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师在提升学生阅读力教学时四个细节问题的思考

2019-09-17王行升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感悟阅读教学

王行升

【摘要】初中生阅读力的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如何构建学生阅读力的评价体系,如何测量学生阅读力的水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是否在阅读中有点有面,是否在阅读中有问有答,是否在阅读时动脑动笔,是否在阅读后有感有悟,这些细节都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成效,有效的掌控就会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阅读力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力;“点面”;问答;感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初中学生阅读力提升的评价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D/2018/02/185)研究成果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1]。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听话、说话和写作的能力;能够发展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阅读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被公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老师基于提升学生阅读力的一个基础抓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力,如何构建学生阅读力评价体系,测量学生阅读力的水准,这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但我们语文教师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力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一些阅读教学上的细节问题却被忽视了。有人说,一台机器的报废可能就来自一个小小螺丝钉的脱落,我想这在每天都要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不留心关注这一个个阅读教学上的小小“螺丝钉”的话,就会严重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就很难弥补,何况,也不能让学生成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品。笔者根据课题研究中的观察与实践,从课堂阅读教学的细节层面,提出我们语文老师常常会出现的细节问题。

一、阅读力提升评价之一:是否在阅读时有点有面

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是否愿意加入到阅读的情境中来。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智慧,运用教学策略,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是说要有点有面,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在阅读教学指导时,更是如此,不能因为赶课程的进度,或一味地让优质学生这个点在朗读中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而让阅读成了朗读能力较强学生的个人秀。要想提升整体学生的阅读力,就要力争做到全体学生这个面由“阅读”自觉升级为“悦读”。

我们要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力,让全员都乐意参与到朗读中来。虽说受到课堂时间、生数和课时目标、任务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人人得以展示,但我们可以采取灵活高效的方法方式,比如分成学习小组,让小组长安排组员进行组内评读、组内赛读、组内点读;可以采取全体齐读、默读、自由读的方式进行;可以设计阅读活动,让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等等。余映潮老师说得好,有的课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活动”出来的,“实践”出来的。正可谓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是任课老师必须在阅读开始的时候就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方式,引导全员参与阅读的意识。

能否让学生全员参与,尽量扩大阅读的面,达到整体提升学生的阅读力,教师必定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掌控不好,挫伤了学生阅读需求和阅读表现,就会无意中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笔者就经历过这样的事:一次,课堂上我请一位学生起来阅读课文,结果这位学生读得结结巴巴,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我就让学生坐下来,听别的同学接着读。当另一位学生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刚才这位学生却趴在座位上哭了。我一时感到很困惑,就问这位学生,老师并没有批评你,你为何哭了?这位学生说出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话,就是:“老师,你从未提我朗读过,这次你提我了,可是我读得却结结巴巴,令你失望了,我想以后您再也不会提我阅读了,我很恨自己……”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其实是老师犯了错,是老师对全员关注得不够。自那以后,在我的课堂上,我会尽量点面结合,即让大家都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我,都有机会让别人听到自己阅读的声音。

二、阅读力提升评价之二:是否在阅读中有问有答

我们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内容都是有目标性的,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它一方面教给学生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每一次安排的阅读,都要多设计几个为什么给学生。当然有提问就要有回答,提问就要围绕文本而问,回答就需要阅读后的理解而答,也就是说,每有阅读,都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不能随口一说“请同学们阅读某某内容”,然后就让学生去读指定内容了,读完后,就开始老师的讲解分析了事。

让我们先看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实例。洪老师在教学中共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通过这五道题引导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本,让学生既弄清了文章的时代背景,也了解了文章的表达思路,既感受了文章的逻辑力量,也体会到了文章的感情。其实这导读中的提问,也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提纲,当然也为教师编制了教学程序,这样师生就会在文本阅读后,在进行一问一答的讲解中走进了文本的深处,进行挖掘和延展。

在进行课内自读篇目的教学时,每篇自读课文内容的边上都有旁批。以刘湛秋《雨的四季》为例,在描写“春雨”之景时(课文中的第2自然节),在旁批中编者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很显然用意是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的同时,还要回答出这种写作的方法是什么。文中很显然是侧面描写。那么这个侧面写了万物被雨淋后,变得鲜亮、娇媚与畅快,这不正是春雨带给大地生机勃勃的特点吗?通过这些问题去牵引学生主动地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词语中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进而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学生的阅读力。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边读边问,有问有答。

三、阅读力提升评价之三:是否在阅读时动脑动笔

我想说“学而不思则罔”“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三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实到行动上,明显力度不够,因为做起来难,坚持更难。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一定要用好自己手中的笔,该画的画,该写的要写,需要抄的就要抄在书上,老师讲授的就要记下来,动脑的同时不能忘記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想通过两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谈谈。

其一,用笔做好课堂笔记。我发现,如果老师不去刻意地要求学生,很少有学生会把思考写下来。现在的老师都觉得如今的学生比较懒,课堂上都喜欢动口,如去读,去讨论,去发表个人见解,去提出质疑,但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动笔把自己的或别的同学的观点、理解记下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教学《观沧海》这首诗时,经过师生的共同学习,很多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在第二节上课时,我就专门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拿出单张纸,进行全员默写。结果我们班50名学生,默写全对的(包括标点符号)只有5位学生。多么可怕的结果,这个做法,我就是想告诉学生,读书甚至背诵,离开手中的笔能行吗?

其二,用笔把动脑思考分析的结果写出来。学习或读完一篇文章后,我想每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写出自己的理解,当然老师要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尤其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能够写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可以说,这篇文章的营养,只是吸收了一半。我呈现一下余映潮老师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实例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余映潮老师: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就是读一文写多文,读长文写短文,大家都来写。写作的角度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写,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两个要求:第一,请你根据课文自选内容,自由命题;第二,“献”出自己拟的小作文题目。

余映潮老师:我先示范一下,我的标题是“美丽的罗布泊”,那么我的角度就是写美丽的罗布泊,然后把关于美丽的罗布泊的文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感悟。

(学生各自思考)

学生甲:我想写的题目是“胡杨的呼唤”。运用象征手法,以胡杨的口吻讲述:以前我是多么的美丽,被人们称为生命的象征,后来遭到人类的破坏,我又变成了什么样;接着写我对人们的呼唤,以及我希望人类怎么保护我们等。

学生乙:我的作文题是“记忆的美丽”。罗布泊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的,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它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戈壁滩。我就是要以记忆中的美丽和罗布泊的一些现状来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出罗布泊的惊人变化,以唤醒人们保护罗布泊和环保的意识。

(同学踊跃发言)

余映潮老师:请看大屏幕——1.美丽的罗布泊;2.这里曾经有过……;3.“我”眼中的罗布泊;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5.话说胡杨;6 .一株胡杨的独白;7.说说塔里木河;8.课文中的“水”;9.课文中的数字;10.悲剧并没有止住;1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内容简介……同学们根据自己选定的文题进行写作,时间是10分钟。

(学生开始写作,老师巡回指导)

这样的教学,自然就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写得都很精彩,其实这就是阅读力的见证,这不光是学生基础好,这也是余老师长期阅读教学指导的结果。这个教学实例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要指导学生去读,也要让学生把动脑思考的结果再动笔写出来,读写结合,要读,要动脑思考,更要用笔写出来,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指导和点拨,这样学生不论是阅读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阅读力提升评价之四:是否在阅读后有感有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反思和批判”就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而后自己就会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个人的“感”,但这“感”是“悟”的结果,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埋藏在心底。谈自己的感想,得出自己独到的理解,才能够拓展个人的思维空间,才是真阅读,真内化。因此在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去解读,然后再去品味,去领悟。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读者和作者既然会面了,必然会倾诉,自己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日常的教学中,每读完一开篇文章,我都要请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想是什么,让学生怎么理解就怎么说。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明显增强,有时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理解。如我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简短,我采用三遍阅读谈感论悟的方法教学本文,感觉收益不小。

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通读这篇文章,然后把你读后的收获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开始第一遍阅读,边读边标出节次,画出生字词和优美的句子等)

学生甲: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家人一起去散步的故事,很简单的。

学生乙:文章中一家四口出去散步,是一家三代人,很和睦的。

……

老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文章,同学们边看课文,边认真听,看看你是否会有新的收获?

(老师范读,读的时候重读了“熬”“分歧”“整个世界”等词和第4节、第7节中写景的句子,读后提问学生)

学生甲:我听出了“我”对母亲的孝顺,还有儿子的活泼可爱,妻子的贤惠,母亲的慈爱。

学生乙:我听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学生丙:我听出了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发生矛盾,就看如何去化解。

学生丁:我听出了文章旨在弘扬咱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老师:刚才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现在让我们齐读一遍,读后大家分学习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把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出来。

(学生齐读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深入小组指导点评)

第一组:我们小组理解到,我们的父母亲很不容易,需要担当的太多太多了。

第二组:我们组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对我们写作方面的帮助很大。

第三组;我们组发现,这篇文章感觉作者实在谈生命,谈对生命的思考与责任担当。

第四组:我们小组发现,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

……

以上是我在指导学生谈感论悟后的教学片段。我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举一反三,也就是谈感论悟,让每一篇文章,通过学生的阅读后,都能让他们谈出自己的感悟来,由外化到内化,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学生的阅读力也就在有感有悟中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10).

[3]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感悟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