层,构建美丽乡村评价指标库。

2.2.1 指标分类框架

“美丽乡村”是一个多维度、多因子共同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功能组合体,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功能,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3大方面,对应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3种功能分区,体现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3层内涵。将以上层面统一到美丽乡村的内涵中来,就是要实现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因此,将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作为描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级指标,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三者共同组成了自然-社会复合的乡村生态系统,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实际和发展要求。

2.2.2 指标体系因素层

根据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3个1级指标,共选取了产业经济等9个2级指标作为“美丽乡村”评价体系的因素层。

在经济发展指标下选取产业经济和经济保障2个2级指标。

落实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乡村发展相契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是实现乡村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乡村实际,科学高效地利用乡村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乡村特色产业,进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提高乡村发展竞争力。

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注重居民的经济保障,将人的生存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政府应当引导好乡村保障体系的建设,做好物质文明的基础建设,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撑。

在社会文化指标下选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管理、公共服务和人文素质5个2级指标[4]。

民居是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的物化体现,是乡村精神性格的直接体现,也是乡村生活的基本单元。乡村文化衍生于村落的生活方式,是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乡村建设中,要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居民人文素质的培养,将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融入具体的乡村建设中去,充分尊重并发挥当地地域文化,实现一村一品,尤其是传统村落,更要延续与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的建设,不仅在于对历史的传承,更要注重对未来的发展,要通过完善医疗、教育、文体、幸福院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营造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保障民生建设的基础支撑,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乡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亮化、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村民生活基本需求,构建完善的生活保障体系,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的发展。

在环境保护指标下选取村容村貌和环境质量2个2级指标。

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既要提高村庄的绿化覆盖率,减少沙土的裸露面积,还要加强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秸秆利用率,清理庭院与路边堆砌物,科学处理生活垃圾,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美丽乡村。

2.2.3 指标体系因子层

指标体系因子层的选取涉及到具体的量化指标,在上述因素层下共确定了47个3级指标作为评级的因子层,具体的指标体系详见表1。

3 神木市高家堡村实例论证

3.1 研究区域概况

高家堡村位于高家堡镇中心镇区,是高家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家堡村东部和南部与马梁村相邻,西部与红乃墕村接壤,北与水磨村毗邻。高家堡村距神木县城70多km,目前有神王路、旧榆神路经过村域,交通条件方便快捷。

3.2 实证分析

3.2.1 研究方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5]。

3.2.2 数据来源

咨询相关专家意见之后,结合项目实际确定最终调查问卷。对神木市高家堡镇高家堡村实地走访入户进行访谈,并对调研范围内村民发放问卷。农民依据当地现状对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进填写。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24份,有效回收率为74.66%。样本对象个人具体情况分布表见表2。

被调查对象男女比例近似 6∶4,性别比例处在合理范围内,满足抽样要求。被调查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35~60 岁,此年龄段的人员心智成熟,社会经验总体丰富,对事物的看法较为成熟;在文化程度方面,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到了总调查对象59.4%,文化水平较高使得调查结果更客观、准确;在收入方面,由于被调查对象多在农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年收入4000元以上占到70.5%,工资略微偏低。

样本和问卷有效数量基本满足抽样设计要求。总体来说,调查问卷样本分布合理,也能满足调查要求。

3.2.3 指标权重赋值

指标权重的设定是由根据各级、各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所进行的排序。并且为了保证指标权重设定的合理性,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完成权重的赋值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借助MATLAB软件操作,证明该矩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特征向量均为有效向量。故一级指标中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的权重分别是0.29696、0.16342、0.57961。

由于2级指标及3级指标的数据处理方式与一级指标相同且数据过大,计算过程繁冗,在此不再占用篇幅进行赘述,直接给出数据整理后的评价指标权重,见表4。

3.2.4 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分析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的3 个方面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环境保护0.53961,经济发展0.29696,社会文化0.16342。从“环境保护”方面分析,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提高,环境保护已被提上建设美丽乡村的日程,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环境保护”的2级指标中,“环境质量”权重最高,体现了农民想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存环境根本好转,尤其是对3级指标中的“地表水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农村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地下水水质受到影响,因此亟需垃圾处理设施与水质改善措施落实。

在“经济发展”方面,2级指标中的“产业经济”占比最高,相应的其“创业农户增长率”所占权重最大。由此可分析,新型农民的出现响应了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使得农民通过作为电商等新途径创造更多的收益。在“社会文化”指标中,“乡村管理”权重最大,其中3级指标“对村干部满意度”所占比重最大,可解释为村干部的管理对乡村文明的引领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只有村干部务实事,引领得好,对“公共服务”、“人文素质”的推进才不会是空谈。

4 展望

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理论作为指导,建设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加强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6]。目前,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处于理论发展阶段,不够成熟完善。本研究所建立的微观性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实时动态监测性不足等缺陷,同时在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下一步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熵值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这些都将会是进一步的研究重点,为完善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指导而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陈锦泉,郑金贵.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9):540-544.

[2] 张建锋,吴灏,陈光才.乡村评价的“美丽指数”研究[J].农学学报,2015,5(11):126-129.

[3] 沈费伟,肖泽干.浙江省美丽乡村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45-51,132.

[4] 苗华楠. 新常态背景下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初探[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13.

[5] 刘继志.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天津市美丽乡村评价指标研究[J].南方农业,2018,12(17):100-102.

[6] 张月昕.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浅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8(07):156-158.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层次分析法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