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四动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9-09-17陈志国陶恒勇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陈志国 陶恒勇

【摘要】作为一所规模较小的乡镇小学,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因校制宜,采取“四动策略”,取得了较明显的实效:目标驱动,全盘规划发展思路;实践推动,全员锤炼专业技能;名师带动,全力拓宽专业发展渠道;考评促动,全面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目标驱动;实践推动;名师带动;考评促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是实现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该如何引领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呢?

我们头桥小学是广陵区最偏远的一所乡镇小学,近年来生源不断萎缩,全校仅540余人。教师老龄化明显,平均年龄43岁,全校49人中,50周岁以上达11人,35周岁以下7人,其中30周岁以下仅1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客观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我们懈怠的理由。我们分析我校师资的劣势与优势,劣势:年轻教师少,活力不够,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优势:师资较稳定,责任心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而且,我校有高级教师11人,区级名师15人,这是一笔宝贵的师资财富。同时,为期三年的课程文化建设活动,使一批年轻教师得到了锻炼,他们有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内在需求。

学校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将师资优势、成长潜力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实力。

一、目标驱动,全盘规划发展思路

目标催生动力,我校领导班子群策群力,锁定大目标,分解中目标,细化小目标,让教师专业发展更有方向性、计划性。

1.学校规划,整体设计,为专业发展指引方向

学校基于校情,制定了《头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明确2017~2019这三年分别为“活动推进年”“业务提升年”“成果展示年”,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适度区分、均衡发展”为原则,将“提高整体素质、增加名师数量,提升骨干层次”定为主要目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2.个人规划,全员参与,为增长找准最近区域

我们要求所有教师依据学校规划,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个人规划杜绝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要求教师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能力增长点,从课堂教学、论文发表、课题研究、专著阅读、师徒结对、名师称号等方面进行目标设定。

3. 适度区分,突出重点,为骨干成长立规领航

学校根据教师制定的目标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把握全校教师的整体发展方向,将骨干培养层次分为校级、区级、市级,在理论学习、业务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区市级骨干培养对象在外出培训方面需做到三点,一是回顾总结,反思提高:外出学习后撰写学习心得,每月不少于一篇;二是以点带面,辐射同伴:参加培训后需在教研组内分享学习体会,畅谈培训收获;三是情景再现,同课异构:外出听课后,回校需将所听的课进行情景再现,每学期不少于一次。

二、实践推动,全员锤炼专业技能

实践出真知,深入的研讨,使教师离真理更近,频繁的磨课让他们的技艺走向纯熟,紧张的比赛,成了他们绽放生命的舞台。在一次次实战操练中,教师们迅速成长。

1.校本教研,围绕主题彰显特色

“一人一课”是我校坚持多年的校本教研活动,即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教研组内上一节研究课。在此基础上,举行“校级优质课展示活动”,即每个教研组推荐一节优质课在全校进行展示交流。近几年,我们将“优质课展示活动”与“快乐阅读”课程文化建设相结合,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研讨,如“阅前导读”“读中指导”“读后交流”;还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如本学期举行的“现场拍摄式微课展示活动”。通过实例研讨、反思交流、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

2.业务比拼,实战磨砺修得内功

我们在区教育局统一部署下举行了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板书晒一晒”“美文秀一秀”“故事侃一侃”等活动激励青年教师立志提升专业素养,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校园氛围。每年一度的育花奖竞赛,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我校多位教师从这舞台上进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一师一优课”,我校参与面广,成绩喜人,有40多节课先后获部优、省优、市优、县优。在一次次实战磨砺中,他们获得了真知,修得了内功。

3.课题研究,聚焦一点寻求突破

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校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我们从网上购买了多本微课方面的专著供教师研读,以增厚理论基础。课题组围绕“录屏式”和“现场拍摄式”这两种微课类型,开展了多次校本培训,举行了“现场拍摄式微课”展示活动。一年中,课题组共制作了各学科微课近百节,三十多节微课获省市一二等奖,八篇微课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三、名师带动,全力拓宽专业发展渠道

高水平的名师、专家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盏明灯、一个航标,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 青蓝工程,师徒共享教学智慧

我校一直坚持实施“青蓝工程”,有效发掘和利用校本资源,唤醒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师徒们共读一本书、共磨一节课,教学相长,分享喜悦,共同的目标与追求让他们成为好姐妹、好兄弟、好朋友,多对组合被评为“优秀师徒”。除了校内联姻,我们还积极为教师牵线搭桥,结拜校外名师,让高水平的师傅带动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快速提升。如我校刘湘老师成为教研室董葆春老师的徒弟,同时,刘老师又是育才小学东区校吴梅老师的师傅。集师徒双重身份为一身的刘湘老师个人专业发展迅速。

2. 借力團队,名师成长加速提质

近几年,区市教育局成立了名师训练营、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工作站等学习共同体,为我们乡村教师接受新思想、收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推荐师德优、肯吃苦、业务精、有潜质的教师加入这些团队,如陈志国参加了市语文学科乡村教师工作站,刘湘参加了市名师训练营,赵露等多位教师参加了区名师工作室,朱冬梅等十多位老师参加区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的乡村教师工作站。学校对这些参加团队的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有目标、有行动、有成果。三有要求使外部压力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3.专家引领,点燃热情指点迷津

我校因地处偏远,加之场地受限,承办的大型活动不多,但我们十分珍惜每一次专家来校的机会,让教师与专家进行面对面接触、零距离交流,以专家的激情点燃教师的研究热情,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比如,在市特级教师、专家送教下乡活动中,多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家点评、讲座均给我校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区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也多次莅临我校指导教学工作,使我校教师受益匪浅。“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积极“走出去”,比如我校朱冬梅老师多次带课上门请市、区教研员及特级教师面授机宜、指点迷津。

四、考评促动,全面建立长效机制

我校的考评机制遵循“以评促进”的思想,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考评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规划达成,逐项考核

学校每年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考核,重点对45周岁以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论文发表、课题研究、专著阅读、师徒结对、名师称号等方面进行逐项考核。发现未达成项目较多的教师,要求书面说明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绩效管理,突出实绩

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最终需在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中得以体现。我校的绩效考核方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依据区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和指标,学年末,所有教师均在考核之列。

3.名师考评,规范有序

为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新导向,今年我区取消了原区级名师称号,同时转向升级,开展了“广陵名师”的评选,这给所有教师提供了加冕的機会。我校共有14名教师报名参加了竞选,通过限时述职、现场投票、公开计票的方式产生了四位“广陵名师”。每年一度的市级名师考核工作,我校一直按照有关细则,规范操作,严格要求,比如今年就有一位教师被评为“基本合格”,这对现有名师是一种鞭策,警醒他们不能“一劳永逸”。

4.评优晋升,激励先进

为弘扬先进,树立典型,我校制定了评优评先方案,遵循“公平公开、择优推荐”的原则,对在学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优先推荐参加上一级评选。近年,我校多位教师由于平时工作实、教学实绩优、群众基础好,在区感动广陵风采人物、教科研四项评比、青年希望之星等评选活动中屡获殊荣,他们中的部分杰出代表获得了市级、省级表彰。榜样的示范引领,感召了同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各级教学类竞赛中捷报频传:8人次获区市级一等奖,10人次获市二等奖;2人次获省二等奖;4人次获国家级二等奖。在市第八批名师评选中,我校教师收获颇丰,共有5人获得市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称号。名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层次的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新的一年,我们将围绕培养“四有教师”目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落实“五个一百工程”,提升学生素养,实现学校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