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闸,逆水行舟

2019-09-25兵马司

中关村 2019年9期
关键词:万寿寺高碑店庆丰

兵马司

再次翻开了通惠河的一个个古老故事,重拾起尘封于角落的某些记忆,惆怅、失落、庆幸、感慨,百味杂陈。在千年历史的侵蚀下,早已在人的视觉感官里斑剥起来,可大运河并不能作为一个古代遗物把它珍藏起来,因为它从来没有停止过流淌。

在历史上,有着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1292年,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兴修82公里长的通惠河,江南船只得以经过大运河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郭守敬在通惠河建立了二十四座闸坝,使运粮船轻而易举逆流而上,实现了“节水行舟”。在此之前,完成这一工作,将需要无数赤足的纤夫们奋力拉拽,这一创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工程自公元1292年春季开工,至1293年秋季竣工,从源头昌平神山白浮泉经大都城到通州李二寺入白河,共十一个闸,名二十四座闸,后改单闸为复闸,即一处二闸或三闸,闸距约一里左右,上开下关,上关下开,保证有足够的水量行船。

《元一统志》记载: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开凿成功的通惠河河道上,自上游至河口依次设有广源、西城(会川)、朝宗、海子(澄清)、文明、魏村(惠和)、籍东(庆丰)、郊亭(平津)、杨尹(溥济)、通州(通流)与河门(广利)等24座水闸。

从上游至北运河口的顺序是:广源闸2座(修建通惠河前即有此闸),上闸在今万寿寺东的广源闸遗址,有闸墙保存;下闸在今白石桥下,使用到清代才废弃。西城闸2座:上闸即在今高粱桥前的石闸;下闸在护城河边,元末时废弃。朝宗闸2座,都在德胜门水关至西护城河之间,明初废弃。澄清闸3座,又名海子闸,上闸在后门桥下;中、下闸在东不压桥胡同和北河沿胡同,明初不再使用。文明闸2座,上闸在正义路北口;下闸在今台基厂二条胡同中间,明初不再使用。魏村闸2座,上闸在今船板胡同东口;下闸在今北京站东南,明宣德年间废弃。庆丰闸2座,又名籍东闸,上闸在今东便门外庆丰闸(该村2009年撤销),一直使用到了1965年才拆除閘墙;下闸在深沟村附近,明代中期废弃。平津闸3座,又名郊亭闸,上闸即今高碑店闸,有闸墙保存;下闸约在花园闸村,于1969年拆除,中闸准确位置不详。普济闸2座,又名杨尹闸,上闸在下闸以东四里老龙背村附近,明中期即已废弃;下闸在今普济闸村,1987年拆除。通州闸2座,又名通流闸,上闸在今通州新华大街与人民路交叉口;下闸在通县南门外明代称南浦闸的位置。河门闸2座,又名广利闸。在张家湾上下游,亦早已废弃。上述二十四闸,都设有闸官、闸夫管理。通惠河初建,均为木闸,运行十几年后木多朽坏,漏水严重,影响节水行舟。元至大四年(1311年)开始将木闸改建为砖石闸,泰定四年(1327 年)基本改建完成。

明代,北京城垣改建,从澄清闸以下到魏村闸河段被圈入皇城内,致城内不复通航,明正统三年(1438年)修复通惠河,新建大通桥,改由东便门外大通桥为通惠河起点,其后,在大通桥北岸开支河,漕船可达朝阳门和东直门。这些漕闸除元末废弃西城闸之外,朝宗闸、澄清闸、文明闸、魏村闸、庆丰下闸、普济闸上闸等均于明代废弃,这和明代城墙变化有关,也和上源水流量不足有关。如今只有万寿寺东面的广源闸遗址和平津闸遗址还能依稀看到当年通惠河上这些闸门的建筑样式。如果现在从北河沿起,经正义路口、台基厂二条,再南拐船板胡同骑行,绝少人会想到自己是在运河故道上行走,就是跟原住民打探道儿,问起某闸某闸,他们的脸上也只剩下莫名的惊诧了。

万寿寺东面的长河上有一座闸桥,名曰广源闸,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一座河闸。清人有一首《玉河记游诗》:“细水才如涧,涛奔怒不流。虹梁收别壑,雪瀑溅高秋。”写的是广源闸观水。诗中“虹梁”即广源闸桥。

广源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广源仍为木桥,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置栏杆。

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紫竹院行)宫西有元代广源闸,为白浮堰第一涵闸,这条河渠系元代著名水利学家离郭守敬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计开挖的。闸口南北两端镶嵌着白玉石雕龙头各两个,首昂目瞪,前爪隆起,栩栩如生。南北两岸垒砌花岗石驳岸,乾隆年间在苏州街南口建造一座苏州形式的酒楼,取名杏花村。对岸则是东西河口之间的大片河滩,按照苏州城葑门外朝天桥港汊芦苇深处的江南水乡景观仿造的。在河滩南岸叠置假山,遍种芦苇,取名芦花渡,又称苏州芦花荡。”

《海淀文物》称,广源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历史上,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又具有桥的功能,故是一座桥闸。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广源闸也是元代以后帝后们出京游玩的重要转船处。”

王铭珍在《天下第一闸》一文中对广源闸的历史有详细的考证:元代时,皇家的御舟常年停泊在广源船坞之中;明代在广源闸北岸建万寿寺,皇室乘龙舟至此上岸进寺礼佛;到了清代,由于西郊皇家园林的兴建,这里更加繁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御制《过广源闸换舟遂入昆明湖沿缘即景杂咏》说:“广源设闸界长堤,河水遂分高与低。过闸陆行才数武,换舟因复溯洄西。……”慈禧太后在万寿寺中修建了一座行宫,她乘御舟至广源闸下船上岸进万寿寺行宫小息之后,再易舟去颐和园。

在闸下河北岸的一座小土坡上是一片茂盛的小树林,如果不仔细看,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座小庙。小庙面向长河,只有一间,应该是新建的,庙门紧闭,透过缝隙可以看到里面的龙王像。王铭珍先生的书中说,这座小庙其实身份可不一般:

“广源闸旁边有一座龙王庙,相传这位龙王爷是掌管水利的,大概相当于民间的水利部长吧,如果他的工作尽职尽责,永定河、高梁河就不会泛滥,就不会水淹北京城,就能保障北京皇宫平安无事。据说龙王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三日,和灶王爷的‘上天言好事是同一天。从前,老北京人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同时也祭龙王爷。要说北京祭奠龙王爷最热闹的地方,就数广源闸的龙王庙了。”

而城东南的通惠河像一位调皮的小男孩,时而卷起波浪拍打石头,时而恬静地进入梦乡中,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通惠河更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河边栽种着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粉的,把运河装扮得婀娜多姿,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杨柳树,仿佛是少女乌黑秀丽的长发。我不由得赞叹:“啊!多美的运河,多美的运河景色!”

大通桥闸早已无存,具体位置应该在东南角楼的东北方向,庆丰闸遗址处后建的庆丰桥,具体位置在现庆丰公园东园,新北京电视台南,平津闸遗址尚存,在京东高碑店,花园闸早已无存,具体位置应该在现远通桥附近,因为那里有花园闸路和花园闸小区,普济闸早已无存,具体位置在双会桥南,那里有普济桥碑,老普济桥早已无存,桥的东面现有一水闸,听当地老者讲通惠河曾经经过拉直,老闸普济闸的位置就在那新闸左右。

说起高碑店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旧时曾称作高米店,曾是通州至京城的皇粮转运站,建有码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商贾聚集,码头漕运繁忙,加之民间廟会、花会的兴起也使其在京城妇孺皆知,时至今日高碑店已有千年的历史。祖先们择水而居,也使得高碑店村的民间传说、浓郁的乡土民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与这条流经村北的通惠河有着扯不断的关联,正应了那句词:凭高总览村千顷,尽为平津渡水人。

说到高碑店自然得说说平津古闸,据史料记载,元二十九年,都水监郭守敬亲自勘察选定碑店村北督建了运河二十四闸之一的重要闸口“平津闸”,之后元世祖赐名大运河的这段为“通惠河”。今天,平津古闸已是大运河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元代漕运码头遗址,它见证了元、明、清至今千年的历史变迁显得尤为珍贵……

到明代,由于白河河道的变化与通惠河部分河道的淤塞,明代巡仓御史吴仲将漕运码头设在了通州的张家湾,东便门外修大通桥,向北引支流至东直门。通惠河与白河中间建石坝,漕粮需经人工搬运到通惠河的驳船后才可以运入京师。

清代,扩大上源,修闸、建坝,多次整治通惠河。民国以来通惠河还是北京城的旅游行船的河道,最著名的是东便门至二闸(即庆丰闸)“泛舟”,成为当时北京平民最向往的娱乐场所。

元朝建立后,在金中都东北建大都,并以此为都,这里成了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机构林立,人口众多,每年消耗大量的物资,单粮食一项即达几百万石。这些物资多数征自南方,通过内陆河运和海运集中到通州,然后再主要依靠陆路运输进入大都。陆路运输费用高,消耗大,且一到雨季,道路泥泞,车马在泥泞中挣扎,死伤牲口不计其数,夫役们苦不堪言。

1293年,总长一百六十多里的京通运河开通后,南北大运河实现了从杭州至大都的全线通航,漕运到大都的粮食由每年几万石猛增到一百几十万石。忽必烈自上都返大都途经运河终点码头积水潭时,见“舶舻蔽水”,盛况空前,十分高兴,欣然命名“通惠河”,并奖励郭守敬一万二千五百缗。通惠河的开凿和白浮引水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大都的漕运问题,而且开辟了大都的水源,为大都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正是郭守敬大都治水的成功,才有了北京城800多年的建都史。

人们总是将梦想与生活放入暄嚣的城市,为了金钱,为了名誉,在繁华又寂寥的街头日复一日地忙忙碌碌,虚度时光,最后也只是被时光的尘埃湮没。年华向晚,岁月沉香,繁华与喧嚣终会成过眼云烟,也许到垂暮之年,才会懂温淡岁月的弥足珍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清末开始,由于铁路与公路的兴盛,人们开始把通惠河遗忘。光绪二十七年(1901),京津铁路修成通车,漕粮自天津乘火车直运北京,北运河停漕。后来随着北京水源的日渐减少,通惠河水量不足。1957年开始在朝阳区高碑店建闸节水开通惠渠后,引通惠河水入凉水河,通惠河上的行船不见了。细细思量一下与通惠河密不可分的那种生活,人们是多么渴望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从从容容、平平淡淡。走在运河边的我,牵着的是一幅画、一首诗,是一段行程、一抹回忆。运河这个流淌了千年的产物是否仍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是一段行程、一抹回忆?

猜你喜欢

万寿寺高碑店庆丰
数字同频同播技术在白沟河(高碑店段)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角的度量 教学设计
Realization of arbitrary two-qubit quantum gates based on chiral Majorana fermions*
王小波《万寿寺》的叙事方式
王小波《万寿寺》“城”意象解读
建设高碑店海绵城市的思考
AltBOC navigation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and measurement*
A new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ased on NS-2*
袁庆丰教授简介
“新城”不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