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9-09-27徐金玉

好日子(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发展

徐金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创新”是在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可见新世纪对人才的创造性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想“创新”,那就必须要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一般是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答疑,这样做往往并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课文中的已知与未知和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并不是完全切合,如果所提问的问题是学生已经熟知的又或者是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就不能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缺乏积极的探究意识,谈何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应该把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追求知识,他们会不仅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去质疑,而且会主动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这就具有了鲜明的实践性,与我国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致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师的提问,要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而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教学中,应非常注重诱导,启发学生标新立异,打破砂锅问到底,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讲“三顾茅庐”这一历史典故时有学生提出“诸葛亮是不是根本没必要让刘备跑三趟才出山,万一刘备不来请他怎么办?”。老师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的想法,并做了合理诱导:“这种看法有道理,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岂不是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某个古人。当今社会,我们应抓住成材和发展的机遇,善于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必要时毛遂自荐都行。千万不能坐失良机,误了前程!”。这样一段发问与对话,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

二、让个性化,民主化的氛围成为发展创新思维的沃土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老师直接培养或者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是在人与生活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如果不断刺激一个人,使其做出主动的独特的反应,为其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他的个性自然会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环境总是对个体富有个性的,独特性的表现做出否定的反应,一个人的个性自然就会收敛、甚至被剪灭。

从历史认知的角度看,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存在进行观察、筛选、整理后的产物,其中包含了记录史实的史学家的历史观点。今人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虽然比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要不断深化。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其次,要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气氛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

三、转换视角、整合知识、设置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手段

转换视角即教学中教师在不改变教学主题内容前提下,适当引入一些新题材,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对教材内容做变式观察;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点与知识面;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讲课提供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某些情境,后人对改事件论述的材料,让学生充当事件的主角。对所面临的的问题提出处置或者应对措施。这些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产生独特性的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拓展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培养学生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我们历史老师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发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区域发展篇
思维总动员
新历史
图说共享发展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