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2019-09-17郑景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有效培养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

郑景

【摘要】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成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文言文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其阅读教学对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把“文本细读”这一理论运用到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细究汉字结构、细品语言特色、细析文段结构、细读文本内容等角度,来谈谈如何在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中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养;文言文教学;文本细读

一、问题的提出

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理念的提出,对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

而流传至今的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都具有重大的文学意义、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甚至国学意义,对当代中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结构、审美评价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学习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所以,如何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当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依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存在高消耗、低收效的现象。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强调字词句等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等应试策略的传授,而忽视对文本内容、语言、文学甚至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品味。实施新课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它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改变文言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体会古文背后的精神内涵,进行精神陶冶,提升语文素养。

三、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就是仔细、认真地阅读文本。它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最早是由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的。这一理论随后被孙绍振、王先霈、王崧舟、陈思和等先生引用到我国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根据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将文本细读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文本细读理论范式。即在语文课堂教学语境中,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和充满个性化的情境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为教学实施服务。

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把“文本细读”这一理论运用在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实行文言细读,可以促进“文章”与“文学”在教学中的有效统一。

教材中的经典文言名篇,都是“文章”与“文学”的有效统一。“文章”是从功能角度而言,实质是言志、载道。“文学”是从表现形式而言,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提炼和章法的考究方面。对文言文进行细读,才能深刻体会作者如何借助精妙的布局谋篇进行言志载道,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避免出现重“文章”轻“文学”或者重“文学”轻“文章”的教学误区,实现“文章”与“文学”在教学中的有效统一。

其次,教师进行文言细读,可以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进行文本细读是为了更好的教,对文本的细读不仅能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素质和文本的解读能力,还能引导老师更好地立足文本,找准切入点,准确制定教学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课文,构建高效课堂。

再次,学生进行文言细读,有助于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正确的方法去细读文言文,可以深刻领悟“文章”与“文学”的知识,领会文言文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有效积累与提高文言文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古代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四、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

结合高中文言文细读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文字、语言、结构、内容等角度,探寻培养语文四大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细究汉字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語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这是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层面。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如果没有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文言语感,更谈不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对文言词义进行机械记忆,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其实,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究汉字结构,借助字形,依据字理来掌握古汉语的词义,以此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比如,周文福老师在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3]执教的《陈情表》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他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文本细读的能力。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抓住文中对文意理解有特殊意义的文言字词进行深入细读,来引领学生感受李密的忠孝。

在教学中,周老师从“臣”字入手,通过分析“臣”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结构,让学生在直观了解该字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到“臣”的俯首屈从之意,再延伸到文意,从而让学生对李密屈服感激之余又惶恐的心态了解得更深刻。此外,周老师对“除”“婴”等字的讲解,也是从造字法谈起,探究本义,阐述引申义,让学生感受到文言字词言简义丰之美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本文言忠孝的文意,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细究汉字结构,对文字内涵进行追本溯源的推敲,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深刻地积累起文言字词的丰富内涵,进而感受文言之美。

2.细品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4]。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琵琶行》第二段关于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通过比喻的运用,把抽象的音乐旋律幻化成可视可感的具象存在,以此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对于用比喻手法写声音的鉴赏,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此,总给人一种单调乏味之感。于是,在课堂上笔者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细读《琵琶行》中生动的音乐描写的基础上,与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和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进行比较鉴赏,探讨诗歌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拓展训练组织学生欣赏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要求学生用刚学到的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把自己的感受尽量生动的写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强化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又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可见,细品语言艺术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使得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考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细析文段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5]。文章的结构是作者行文逻辑思路的外在体现。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在内容上言简义丰,在结构上安排严密、条理清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细析文章结构,来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严谨的逻辑,从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史实传记类文章往往是以时间、人物、事件等为线索来展现历史的波澜和塑造传主的魅力人格的,抓住线索有利于对文章结构的细读,而细析结构,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严密性。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苏武传》一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细析文章结构,来学习以人物为线索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文中,苏武的高尚人格魅力是在“卫律胁降”和“李陵勸降”的人物性格对比中凸显出来的。卫律的为虎作伥、唯利是图反衬了苏武的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李陵的委曲求全、计较个人得失成就了苏武的公而忘私、大义凛然。通过对情节结构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论述辩说性文章一般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结构线索的,细析论述性文章的结构,可以培养学生论述思维的深刻严谨性。比如对荀子《劝学》一文的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细析文章结构特点,先找出中心论点,再联系课文分析作者的论证和论据,那么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深刻严谨的说理方式,等等。

而骈文辞赋类文章则大都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进行结构的布排,我们可以在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形式中鉴赏作者的行文技巧和情怀思想,以达到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目的。

4.细读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6]。高中文言文虽然选材时间跨度很大,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积淀和精神智慧。因此,在我们的文言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内容,挖掘出深藏在文本表层之下的情感和故事,把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处填补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比如细读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在课堂教学中,曾有学生对“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一句提出疑问:“绿云”指女子黑润而稠密的头发,可是头发怎么可能是绿色的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于是,笔者借势引导同学们课后去搜寻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并对文本进行深入细究。同学们甚至还发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还有“红男绿女”,以“绿窗”指代闺阁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彼此的思维碰撞、交流,同学们意识到:这其实涉及民族文化心理的问题。“绿”在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中排行第一,它象征着万物生长,绿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的,古人由此联想到青春韶光,也常用绿字来描写女子的年轻貌美。

知识在碰撞中明晰,文化在交流中传承,这种对文本内容的细读方法,就是从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角度去解析了文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将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五、结语

语言就是文化,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文本细读理论运用到我们的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既可以开拓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思路,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运用文本细读法来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易晖文.“文本细读”与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

[5]宋乐利.立足文本,深入细读——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J].课外语文,2013(1).

[6]杜长明.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7).

[7]刘勇.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微探——以《劝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2017(8).

[8]左延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

[9]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

[10]王崧舟.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有效培养文本细读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