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立德树人的作用研究

2019-09-27李成霞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新时代

【摘 要】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本文认为其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其载体是要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其职业操守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关键词】 立德树人;新时代;职业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场合反复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这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这三个问题要做好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可见教师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夯实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之基。因此,高职院校中教师的师德师风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行。教师是兴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古往今来,一代代身正学高的师者丹心育才,桃李天下,推动着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和称赞。十九大召开之后,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坐标,迎来一个新起点,开启一段新征程。新时代要达到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无疑,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保证,是我们实施职业教育的奠基工程。

一、立德树人的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機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职业教育作为“生产直接生产力”的教育,是区域经济的推动器,可以重新塑造生产力、重构产业链、创造区域优势。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4]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当代大学生的智慧和综合素养,特别是当前国家比较缺乏高级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中,想要打造一批优秀的人力资源,高职院校教师肩上承担至高的责任。作为教师一定要用心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让每个学生都能放飞青春的梦想。从美国著名心理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可以看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关键是看在老师心目中是否期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子,教师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待学生的行为,继而决定了学生终将成为一个什么的热。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一定不能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贴上负面的标签。

二、立德树人的载体是要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学校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而课程建设则是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新时代课程建设要收到立德树人的实效,新时代教师要利用好课程、课堂等教学载体,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单纯地灌输,否则会降低课堂的有效性。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大多表现为将传统课程赋予信息化手段,开发出适合职业院校的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以及慕课等使用新媒体为载体的课程。在教学形式上推出很多借助诸如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为手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来说,传统的“要给学生一勺水,自身先有一桶水”的教书匠已经很难担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加强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法,课堂教学除了讲授还增加了与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的形式上,使课堂讲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后阅读、表演展示等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传统教学形式与现代教学形式如慕课、微课等相得益彰,使线上线下教学充分结合,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操性和有效性。

三、立德树人的职业操守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名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操守,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的境界。工匠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态度和永远追求的精神理念,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这种至高的职业态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强源头的培育,而这种源头的培育其重担就势必落在高等职业教育肩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操守,主要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来源于内心“道德的力量”和对待职业的“敬业精神”。

一方面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重视工匠精神,将这份职业操守融入教学和行政管理中,在全校营造一种工匠精神的氛围,打造“务实”“致用”的学习精神,表现为教学中学校要重视学生专业课的技能培养,积极参加全国、省、院技能大赛,鼓励学生以赛促学,在比赛中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过硬的技术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

另一方面,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身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将职业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眼见为实,激起思想共鸣,进而促进对教师言传的认同和接受,最终实现对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塑造灵魂、启迪智慧,为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而不懈奋斗,成为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四、结束语

现代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无论是推进课程建设、教学能力提升、还是工匠精神的塑造,最终都离不开教师这个关键因素。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要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把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的第一标准,使师德师风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且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项长期任务。[5]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重任。每位教师应自觉增强责任意识,牢记教书育人神圣使命,努力做一名“四有”好老师,为实现每个教师心中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3-10-01(1).

[2] 徐小洲.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 建设教育强国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新知新觉)[N].人民日报,2018-08-28(07).

[3] 教育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教发〔2014〕6 号).

[4]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5] 史文生.职业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02)14-15.

【作者简介】

李成霞(1987.5—)女,汉族,贵州湄潭人,研究生,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职业教育新时代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