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与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

2019-10-07李曼胡佳奕邱慧茹

新一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李曼 胡佳奕 邱慧茹

摘 要: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但从国际文化传播的现状来看,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平台,只要中国文化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改进传播方式方法,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够在全球文化交流和互鉴中绽放光彩。本项目通过深刻剖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旨在为高校培养复合型跨文化外语人才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见解,最终推动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培养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文化转播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品牌不断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文化品牌价值也赢得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实践,正是我國现阶段进行文化传播、彰显文化感召力的有效载体,它不仅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还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在跨文化传播战略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在新媒体传播的大环境下,世界互联网大会、博鳌论坛、孔子学院等传播平台的形成和系列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在成为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首次郑重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理念,十八大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建设文化强国”,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十九大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新时期国家文化战略的助推剂,充分显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强大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无疑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基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与人类认识文化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难突破的制约。除了文化思想本身的差异外,传播过程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差异性文化内涵,也造成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诸多困难。

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暴露出种种问题。总结起来,其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多重形式,轻实质。具体表现为文化传播内容僵化,大多涉及中国功夫、唐装汉服等文化符号,没有把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其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重传统,轻现代。相比之下,传统与民俗文化占比过高,针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传播较少。其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重同一,轻差异。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域差异显著,民族多样,文化多样。而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只选取京剧、功夫等常见文化形式,造成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简化。

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跨文化传播的意识与能力是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单一的英语知识已不能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语言作为沟通与文化传播的媒介必不可少,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二、我国高校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互相作用才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在世界环境中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人才培养作为我国软实力与硬实力可持续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较以往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得出结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力度不够,且教师自身受一定思维定势影响,无法完整诠释异国文化内涵。

在对十几所高校在校外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数据表明,80.08%的学生表示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了解程度一般,仅有15.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较强,仍有11.47%的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及运用程度较弱。由此可得出结论,一方面,多数学生仍未树立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意识;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

三、对策措施

中国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脉”。作为一种“软实力”, 文化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和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一带一路”的目标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全面全球化,在这个意义上,实现全球化的前提就是成功且行之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传播。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一)从学生角度

目前来说,高校学生仍存在对自我定位模糊的情况,这就要求学生需明确自身定位,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个人外语素养,在机会来临时,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高校学生应当积极参加有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活动,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作为21世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青年,高校外语人才需承担起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重任,树立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意识,努力搭建中外文化传播的桥梁。

(二)从教师角度

首先,高校教师应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及整体文化素质。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素质的确对学生有重要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更多为学生提供了解中西方文化的机会,提供地道的英文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异国文化。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文化创造力的合理挖掘,在传播中西方文化的同时,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立体的思维方式。

其次,高校教师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原版影音资料和应用程序等,构建较为真实的交际语境,以改变信息获取和交际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在提高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应多去参加除教学培训之外的跨文化能力培训,并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融入其自身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三)从高校角度

就多数高校现状而言,虽然学校设有相关专业,但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只局限于对应专业学生的第一课堂,所以建议各高校积极开设有关方面的第二课堂。大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确比较薄弱,经过相关知识学习的学生普遍对其有一定了解,但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学生却知之甚少。因此,有关跨文化交际培养只靠第一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第二课堂的补充。

同时,外籍教师在跨文化外语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外籍教师人员充足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可以更有效地接受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训练,以此来作为理论知识的补充。除课堂外,高校还可设置丰富的“英语角”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外教为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只有增进与外国人的交流,学生才能切实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自然就能从其言行中更深刻的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此外,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如与国外高校对接,提供交换机会。在国外交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用自己的言行改变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重传统,轻现代”的固有认知,丰富文化形式内容,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以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四)从国家角度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企业、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从而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教育和人才方面的对话,积极将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借助国家相关政策,促进国家发展与教育进步互惠互利。

教育的发展还应当顺应大势,通过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知识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增进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树立全球视野,激发创新意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曾婕,沈壮海,刘水静.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及其实践研究[J].江汉论坛,2016(02):5-14.

[2]付元元.“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人才培养初探[J].理论观察,2019(04):168-170.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