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易文言,常规命题

2019-09-19张启斌

广东教育·高中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帝贾谊

张启斌

试题选文呈放: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一、选文

1. 典范性

2019年全国卷文言文选文都来自于《史记》中“列传”部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列传”是历代有影响的人物的传记。

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试题的命制,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史记》作为正史,具有很好的教化人心的功能,选文突出了贾谊的忠臣、能臣形象,给了当代考生很好的示范和影响,体现了考纲“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2. 适切性

叙事特征明显,考生易于整体把握文意。从年龄的层面看,“年十八”、“年二十余”;从职位的变化层面看,“博士”、“太中大夫”、“公卿之位”、“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从生平经历看,因才而被文帝赏识,建言变法而被非议疏远,文帝爱才再任太傅。考生在考场的气氛中,具备基本的文言阅读能力,应该就可以读通文本。

删除两赋,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体现了考纲“浅易”的要求。原文约1600字,选文约600字。《吊屈原赋》、《■鸟赋》都被删除,赋体用典,语言华丽铺张,在考场的情境底下,不宜用做测试的材料,删除可谓恰到好处。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以形成整体气氛,聚焦人物形象的忠臣、能臣特征。

二、古代文化常识

廷尉,官職。前为“吴廷尉”,后为“征为廷尉”(授予廷尉的职位),称吴廷尉,不是人名,而是姓加上官职。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正朔,正即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综合起来即为一年的第一天。孔颖达疏:“改正朔者,言王者得政,示从我始,改故用新。”《史记·历书》:“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皇帝登基,改历法。

受釐,汉代祭天地时,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叫受釐。

命题者虽然在此没有把这些作为直接的设题点去考查,考生如果明白这些,答题就会更加顺畅。

三、设题点

1. 断句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C

解析:能力要求为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此处需要理解状语后置句式;“吴廷尉为河南守”,分析选文“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可以推定;“召置门下”是一个安排,“门下”不能做“甚幸爱”的主语。

断句,有基本的实词、虚词、句式断句方法,究其根本还是要理解文意,分析综合判断,用一法可能不容易解决问题。

2. 古代文化常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

解析:能力要求为B级理解。

这些都是常见的文化常识,面对点多、点细小的文化常识,考生唯有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去体会,文言文的阅读量大了,积累的文化常识就有厚实的基础。其中错误点“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另外,“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也错。

3.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案:C

解析:能力要求为C级分析综合。

A项,关键点“超迁”。

B项,关键点“悉更”“短”“疏”。

C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错,原文为“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也就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关键句“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这体现了重用。任命为梁怀王太傅与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的顺序需要调整,但这似乎不构成设题的一般逻辑。

D项,关键句“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淮南厉王子四人”,是四个儿子吗?如果是的话,可以直接这样讲“淮南厉王四子”,《史记》的语言极其精炼。可见,不是这样的。应该是王和子共四人。这需要文化常识的深厚积累,也需要阅读的字斟句酌。在考场情境下,不容易实现。此题难度,一下子升起来,估计是三道选择题中,正确率最低的一道题。

4. 翻译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答案: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解析:能力要求为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

重要的實词有“短”“擅权”“纷乱”,虚词有“乃”,句式有省略句“乃短贾生曰”,设题点符合常规。

其中“短”、省略句需要在语境中推定。不过,此题有一意外的收获,就是“初学”可能会从句意层面设点。原因是考生不整合文意,直接翻译为刚刚开始学习。此处一写,就会暴露考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意。且看原文摘录: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由此可知初学,不是刚刚学习,而是指为官时间不长,经验不足。

从试题的难度上看,此题较难,若严格抓点,考生的得分不一定理想。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能力要求为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

重要的实词有“数”“言”“或”“削”,重要的句式有省略句“非古之制”。考点设置常规合理。

此题,考生若依照字字落实的方法去翻译,估计得分较好。对于文意的准确把握,可回归语境,如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或连数郡”,指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占地多、势力大;非古之制,(这种情况)不符合古代的制度。

四、小结

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总的来讲,显得更加的亲近考生。从选文到题目设置,大部分考生的获得感、成就感可能会比较强。试题的题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浅易的文言,上手快。常规的题型,易得分。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有扎实的文言功底,积累一定量的文化常识,做到点滴功夫显本事。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文帝贾谊
贾谊究竟是否怀才不遇
贾生与文帝
隋朝短命,因文帝夫妻教子无方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品悟张释之为政之道
漫画
止谤妙招
贾谊为何英年早逝
怀才不遇的贾谊
“丑臣”才子魏元孚:九分清醒一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