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最纯粹的教育

2019-09-24陈中华吴锋英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苦干大门分层

陈中华 吴锋 英子

孝昌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孝昌一中”)创建于1952年,其前身是一所农村中学, 1993年孝昌建县后改为现名,更名后的26年来,孝昌一中不仅跻身于省级示范高中,而且屡获殊荣。是什么让一所年轻的高中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大背景下脱颖而出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孝昌一中进行了实地采访。

质朴的管理观:领导做表率,师生成习惯

在孝昌一中采访过程中,挂在全校师生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初闻此语,记者觉得很新奇。该校老师介绍, 这是张俊群校长的口头禅,不管是大会小会,还是与学生交流沟通,张校长总是用这句话勉励全校师生。久而久之,“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就内化成了孝昌一中广大师生的共识。“勉强”就是自控自律严守规矩、严格要求、制度约束、校规校纪。没有“勉强”,学校管理就是一盘散沙;沒有“勉强”,教学管理就是一句口号;没有“勉强”,师生就不能共同进步。正是在这种朴实无华的管理理念下,孝昌一中的广大师生自我约束,自觉遵章守纪,严格要求自己,自控自律已经成了广大师生一个自然而然的习惯。

对待师生,学校要求“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对于学校领导班子,学校则提出“为学生示范,给老师打样”的管理观。孝昌一中领导班子结合学校实际和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从自己身上找办法,自我加压,自我批评,自我突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全校形成了“领导前面做,师生跟着学”的教育管理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孝昌一中开了南、北、西三个大门,西大门是学校外部最繁华的商业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校园周边经济”,学校的一些老师、领导的亲属甚至家属在西大门也开设有门店。但是,这种嘈杂的环境对学校教学很不利,不仅影响观瞻,也不利于学校管理,更直接助长了学生的盲目消费。2016年,校领导班子痛下决心关闭西大门,但遭到西大门商户的强烈抵制,甚至有商户闯入校办“理论”——“正是因为学校原来开有西大门,我们才决定在这里建房、买房,西大门又不是现在的领导开的,为什么现任领导要关闭西大门?领导也要尊重历史嘛!现在,你们关闭西大门,不是断了我们的生路吗?”为了顺利关闭西大门,领导班子决定为商户“打样”:首先关闭自己家的门店,然后做近亲属的思想工作,取得近亲属的支持,再分片包户,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在校领导、老师们的率先垂范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耐心劝导,西大门的其他商户渐渐理解了学校关闭西大门的初衷,西大门终于顺利关闭,学校周边环境得以改观,学生的消费一下子就降下来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此举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午放学,记者遇到一位学生家长,问及关闭西大门一事,这位家长不假思索地回答记者:“关闭西大门,我们家长举双手赞成。以前,我给儿子的零用钱根本不够,现在,孩子的零用钱都省下来了,孩子也不再‘上课搞学习,下课奔超市了,学习也有了进步。关得好!”

朴素的教学观:学生有差异,教学分层次

什么是校内教育公平?孝昌一中领导班子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发动“教育公平”的大讨论。最后,结合全校老师的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实际,学校上下达成共识,在一所学校内,教育公平就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有接受个性化教育的权利,而非泛泛的、缺乏针对性的平均教育。

于是,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新高考的要求,决定实施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在充分调研和整合大数据的基础上,学校各年级组将学生划分为三个教学层次,即阳光层、实验层和平行层。在分层教学实施初期,有部分家长不是很理解,错误地认为这种分层教学就是过去的“快慢班”。有鉴于此,学校决定帮助家长纠正这种错误认识,热情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学校分层教学、养成教育方案的制订,让家长和学生对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分析学生学习、习惯、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再综合其他学生情况,进行分层分班,使教学有的放矢、管理更具针对性。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让学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家长在参与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并不是单纯从学习成绩上分层划片,而是针对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而进行的养成教育、强化教育、精准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这部分家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还主动把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的好处转发到自己所在的班级群。

尹欣同学进入孝昌一中时,正是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的第一年。尹欣的成绩在全年级排名是1300多名,学校按照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的原则,将他安排在平行层的班级。经过一年的精准教学和养成教育,进入高二年级,按照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原则,学校将他安排到实验层的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针对他的情况又进行了第二次“会诊”,重新找出他的优势和不足,为他量身定制了学、辅方案。尹欣经过高二年级一年的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成绩又提高不少,其他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进入高三年级,按照分层教学和养成教育原则,他又被安排到阳光层的班级。2018年高考时,他以600多分的成绩顺利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像尹欣这样的例子,在近几年的孝昌学子中,举不胜举。

分层教学、养成教育不仅让学校的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让孝昌一中的学子受益匪浅,更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原本是普通高中的孝昌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

纯朴的校园文化:感恩、坚守、苦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理念?正如张俊群校长那朴实的“口头禅”一样,孝昌一中的教育理念也非常纯朴:符合学校实际、有助于学生成长、得到老百姓认可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依据这一理念,学校在充分调研、与家长座谈的基础上,确定了“孝昌一中校园文化”——感恩、坚守、苦干。

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学生学会做人、拥有阳光人生的支点,更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为此,学校大力推行感恩教育,并将感恩教育具化为学生感恩父母、老师,教师感恩学校,学校感恩社会,并明确了感恩内容。

对于学生的感恩,学校一改那些有作秀色彩的感恩方式,诸如洗脚、跪拜等。首先要求学生“注意人身安全,不野外游泳,按规矩过马路,不让父母操心,不做危险运动,远离不良习惯,不与父母顶嘴”等,这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孩子的安全,学生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其次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违犯班规校纪,有问题找老师”等,这是对老师的感恩,老师最大的心愿是让学生提高成绩、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做到这些,老师也就心满意足了。正如张俊群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要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了我们美好人生的起点并一路呵护前行;我们要感恩老师,是他们在一次次的人生转折点、关键处,关爱、扶助、鼓励、陪伴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对于教师的感恩,学校认为,一名教师到一所学校任教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在这里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在加强自身锻炼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成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就是教师这一光荣职业的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教师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所以,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热爱学生,热爱学校,把学校办好”。教师做到这些,也就是对学校的感恩。正是有了这样的感恩基础,孝昌一中的教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教师个人也收获了职业荣誉,曾繁荣、何明波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刘宁波老师被评为“湖北优秀教师”……刘其东老师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后深情地说:“我要感谢孝昌一中,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我很难从高手如林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坚守”是“孝昌一中校园文化”的第二个内容:坚守入学初心和理想,不随意更改,不朝秦暮楚;坚守优秀的教育传统,不盲目,不随大流;坚守朴实的教育理念,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这种坚守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学校的要求。校领导班子认为,既然学生来到孝昌一中,就要坚守自己入学的初心和目标;既然教师选择了孝昌一中,就要坚守入职的愿景。黄茂清老师就是坚守的典型代表,他在孝昌一中坚守了30多年,仅在副校长的位置上就坚守了10多年。在这30多年里,他有很多机会跳槽到更好的学校,也有很多机会借跳槽升职,但是他对孝昌一中极有感情,对孝昌学子情有独钟,对他自己的教学业务、管理工作热爱有加,30多年来,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爱戴。张俊群校长这样评价他:“他的坚守就是孝昌一中坚守精神的一面旗帜,他的坚守就是全体师生的榜样。”汪宝新同学入学之初,确定的大学目标是北京大学。根据分层教学原则,他被安排在阳光层班级,但高二年级的一次重大考试失误让他失去了信心。班主任、任课老师拿黄茂清老师的例子来劝导他,让他坚守初心,并为这个初心努力奋斗。他重新振作,把“坚守初心”写在笔记本上,把坚守精神化为学习动力。2018年高考,他顺利地考入了他入学之初所确定的大学目标——北京大学。正是这种坚守,孝昌一中的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多年荣获“武汉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武汉纺织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孝感市最佳人民满意学校”等光荣称号。

“苦干”是孝昌一中针对所謂的“巧干”提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世上本没有“巧干”,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巧干”。其实,学习的道路没有平坦、笔直的,也没有使“巧劲儿”就能到达目的地的,所谓的“巧”实则是经过苦干而熟练生成的新能力罢了,只有那些埋头苦干的学生才能熟练生成新的能力,也只有那些不断苦干的学生能够到达自己预设的目标。教师的教学也是如此,没有苦干,就没有熟练,没有熟练,自然不会生成新的能力。基于此,孝昌一中把“苦干”作为教、学态度的衡量标准,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潘慧敏同学入学基础较好,在分层教学原则下,她被安排在阳光层班级。但潘慧敏没有因此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把“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学习非常刻苦,进入高三年级,她放弃了喜爱的文娱活动,专心致志地备考,任课老师甚至把她刻苦学习的事迹当成案例,在其他班级宣讲。她也知道,通向大学的道路是坎坷、崎岖的,要跋山,要涉水,要披荆,要斩棘。在这种认识下,她学习更加刻苦,也更加勤奋。2019年高考,她以683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再次佐证了孝昌一中的校园文化——苦干才能成功,苦干才能成就梦想。

朴实的“三风”建设:教风、学风、校风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坚守文化理念,确定了孝昌一中的教风——“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风——“不耻‘相问、举一反三”;校风——“见贤思齐、和而不同”。这些教风、学风、校风很朴实,也很“接地气”,既不时髦,也不新潮,既不跟风随大流,也不盲目创新,而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坚守。

“三风”内容公之于众后,有些老师颇有微词:都什么年代了,这些老掉牙的教育观还能适应时代需求吗?针对这种偏激而片面的认识,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具体阐释“三风”内涵:教风体现了教育公平,体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学风体现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突出了思维品质的重要性;校风体现了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回应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呼声。“三风”内容虽然传统,但不落伍,甚至有着比一些所谓的新理念更为现实、更为精准、更具时代精神的办学特点。而且,“三风”内容也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百善孝为先,孝感市是孝子之乡,是董永故里,孝昌县则是孝子孟宗的故乡,孟宗哭竹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因此,学校结合校风“见贤思齐”,把以感恩为核心的孟宗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来打造校园文化,让全体师生心存感恩之情,行感恩之事,再由此延伸,“举一反三”,在道德素质、思想品质、奉献精神上要求全体师生“见贤思齐”。近三年来,学校有40多名学生被评为省市级三好学生,5名学生被评为市级优秀干部,8名学生被评为市级模范共青团员,8名青年教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朴素的“三风”建设,孝昌一中的学子比学习态度、比思维发散、比学先进蔚然成风,教师公平育人、继续学习、创新教学艺术的风气愈加浓厚。

采访结束,暮色四合,苍茫的暮色渐渐笼罩住孝昌一中,那暮色轻淡如烟,纯净无瑕。孝昌一中质朴的师生共识、朴素的教育理念、纯朴的校园文化、朴实的“三风”建设,不正与这苍茫的暮色一样吗?虽朴拙,却纯粹。

猜你喜欢

苦干大门分层
轻叩诗歌大门
Desire for Youth
Desire for Youth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美国历史纪录片《苦干》视角下的中国抗战及其价值
春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谈“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