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为本,品出寓言的趣味

2019-10-08周涛丁华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寓言

周涛 丁华芳

寓言是寄托了劝喻或讽刺意义的各种故事。中国当代寓言学家陈蒲清先生的这个论断,阐明了寓言的两个特点:故事是寓言的载体,寓意是寓言的灵魂。正是因为寓言故事兼具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特征,所以备受教材编写者的青睐,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寓言的基本特点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编排上看:集中在低中年段,强调寓言的故事性

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在低中年段安排了多篇较为典型的寓言故事,如在低年段安排了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以及伊索寓言《鹿角和鹿腿》;在四年级上册则直接以《故事二则》的形式出现,安排了《扁鹊治病》《纪昌学射》两篇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均出现在低中年段,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要求散落在众多童话故事、生活故事等内容中,有的与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以及文言文等组成故事单元,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寓言的魅力。

2.从内容上看:多以纯故事形式呈现,删减寓意的直接表达

中国传统寓言比较注重故事与说理的结合,故事往往作为说理的凭借或喻体而存在,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材选人的寓言中却被大大淡化或削弱。我们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低年段的寓言《揠苗助长》为例,原文是: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通过与课文比对,我们发现教材删除了后面说理的内容,仅保留了故事部分。综观小学阶段的寓言,我们发现这个规律普遍存在。无论中国传统寓言还是以《伊索寓言》为代表的国外寓言,无论寓言内容虚幻还是现实,都最大限度保证故事的完整,让故事自己说话,让学生通过学习故事自然感悟寓意。

3.从表达方式上看: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体现故事的趣味性

“寓言是明显隐含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特点是主题鲜明,每个故事都有明显的寓意,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事理或哲理从简短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主题鲜明、故事简洁是寓言的基本特征。小学阶段的很多寓言并不符合这个标准。低年段以《乌鸦喝水》《坐井观天》等大量以动物形象为主体的寓言,其中不乏细致生动的细节刻画,不乏浪漫的想象,其说理的指向也不明显,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想象空间等方面更趋同于童话;中年段的《陶罐和铁罐》有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沧海桑田后的不同结局想象奇特,富有奇幻色彩;《扁鹊见蔡桓公》故事情节一三三折,故事主题有多重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读来更像—篇历史故事。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寓言在编排、选文、内容等方面都体现出了故事化的倾向。教材的这种编排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凸显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属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学习,进行语言实践,促进学生语言生长。

二、寓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寓意核心论”的影响,小学寓言教学忽视了教材寓言编排的特点,出现了—种淡化故事学习、“唯寓意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教师把理解寓意、结合寓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作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多采用讲故事—说寓意的简单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揭示寓意服务,教学的引领和提升侧重寓意的深度开掘拓展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教学寓言看似简单高效,直奔主旨,实则道德泛化,忽视学生的语言学习与实践,不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本质特征。

二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寓言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段学生,首先是或生动有趣或荒诞幽默的故事。把寓言故事的人物形象符号化,把故事蕴含的寓意概念化,一味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抽象出道理或者哲理,不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超出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对于高年段学生而言,这种以寓意为核心的模式,既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又压抑了学生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升,事倍功半,学习目标又明显滞后。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寓言学习中,如果忽视故事学习,一味追求寓意,学生就很难感受到寓言学习的乐趣,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以致走入以模式化的理解代替学生个化北阅读与思考的误区。

因此,小学阶段的寓言教学既要充分把握寓言本身的文体特征,重视寓意的感悟理解,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做到以故事学习为本,调动学生的情感、经验,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让寓意在故事学习中自然显现,让思维在故事学习中得到锻炼,让智慧在故事学习中自然生成。

三、故事化寓言教学优化策略

如何在小学寓言教学做到以故事为本,品出寓言的味道呢?

1.品读对话,聚焦故事形象

“寓言作者在思維及表达过程中,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范畴来阐述事理,而是通过直观特征的具体形象、类化形象和集体形象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表达。”我们读一篇寓言,有时未必能够准确阐明其中的寓意,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或者情况时,我们脑海中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一些寓言中的经典形象。因此在寓言学习中,聚焦故事形象是学习寓言的一把钥匙。寓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中,对话描写是最常用到的手法之一,这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扁鹊治病》《陶罐和铁罐》等寓言中都有所体现。《扁鹊治病》一文中有一段扁鹊三劝蔡桓公的精彩对话描写,透过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三拒”,我们不仅能从中体察到蔡桓公病情的变化,两人的性格特征也跃然纸上。面对扁鹊的劝告,蔡桓公不应、不睬、不悦,着墨不多,却让我们看到了蔡桓公麻木固执、刚愎自用、不听忠告的性格特点;面对蔡桓公的一次次拒绝,扁鹊一劝再劝,苦口婆心,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扁鹊高超的医术,更能体会到他高尚的医德。《陶罐和铁罐》一文中传神细致的对话描写更是凸显铁罐恃强凌弱、自大蛮横,陶罐谦逊退让却又有礼有节的性格特征。按照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读懂人物的顺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合作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理解对话内容、感受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性格的同时,课文的寓意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2.梳理线索,聚焦思维发展

寓言故事情节或荒诞或虚幻或离奇,其略带夸张的表现方法,初次读来会让人有不可思议之感。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中的宋国农夫,其行为明显缺乏生活常识,甚至略带憨傻,但当我们仔细品读两则寓言,走进人物内心,发现其所作所为又有合理之处。抓住寓言故事情节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情理和事理的矛盾中,找到学习的线索,是学习寓言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变化为线。寓言中的变化有些显而易见,如《我要的是葫芦》中葫芦的前后变化,《陶罐和铁罐》中铁罐和陶罐在历史变迁中的变化等。有些变化则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线索,需要仔细品读。如《亡羊补牢》中养羊人两次丢羊,态度产生了明显变化:第一次“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次,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态度不同,带来的结果明显不同。《扁鹊治病》一文中:蔡桓公的病隋从肌肤到皮肉之间到肠胃到骨髓,病隋由轻到重;扁鹊治疗手段从热水敷烫到扎针到服汤药到无药可医,治疗方法由易到难;蔡桓公对待扁鹊从不应到不睬到不晚到不解的心理变化;扁鹊对待蔡桓公从苦劝到逃走到惋惜的态度转变等。从“变化”人手,就能抓住学习寓言的核心线索,故事在变化中推进,情感在变化中深化,事理在变化中显现。

逆推启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阅读部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倡导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讀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比其他文体,寓言以故事承载寓意的形式,在逆向思维培养上更具优势。例如,《扁鹊治病》一文寓意表达含蓄却复杂深刻,如果我们仅从故事结果蔡桓公不治身亡的原因来引领学生探究,学生思维的空间就相对狭窄。如果我们变换角度,从“扁鹊作为—代名医,为什么不能治好蔡桓公的病”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从人物的性格特点、事件的发展变化、提出意见与听取意见的方式态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就会从单向转为多向,从简单的是非道德判断上升到哲理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在个性化的阅读中锻炼学生思维的目标。

3.赏词析句,聚焦言语训练

寓言使用的语言一般较为简洁凝练,给人以思索的余地。例如,编鹊治病》改编自文言文《扁鹊见蔡恒公》,其语言在尽量准确反映文言文原意的基础上,做到了准确传神,善于传情达意。“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会儿”生动传递出了扁鹊望诊时的谨慎认真,又让我们感受到扁鹊—代名医的精湛医术;扁鹊三劝蔡桓公“恐怕会、还会、会更加”等词语的运用,既让我们感受到蔡桓公病隋的逐渐加重,又让我们从中品味出扁鹊内心的焦虑担心;扁鹊解释蔡桓公病隋“能够治好、可以治好、也还能治好、只能等死”,把治病过程由易到难以及扁鹊的惋惜之隋准确生动地体现出来。课文中蔡桓公三次听到扁鹊劝告时的心理变化、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与蔡桓公的心理活动等,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品味其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抓住课文留白处,启发学生思考与想象,读议写结合,让学生在语言揣摩学习运用中发展思维、培养语感。

总之,小学寓言教学在遵循寓言文体特点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小学学段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故事,在故事学习中,感受形象,发展语言,启迪智慧。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寓言
时装寓言
词句中的人物性格
讳疾忌医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讳疾忌医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