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夕阳红”更美更精彩
——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综述

2019-09-27付梵

中国民政 2019年17期
关键词:医养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本刊记者 付梵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一行参观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一首《当你老了》,戳中无数人的泪点。每个人终会老去,当“银发浪潮”扑面而来,我国2.4亿多老年人的夕阳人生该如何安放呢?为了凝聚共识、交流经验、破解难题,努力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8月22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开幕式暨“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等问题。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群体福祉作为补齐民生短板、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开幕式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指出,国务院建立了由民政部牵头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养老服务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国际老龄联合会国际关系部部长Gregory Ross Shaw表示,中国在促进老年人口的积极老龄化方面发挥得十分出色。当今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出台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政策都是一大难题。各国应统筹兼顾、调动资源,为老龄人口能如愿积极投身于社会中去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围绕“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主题,阐述了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应当把健康融入到养老服务、聚焦老年人健康最大刚需、树立积极老龄化新理念、开展健康素养提升行动、科学推进医学结合、强化积极预防和康复等理念。

结合地方实际,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的经验和成果。一是积极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明晰政府责任基本边界,将政府责任重点聚焦经济困难和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老年群体。二是紧紧围绕老年人家周边、身边、床边,加强养老布局,特别是加强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服务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推进构建“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健全建设、运营、评估、质量评定、医养结合等扶持政策,全市运营养老机构526家,70%以上养老床位由社会资本建设或运营。四是完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扎实开展养老机构的监管,推动行业自律。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郭渝成则强调,要强化老年健康需求“一盘棋”的观念。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的健康观是整体的健康观,即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更代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因此,健康养老应从整体健康观念出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在我国养老服务格局中,社区居家养老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推行的“9064”养老服务格局中,90%的老年人为居家养老,6%在社区养老,4%到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可见,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路径。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题论坛”上,相关专家就此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调研了很多养老机构,发现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得非常快,很多创新都超出自己的想象。他表示,201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了16岁以下儿童的数量,劳动力人口下降,“我国老龄化与全球相比叫做‘超级老龄化’: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高水平和超稳定的结构,历史上没有,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格局。”因此,他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比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带来的挑战还要大。出路有两条,一是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全要素生产率,二是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创新释放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北京协力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贾云竹从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实践,提出要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她认为,国家的养老政策从原来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到支持家庭养老,已经非常明确。长期照护保险在全国各地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第三年,下一步会进一步扩大试点面。

江阴澄乐居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杨丽分享了人文关怀视角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江阴模式”。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江阴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33万,老年化达24%。江阴市老年人大部分为失地农民,对土地情感深厚,不愿离开居住地。针对这一现状,澄乐居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江阴运营模式”。通过从需求出发,服务入手,活动凝聚的方式,向全体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构建一个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创造便捷化的服务流程,形成立体化的安全监管机制。整个运营过程体现了对企业员工、老年人和老龄社区家庭的尊重。

创新老年健康管理服务

俗话说:“健康老龄化是幸福,多病老龄化是痛苦,残疾老龄化是受罪,植物老龄化是灾难。”因而,转变思路,实施全民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在“老年康复与健康管理服务创新发展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探讨了在中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的背景下,老年康复与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模式、体系、标准和政府导向等问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将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未富先老矛盾凸显等特点,且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老人健康状况堪忧、服务供给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提供了“三级医养模式”解决方案。“三级医养模式”是在民政有关部门支持下,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需求特征,来推动建立的医养服务体系,不仅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更注重运用企业闲置资源和社会资源,发展机构养老。不仅注重满足老人的安养需求,更注重满足老人健康文化、交往价值等多样需求。他表示,“三级医养模式”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老人的现实需求,强化了就近养老、医养结合、前瞻规划和多层次、多元化推动,注重了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整体合力,非常具有推广价值。

中华护理杂志社社长姜小鹰分享了《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老年护理需求及对策》。她认为,在老龄化愈发严重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健全养老照护体系,探索建立长期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实现科技智能养老服务,发展老年看护护理服务。同时,加强老年护理技术和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北京幸福颐养护理院院长刘金玉就医养结合模式下老年人的照护进行了阐述。她强调,当前,我国医养结合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将社区医院医疗资源辐射到养老院。二是公立医院派医生、护士组成小分队,进驻养老机构。三是养老机构自行投资医院,由专业医疗团队运营。四是医疗团队直接经营养老院。她认为,我国医养结合存在机构定位比较模糊,主管部门交叉重叠,养老理念急需转变等问题,希望建立一个统筹的独立部门,完善一套评估体系。

本届博览会围绕养老服务业发展新需求,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调动社会资源、凝智聚力的优势,提高服务社会、服务行业能力,积极搭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学习交流、展示成果、促进融合的平台,为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作出新的贡献。同期举办的“第三届中福杯最美老人摄影艺术展”,彰显了展会主办方在创新老年文化服务模式中取得的最新成果。

猜你喜欢

医养人口老龄化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医养当兴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基于隶属函数模型分民族人口老龄化的综合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