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铸魂智能社会 创新引领人才培养

2019-09-18黄河燕

中国信息化周报 2019年29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计算机

黄河燕

软件是信息化的核心,智能是信息化的未来。在“软件定义世界、智能引领未来”的今天,软件已成为智能社会和数字经济的第一驱动力,几乎无处不在,并助力数字社会蓬勃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再次崛起。而软件产业的核心在于智力资源、在于人才储备,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和行业需要的拔尖创新型软件人才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环节。

智能时代 软件驱动

近年来,由于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的突破,人工智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安防、金融、医疗、流通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成功应用。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治国理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进入了智能时代,由此而引发的智能社会初见端倪。

智能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软件技术是智能变革的重要内在驱动,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关键支撑。软件技术的创新核心在于开放性,未来人类社会将演变为智能社会,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这一切都离不开软件。软件驱动下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多点突破逐步促使人类的生活、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和社会运行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因此,应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新时代“软件定义”的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融合发展新特征,做好新时代的软件发展,构建以软件为中心的社会,夯实产业基础,突破核心技术,促进智能社会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深刻认识与思考智能时代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深入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为国家和行业培养输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产教融合 学以致用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至今,不断证明产教融合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要求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够具备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具备更坚实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针对当前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合作沟通机制不畅通、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等问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行业前沿方向,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

一是“坚持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建立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厘清产教融合中的合作关系。高校是人才的招募方、输送方,行业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受益方,校企双方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以各自领域的资源为依托,积极开拓优质合作平台,共同探讨研究产业情况,创新技术产品研发。计算机学院在校企合作中,以“问题为驱动-项目为载体-创新为目标”,先后与IBM-浪潮建立BIT-IBM-IPS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支持专业开展教学与科创活动;与百度共建产业类与拓展类课程,培养综合能力与工程素养;与华为共建认证体系,进行华为AI职业认证;与东软共建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二是不断完善投入与利益调整机制。把握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平衡点,完善投入与利益调整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实现产教融合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校企之间人力资源、科研技术、实训基地等内涵对接。计算机学院与多家企业共同组建高标准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课程,借助行业产业合作,促进基地科研成果转化,联合企业进行产业突破性创新科研成果开发,校企双方共同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功能。三是建立校企双向教学管理机制。计算机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规划与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和共享资源库,组建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实现校企合作育人;计算机学院目前逐步构建了新兴产业需求导向的动态专业规划及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大数据研判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及社会、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联合企业精准研究及时调整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细分领域规划。四是坚持思想引领,注重文化建设。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特色文化和计算机学院特点,有机融合校园文化与IT相关企业文化,将学校专业特色、文化特色与企业的创新精神、质量意识、营销观念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产教融合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锐意改革 特色鲜明

北京理工大學计算机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体,牵引软件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协同建设,共同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坚持贯通培养,依托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前六学期学习成绩符合要求的本科生,均可在相关专业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直博研究生,完成本硕或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二是构建集成式的创新教育模式,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兴趣爱好,打造“四年不间断”的集成式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知名专家学者中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学生跟随校内导师进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践)或选择企业导师进入龙头企业(实习),深度参与科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源头创新能力,并协助企业进行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坚。三是建立复合专业型培养模式,顺应“新工科”建设的时代需要,采用“软件+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模式。培养以软件与智能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应用技术等领域为拓展的新型复合专业型人才。四是采用多元化培养方法,通过校内、校际、校企合作培养机制,采用“研究型、小班化、个性化、MDP”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丰富的实践创新机会和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五是建设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学院结合不同专业特色,从基础设施层、核心技术层、支撑技术层、系统平台层、应用层等5个层面组织成立专门的课程群(组)梳理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通专结合的知识结构,基于OBE保障本科生毕业要求全员达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打造软件铸魂智能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稳步发展 成果丰硕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始终以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工作目标,依托各类双创平台,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深入推动产教融合,将深度实践实训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培养软件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持续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 3年,学院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8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5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中获特等奖,在国际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全球第27名,在国际计算机博弈锦标赛中获金奖;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其中SCI收录27篇,EI收录76篇;本科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2项,获授权专利30项;年轻校友和在校生创办各类科技公司27家。

智能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的行业人才培养是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将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以动态发展的思维深入探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不断扎实推进软件产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计算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计算机操作系统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