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019-10-08李莉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  要:教师课前潜心会文,薄书读厚,全面解剖;课上引领学生潜移默化精读品味,厚书读薄,精心取舍;课后激活学生独特感受,多元拓展提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逐步优化、提升师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李莉,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湖北 武汉 43008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131-02

小学语文是充满思想、人文精神、智慧的学科,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交流对话,是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读中感悟”,是随着教学情境不断变化的“悟情悟境”,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语文素养,实现阅读教学中所追求的“情境再现”。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语文教师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下文简称《标准》)为导向,以语文教材为主要内容,通过文本解读,沿着文字表达的外显的“波”,追溯作者内心的“源”,进入作者描绘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提升师生语文素养。

一、课前解读潜心会文,薄书读厚全面解剖

一堂成功的阅读课离不开教师认真细致地备课,只有充分解读文本、深入剖析;精读品味、以点带面、精心取舍;多元体验,感悟情境、拓展思维,就是教师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探索实践。

1.熟读“备课”理自现(个人背课)。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文本解读的前提是多读,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教师解读教材必须反复读,谓“要备课先背课。”

2.交流吸“慧”助力大(集体备课)。解读文本不仅仅是自己埋头苦读,也要与同行交流,学他人之智慧,更深入地走入文本,吸八方来风,借他山之石,使文本解读在讨论交流中呈现别样的精彩。

3.跳出“庐山”看“庐山”(全面解读)。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上课也是如此,不看其他教师上课,就发现不了自身问题。听试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听课关键不仅在于教学技巧上,更应关注执教者如何理解教材,处理教材,从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片面理解到全面解剖。

二、潜移默化精读品味,精心取舍厚书读薄

一堂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课应有动情朗读、静心默读、圈点批注、摘抄练笔、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等步骤,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精读理解,使学生在老师的解读中潜心会文,以鱼得渔。

1.品读体会,语境理解。笔者执教五年级《索溪峪的“野”》一课时,开课安排“品读小助手”这一环节:找出文中描写索溪峪的“野”的词句,仔细品读;将体会在书上做出批注;与同学交流分享感受并以朗读或摘抄的形式进行展示。品读《索溪峪的“野”》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鼓励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字典了解不熟悉字词的含义;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引导他们将这些词句放在具体的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最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以摘抄或朗读的形式展示。一种感受生成多种体会,一种知识派生多元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找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2.品读想象,还原场景。在三年级《第一朵杏花》一课中,孩子和竺爷爷的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想象空间: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经历了一年的等待,一个春天的细致观察,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的盛开。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课文中一连三个问号,如何體会这种情感?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想象文中的孩子在春天里怎样去等待和观察,以孩子的视角去感受这份喜悦,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孩子每天早上、傍晚、上学前、放学后、晴天、雨中对这朵花的观察,最终等到第一朵杏花开放,通过想象他兴奋急切的心情将在脑海里还原孩子观察等待的场景,带着感情的阅读使理解水到渠成。

3.品读取舍,领悟特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文中的精彩无法一一感悟,一个好的教师是懂得取舍的。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不是面面俱到,不是讲得多,讲得全就有好的效果,教师讲解的应该是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解读,授之以渔。

《索溪峪的“野”》一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绮丽风光,赞颂索溪峪天然美,来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愉快的心情,教师执教时应由学生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野”,对张家界索溪峪进行整体概括;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扣住索溪峪山、水、动物、游人的“野”来精读理解;最后由学生总结索溪峪的天然“野”性,最终理解透彻。教学时,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学会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宝贵的精神涵养,收获文学审美享受。

三、独特视角个性感受,多元拓展提升素养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验,因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

1.不同视角,柳暗花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多读课文,从不同的视角走进文本、寻找新的发现。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阅读的收获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心境下阅读的效果也不一样。当学生另辟蹊径,就有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多品读,多发现,能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如六年级寓言故事《矛与盾》中,其中两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可以让孩子们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或运用课本剧表演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展现语言能力;借助文中插图情境再现,用语言、动作演绎的方式进行阅读理解。

2.多元体验,个性阅读。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以此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一幅画,一首诗;可以让学生写广告词、心得;可以让学生进一些课外读物阅读等。让学生在课下拓展思维,培养语文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解读课文,在阅读实践中去感受、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拓宽阅读的视野和使用领域,跨学科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整合补充,精读博览。精讲阅读可以最优地呈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高效课堂、高效阅读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而群文阅读弥补了教材同类课文的不足,将精讲品读和群文阅读相结合,在现有教材整合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取舍,有效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丰富了学生阅读积累。语文教师进一步加强对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阅读量,体现“精读博览”的开阔思路,真正落实阅读课堂教学向课外延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个人背课、集体备课、全面解读教材,逐步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紧扣文本,引领学生体悟文本,使文本在教学中全面、深刻地延伸拓展,焕发鲜活的生命力,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升学生理解力、创新力,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雷  濛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