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小手艺做到极致
——访面塑艺术家王

2019-09-21

北广人物 2019年36期
关键词:杨柳青中加仕女

面塑生涯:爱上了,便是一辈子

面塑,俗称“捏面人”,就是以小麦粉和糯米粉为主料,加入不同颜色,然后用手或是简单工具,捏制出各种动物或是人物造型的一门古老手艺。就是这么一门名不见经传的小手艺,有人把它做到了极致。她便是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

1987 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起者冯骥才先生发现了王,并建议她在天津艺术博物馆举办一场自己的面塑展。“当时真的很害怕,就担心前来参观的专家说自己的作品幼稚。”至今说起此事,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忐忑。展览效果非常好,她的作品不仅受到来自各方的好评,而且圈粉无数。

仕女情缘:精工细作,向经典致敬

色彩上,杨柳青年画对她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杨柳青年画在用色上,绝不是大红大绿,而是在各种纯色的基础上加白。譬如在大红中加白变成粉红,在大绿中加白变成粉绿,在大蓝中加白变成粉蓝,而这种粉嫩粉嫩的色彩,更像是江南的风格。造成这种审美取向的直接原因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天津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天津土著,而是600 多年前随明王朝北上,并驻扎在天津一带的安徽人。随着他们的到来,南方的审美也随之传入天津。这种迥异的南方文化在天津发展变化,表现在杨柳青年画上,就是各种粉嫩颜色的使用。你看她在表现仕女衣着时所用颜色,或水绿,或水红,无一不反映出南方设色对她的影响。

技艺创新:研制新配方,带来新突破

面塑本是吃食,传统用料就是糯米粉和小麦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地域不同,调制比例亦不同,因而各地面塑的用料会略有差异。随着面塑艺术化进程的加快,材料易腐、色块凝结等问题渐渐显露出来,传统配方已经成为影响面塑艺术发展的一只“拦路虎”。因此,研发新配料,便成了各地面塑艺人们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颜料的选择上,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在面塑用色上,以广告色代替丙烯颜料是她的改革重点。

捏仕女,对人物肌肤的质感有着极高的要求。一般来说,人物的脸色是由红、黄、白三种颜色调配而成,颜色太红会像关公,颜色太黄会像病秧子,而颜色太白又会像僵尸。所以,调制出吹弹可破的肌肤质感,便成了王 追求的下一个目标。

冯骥才先生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只要来到这个世上,总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点什么。譬如曹雪芹写《红楼梦》,便带来了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刘姥姥那么一大群人。曹雪芹虽然走了,但这些人还留在这个世上,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懂了许多事情。”同样,作为面塑艺术家,王 来到这个世上,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大群人,一群绝世无双的仕女,一群冰清玉洁的美人。她们的美丽,她们的恬静,她们的脱俗,已经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能在嘈杂喧嚣的世界中安静下来,这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猜你喜欢

杨柳青中加仕女
清代仕女图轴选
中加交流民间使者——吴融芳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中加专利审查高速路(PPH)试点再延长三年
杨柳青
“门”中填字
教学设计之《杨柳青》
锦瑟韶华,最美不过仕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