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探究性学习”

2019-09-20吴强

读写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培养

吴强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出: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为此,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来探究这个问题。

关键词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C961,D43,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0-0195-0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各地有序展开,各地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笔者发现,我校教师在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在认识与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那么,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应注意些什么?怎样达到探究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避免探究的无效性呢?为此,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究,供同行们参考。

一、深刻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明确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探究性学习价值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发展和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态度、正确的观念。

如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问题,学生是在认知层次上应达到的目的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面积计算公式,了解平行四邊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多种方法;在发展层次上应达到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交流等能力,认识事物变化的多样性,体验“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表现为以研究为本,强调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开发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教师如果不深入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就往往会使探究性学习流于表面化。因此,教师要把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大胆更新原有教学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尽量开放学习空间。

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如果创设了开放的问题情景:根据三角形的组成及构建,可以分为哪些三角形?学生围绕三角形的构建,进行探索:

(1)探索“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2)根据三角形的组成,依据,可以分为哪几类?按照什么来划分的?这样,学生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实践了探索的空间,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分类,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究能力。

这样,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交流合作,达到了师生教学和谐、自然、高效、节能。

四、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灵活性

认知心理学表明:小学生在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又特点各异。如果教师脱离了这些实际情况,只是机械地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程序,不仅与小学数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相悖,而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肯定有其优势和劣势,探究性学习以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等特有的魅力,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但应该指出,探究性学习不是一种万能的方法,出于探究的可靠性及探究价值意义的考虑,某些课型和内容并不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如果牵强机械地套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反而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只有密切结合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才能具有生命力,避免昙花一现的尴尬。如探究“数和计算”这部分内容,应侧重探索数的特征及运算变化规律,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理清各知识点的内涵和联系。

五、教师适时点拨,探究性学习才不会迷失方向

有的老师认为,既然让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就要越“放”越好,在学生的探究性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其实,这种观点正好与上面的观点相反,一种是不敢放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一种是一放了之,听之任之,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在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果让学生放任自流,那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关键是教师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当好学生学习的伙伴与朋友。

布鲁纳有句名言: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一个年龄的学生,这里所谓合适的方式就是能够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方式,即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方式。唯有如此,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感知,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领会“探究式学习”的内涵,把握其实施尺度,达到“探究”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学习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