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究

2019-10-08黄田心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摘  要: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保证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的重点。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以浙江传媒学院思政教育为例,提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乡村振兴;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黄田心,浙江传媒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07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政教育的实践素材。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的思政实践中,让大学生在助农、扶贫实践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思政教育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有效举措,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表现之一。

一、红色教育

学校鼓励学生成为“红色扶贫”的主人公,指导学生在乡村土地上传递红色信仰,接受红色教育,坚定对党的信念。作为“精神扶贫”中扣紧的“第一颗扣子”,浙江传媒学院教师带领学生结合传媒文化特点,在多地开展红色扶贫活动。在台州的泳溪乡,学生与村民一起共学《之江新语》,开展了“寻访党旗国旗下的故事”“拍摄最美党旗、国旗脸”等活动。学生用娴熟的摄影技艺留存宝贵的红色乡村影像档案,将红色面孔记录并在城市呈现,让乡村的红色力量在摄影展中焕发光彩。

2004年,学校摄影团队师生赴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开展“蜀地思源”影像实践活动,和当地村民一起,记录时代变迁,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信仰;2006年,学校摄影团队赴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开展“寻访老红军”活动,历时3个月完成7集纪录片《寻找浙江红军》,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在核心期刊《浙江档案》发表红军口述档案、照片档案、寻访手记数篇。在实践过程中,成员还为老红军开展募捐工作。

学生在乡村土地上传递红色信仰的同时,受到红色教育的感染,自发地将乡村红色力量传递到祖国各个角落,这是乡村“红色扶贫”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道德教育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流,留守乡土的主要是“老、少、贫、弱”者,乡村在面临发展人才紧缺的同时,还面临如何解决留守人员精神危机的困境。浙江传媒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乡村“空心化”问题,结合办学文化特色,发挥志愿服务精神,把温暖传递到大山深处,把爱洒向田陌乡间。学生在为乡村弱势群体送温暖的同时,体悟人间真情,接受来自乡民质朴的“道德反哺”,在爱心实践中得到道德洗礼和精神升华。

2008年,浙江传媒学院和泳溪乡成为结对帮扶单位,此后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奔赴当地针对乡村“留守人员”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2014年7月,学生组建了“移动三脚架”摄影团队,赴泳溪乡开展“一寸照、忆夕阳”活动,学生踏遍22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走过3000余公里,为1200多位留守老人拍摄证件照。

“移动三脚架”团队引发了学生帮扶热潮。2009年,学校摄影专业学生自发来到贵州毕节,为当地500多户苗族山民拍摄全家福照片;学校环境艺术、服装设计等专业的队员组织“鹅暖石”活动,通过义卖手绘DIY鹅卵石作品,赚取经费为乡村老人购买取暖设备;还有学生组建“夕阳微伴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帮扶乡村孤寡老人活动,内容包括喂饭、谈心、散步等,为精神困难老人送去笑容和温暖;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多次开展“乡村艺术支教”活动。另一方面,乡村对学校师生的“反哺”作用同样显著。这些扶贫归来的学生或继续从事志愿活动,或加入道德宣传行列,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志愿热潮。学生在其中体会互帮互助、团结进步的快乐和成就感,提升道德境界。

三、政策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教育意义。学生通过自身的专业所长,助力“乡村振兴”,切实投身到扶贫工作中,是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融入实践的生动教材。除了传递红色信仰和为贫困村民“送温暖”,浙江传媒学院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强调将文化扶贫和经济扶贫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文化专业优势,提供大量实践机会,让学生切身实地加入扶贫队伍,在实践经历中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实现对学生的政策教育。

浙江传媒学院“统战同心艺术团”送文化下乡活动已经开展多年,与湖州市吴兴区路村、衢州市衢江区太真乡塘坞口村、江山市大陈村等进行了多次文明共建活动。“演一台戏,讲一堂课,赠一批书”,是送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讲堂、文艺演出、理论研究、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扶贫”工作,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此外,学校利用自身的广播电视资源优势,为一些闭塞乡村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让“象牙塔里的高雅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把世界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

除了带领学生“送精神文化”,浙江传媒学院还致力于帮助乡村打响文化知名度,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帮助乡村提升特色产业的发展内涵和潜力,帮助乡民致富。作为艺术类院校,浙江传媒学院鼓励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宣传帮扶乡村的特色产业,号召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文化产业研究理论成果运用到乡村传统产业帮扶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杨先梅.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8-21.

[2]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2):107-110.

[3] 赵雪,李丽丽.新时期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使命[J].中国报业,2018,(22):38-39.

[4]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5] 张瑞瑞,韩东.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242-243.

责任编辑  程  哲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