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优化建议

2019-09-24王化峰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王化峰

摘  要: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缺口巨大,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对人才素质和技能有着全新的要求。厘清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环境是解决当前和今后跨境电商发展需要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一、引言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2018年通过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管理平台零售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347亿元,增长50%,其中出口561.2亿元,增长67%,进口785.8亿元,增长39.8%。由此可见,我国跨境电商逐步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网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级政府、国内各高校、企业和相关培训机构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近年来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来看,还存在结构上失衡问题。如何加快培养合格的跨境电商急需人才,国内专家、学者和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显不足。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研究报告》反映,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相关人才需求缺口达450万人,85.9% 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存在严重缺口。跨境电商企业年需求约 20 多万人,高校、企业等机构每年培训出来的人才不足 10 万人。《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还显示,业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招不到合适的跨境电商人才,多数企业反映应届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视野不够宽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分析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聚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仍然十分必要。

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跨境电子商务是新时代新生事物,在我国高校尚未成为一个独立专业。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在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管理等专业下设立跨境电商培养方向。就跨境电商企业而言,作为大数据、“互联网 +”时代的新产物,跨境电商企业的实务运作或经营活动还处于初步阶段,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难以拿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原因。多数高校对跨境电子商务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母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增加一些跨境电商相关课程,而没有从整体的视角把握和设立课程体系。多数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共识是,培养既具有计算机信息技术又具有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至于跨境电商方向则加上外语和外国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这样的做法明显缺乏系统性考虑。

(二)课程融合度不够、课时分配不合理

由于没有从整体的视角把握和设立课程体系,也影响课程之间的融合,几大模块各自独立。以管理类跨境电商方向为例,其开设于不同模块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管理、商务英语等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仍然是传统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融合,明显与跨境电商不搭配。加之,有的院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搶热度、争生源,短期形成的培养方案,市场调研不足,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以现有相关专业人员组建新的教学团队,根据师资情况开设课程,课程设置的随意性更大。考虑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在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的进度、学时分配也不尽合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安排的课时多,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课时少。开设课程繁杂,学生对专业方向专注不足,课程之间的融合度不够,学生接触是浅层次、表面化的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科学、高效、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知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养成,难以满足跨境电商企业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后劲更是奢谈。这些是许多国内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或方向的共同特点。

(三)专业教师匮乏

目前,高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教学人员主要来源有三类,一类是从事过外贸业务,有外贸工作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具备传统外贸业务操作实践经验;第二类是经济类、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计算机等专业应届生,毕业即进入高校,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训练,但是缺乏从业经验。第三类是具有一定跨境电子商务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这类教师目前比较少,而且多数是从跨境电商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他们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课程教学的科学方法。跨境电商作为新兴的外贸交易模式,其运作形式和内容变化较快,教学人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需要不断地更新。高校跨境电商教学主体的前两类教师,由于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必然与企业实践需求脱节,难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从企业请过来的兼教师一般重于技术方面的操作,往往形成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再加上本科院校教师在“科研第一”、“科研影响教师晋升绝对权重”的机制下,并不热衷于参与企业实践。

(四)实训效果不理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方向学生的实训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校内实训;二是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主要利用实训软件在学校机房或实验中心进行。但是,针对跨境电商专业的教学软件多数是近几年新研发出来的未经过长期的使用检验与反馈,往往功能不全,模拟情境与实际工作差距大,加上,实训指导教师本身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训效果大打折扣。校外实训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对学生进行培训。企业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中,部分企业主要目的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而对培训学生往往视为额外负担,难以有效地实施实训计划。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或代运营公司而言,企业本身人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能够给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的岗位比较少,在繁忙的工作状态之下,期初订立或建立的实训计划往往只是一纸空文,影响了学生的企业实训效果。从现有文献以及校企合作案例来看,各方面并没有深切关注到电商平台B2B和B2C两种模式对学生实训效果的本质影响。B2C平台在跨境贸易交易方式、物流、支付、报关等诸多方面明显不如B2B完整和规范。因此,不少院校选择B2C模式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训,其获得训练技能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必将先天不足。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