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海县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药效分析

2019-09-22陈云李毅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东海县吐丝农用

陈云 李毅

摘 要 近几年,玉米茎基腐病已成为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玉米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品质与产量。为筛选出适合本地且效果显著的药剂防治玉米茎基腐病,于2016年和2017年根据天气情况在玉米不同的生育期选用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和72%农用链霉素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的药效明显高于常规药剂72%农用链霉素。

关键词 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小喇叭口期;吐丝期;药效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5.018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是苏北粮食大县,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公顷,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螟、黏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玉米纹枯病、大小叶斑病、茎基腐病、病毒病和锈病。在这些病虫害中,茎基腐病是毁灭性的,植株一旦感染,根本无法控制。

经过多年调查,玉米茎基腐病在东海县有两个发生高峰期,若高温高湿天气来临较早,出现在7月,即玉米的小喇叭口期;若出现在8月,则在玉米的吐丝期。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很复杂,有20多种,病菌可单独或者复合侵染,因而不同地区间种类有较大差异。东海县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以细菌性、镰孢菌较为常见。玉米茎基腐病的细菌性侵染为青枯型,先是在叶鞘或茎节有水浸状病斑,继而茎杆腐烂下陷,常有一股腐臭味。

对于玉米茎基腐病,东海县常规用药为72%农用链霉素、20%叶枯唑等进行防治,即对病株的病穴周围土壤用生石灰进行撒施消毒,但通常效果甚微。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玉米茎基腐的药剂,2016—2017年采用贵州大学提供的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和东海县市场销售的常用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供试药剂为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与72%农用链霉素。由东海县植物保护检疫站进行玉米茎基腐病试验,大区试验连续两年施用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用量为40~50 g·667 m-2,对照药剂用72%农用链霉素3 000~4 000倍液。

1.2 试验方法

用毒死蜱微胶囊乳油拌种,2016年6月20日播种,每667 m2施复合肥50 kg。由于天气情况,本次试验把两次用药集中在小喇叭口期,未在吐丝期用药。在2016年7月16日用药,施药当日晴天,最高温度38.2 ℃,最低温度24.5 ℃,平均温度27.3 ℃。施药前高温持续数十日,施药后7月23日—25日降中到大雨,雨量87.5 mm。试验期间(7月26日—8月6日)最高温度35.1 ℃,最低温度

18.2 ℃,平均温度25.3 ℃,降雨7 d,降雨量147.2 mm。

2017年在同一块地上种植同一品种,尽量保持试验操作与2016年试验一致。但试验方案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整,两次用药分别在玉米的小喇叭口期和吐丝期两个易发病生育期喷施。第一次用药在2017年7月17日,施药当日晴天,最高温度32.6 ℃,最低温度25 ℃,平均温度28.5 ℃,施药后7月20日降中雨。试验期间(7月17日—8月4日)最高温度34.5 ℃,最低温度20.5 ℃,平均温度27.1 ℃,降雨6 d,降雨量15.9 mm。第二次用药为2017年8月17日,试验期间(8月17日—9月2日)最高温度34.4 ℃,最低温度16.0 ℃,平均温度23.9 ℃,降雨

4 d,降雨量0.4 mm。

1.3 调查方法

试验前调查基数(拔除发病已枯死病株),第二次药后15天调查防效,即7月16日和8月6日各调查一次。采用五点取样法,每小区每点定点调查20株,调查记录总株数、发病株数、病茎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1.4 分级标准

由于茎基腐病没有统一的分级标准,可参照为害茎秆的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分级以及病害对产量的影響对玉米小喇叭口期与吐丝期茎基腐病进行分级。

1.4.1 玉米小喇叭口期病害分级

0级:无症状;

1级:病斑为害最外层叶鞘或侵茎面积小于1/8;

3级:病斑为害第二层叶鞘或侵茎面积1/8~1/4;

5级:病斑为害第三层叶鞘或侵茎面积1/4~3/8;

7级:病斑为害第四层叶鞘或侵茎面积3/8~1/2;

9级:侵茎面积大于1/2,中上部叶片出现失水状易倒伏。

1.4.2 玉米吐丝期病害分级

0级:无症状,叶片绿色;

1级:叶鞘出现1~2个水渍状病斑,病茎不变软,青枯叶片占全株1/4以下;

3级:植株茎基部变色,手捏有软感,青枯叶片占全株1/4~1/2;

5级:植株茎部明显变软,果穗下垂,青枯叶占全株1/2~2/3;

7级:植株茎部松软,甚至折茎倒伏,青枯叶占全株2/3以上。

1.5 药效计算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病指×处理区药后病指)/(对照区药后病指×处理区药前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与72%农用链霉素3 000倍液在2016—2017年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如表1所示。

2.1 病情指数分析

通过施药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田间试验发现,第一年(2016年)施用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40 g·667 m-2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明显下降,施用72%农用链霉素3 000倍液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上升,近似药前病情指数的2倍。第二年(2017年)第一次施用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40 g·667 m-2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略高于施药前病情指数,第二次施用后病情指数下降;施用72%农用链霉素3 000倍液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均上升。

2.2 药效分析

比较各处理的防治效果: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40 g·667 m-2的防治效果均高于72%农用链霉素3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对玉米茎基腐病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而且,试验过程中发现,施用20%甲磺酰菌唑悬浮剂后,原有已腐烂的病株,二次药后调查时从原来病株根病长出新的分蘖。而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小区中无此类现象。

第一年试验(2016年)降水相对集中,持续高温且遇三天以上连阴雨,发病重,发病急,很难在发病初期用药,因此防效上较差;第二年(2017年)雨日和上年相仿,但降水量偏少,因而发病相对较轻,发展较慢。

3 结论与讨论

由于玉米茎基腐病是系统型和气候型的病害,在防治上难以通过单一的方法解决,因此要采用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小喇叭口期和吐丝期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预防茎基腐病选择抗病品种是首要,其他措施辅助防治。对于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可采用以下措施。

1)选择优良抗病品种,如浚单0898,郑单958等。2)对重病田块禁止秸秆还田,将病残体清出田块集中处理[1];3)水旱轮作换茬。开好田间配套排水沟,避免由于水淹降低植株抗性。4)增施P、K、Si肥,增强植株的柔韧性,杜绝因风或虫造成的伤口[2]。5)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带出田间并集中掩埋。

试验调查发现,玉米抽雄吐丝期(8月中旬前后)是玉米茎基腐病的第二次发病高峰期。因此在发病重的地区,应该在苗期和吐丝期两次用药。

参考文献:

[1] 邓瑞灿.玉米茎腐病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132.

[2] 李妍.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9):56,61.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东海县吐丝农用
不得随意弃置、掩埋、焚烧农用薄膜
蜘 蛛
农用机械在使用中的维修和保养
吐丝的蜘蛛与吐丝的蚕
浅谈东海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小蚕儿吐丝
东海县中粳稻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概述
“地理葡萄”带火农家游
防止农用氨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