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国画微课教学策略

2019-09-17陈磊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画自主学习微课

陈磊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美术课堂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微课以其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应用广的特点越来越受到美术教师们的关注。本质上,传统美术课堂中国画教学知识内化在课外,重视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美术微课知识内化在课堂,注重美术知识技能的应用与创造力,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中国画;策略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启智理念下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中国画兴趣的策略研究”的结题论文,课题编号:FJJKCG17—018。

传统小学中国画课堂感受观察、教师示范、欣赏名作,对学生的创作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的中国画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未得到本质的改变。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想让这门优秀的艺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就要让下一代孩子在感悟中国画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要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不但能解决笔法墨法等技法问题,还能在自主的微课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构建学生个性的学习经验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国画的自学能力和原创能力。

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微课优化中国画的教学,带来的是学生中国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上的学生在微课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带着疑惑“有备而来”,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就绝非基础性问题,而是教学的难点。课堂教学变得更集中、更深入、更有价值,更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美术素养。

不难看出,微课介入国画课堂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开展探究活动,从而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反映出微课介入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

以下我就谈谈微课给国画教学带来的四点新变化。

一、启发质疑,引导自学,确立主体地位

微课问题式、情境化为学生自学指明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便于学生根据微课提出的要求,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和资源。

1.情境化貼近学生心理

微课的学习有别于学生以往的课前预习。学生通过网络以动态的视频形式预习,其学习的生动性、直观性更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微课将教学的要点融合在情境化的视频中,从一定的情境视角切入对世界的感知。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水平出发,融情于境,从而形成有效的视觉刺激,发现事物的审美特征,进而促进学生审美判断的生成,获得审美愉悦,激发创作欲望。

2.问题式引发学生好奇心

传统国画教学未能发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教得辛苦,学得被动,更影响了创新与创造。疑问产生好奇心。通过微课的问题化,巧设要点问题,引导思考,向学生指明预习的方向。对表现对象审美特征的认识、对素材的收集和选择、对笔墨技法的掌控等方面,提出关键性问题,学生质疑后学会预习。如在《可爱的熊猫》一课中,通过浓墨块、淡墨勾出圆和椭圆,并让学生猜猜能变成什么,引发学生对熊猫特征的把握和对表现语言的探索。

二、技法预习,自主尝试,掌握笔墨语言

中国画教学的重点是笔墨技法,学生往往笔法墨法生涩,进行创作时,作业效果欠佳。学生通过微课基本笔墨技法的预习,对基本技法有所认知,再结合专项练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1.模块演示笔墨技巧

传统中国画课堂先感知赏析再表现,有限的课堂时间集中在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上,影响了对创作表现的探究。所以学生作业就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被动模仿,另一种是技法不熟。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的对策有:微课技法的模块化。即将最基本的笔墨技法分解成模块化的教学视频,给学生以直观的讲解指导。技法视频要进行归类,打包成学习模块,如调墨、用笔、控水、勾勒、点染、墨色相破等,以便学生自学时针对性地抽取难点进行反复研究。如指墨画,如何运用手指的不同部位画出不同的墨块、点和线条。

2.实践促进技能提高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技法教学模块,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练习中如遇到问题,可反复看视频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生实践,视频中的讲解要准确精练、着重提示要点,尤其要注意出示错例以供学生鉴别,避免练习成为“错误的复制”,从而达到实践练习的预期,为后续自由地组合表现打下基础。

3.交流、反馈、释疑、解惑,对接课内外

要重视课堂的反馈功能,通过课堂的反馈,教师可全面清晰地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生交流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出典型性问题并加以解答,可达到以点带面的解疑目的。技法问题需结合相应的现场示范,明示操作关键点,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提供帮助。如在《指墨画》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在家预习微课尝试运用手指画熊猫,课前教师收集好作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水分控制、五官、四肢、动态),课堂上引导各小组将遇到的问题汇报提出,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难点,教师做示范并归纳总结。

三、比较感知,深化探究,提升原创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表现对象进行深入的感知,也就是找自我感觉。有了自信,再从大师的作品中找共鸣,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

1.探究对象,尝试表现

在微课的预习基础上,学生对笔墨技巧有了初步的掌握。吴冠中先生说:“我们教学中应该重于培养慧眼,轻于技法训练,尤其反对灌输知识,技为下,艺术为上,眼睛是手的老师。”通过适宜有效的体验方法、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表现对象的造型特点,小组运用已掌握的笔墨语言探究如何更好地表现对象的特征。教师肯定学生独特感受。因为表现的多样化是以对表现对象观察为依据的,所以反映着学生不同的感受。如在《指墨画》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用手指画熊猫,通过选择图中动物的局部,小组探究怎样用手的不同部位来画,以此来发现指墨画的用笔特点和造型语言。由于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所以表现的效果各有特色,十分生动。

2.赏析提升,肯定自我

學生尝试表现的生动性能否在作业中体现,并能富有中国画的特点,那就需要名家名作的引领和提升了。教师精选出可借鉴的名家作品,引导学生探究画家的表现方法和画面构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比较名作的差异,让学生感悟到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和表现力。 如《水墨画鱼》一课,先让学生运用中、侧锋结合尝试画一条自己喜欢的鱼,再小组讨论归纳鱼的各部分的用笔特点。有了自我的体悟后再赏析朱耷、齐白石作品,通过跟名家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名家画鱼的表现方法和构图的差异:不同的鱼适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的鱼也可以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但都要抓住鱼的特点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点拨演示,寻求变式

陶行知先生说:“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启发能力。”有了基本笔法的实践和名家作品的启迪,教师要对中国画作画的步骤和立意构图加以演示说明。演示不求全,而要讲画理,让学生了解造型的规律,懂得变化的方法,了解作画的意图,采取合适的构图。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中国画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指印画的教学中,为了启发低幼儿童想象创作出更多动物形象,教师示范用手掌的掌侧和小指共同压印出动物的身体,并通过改变手指的角度添画成不同的动物,让学生从教师的演示中获得创作的启示,这就是演示的价值。

四、评价总结,引导预习,强化学习联系

中国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中国画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学习中国式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方式,借以提升自我的品格和眼界。作业的评价环节,要抓住富有启示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参与评价,提高眼观,获得借鉴。中国画教学要相对连贯,可组成单元化模块,便于学生在相对系统的学习单元中巩固提高。学生可在网络平台上对自己的预习和课堂作业做出自我评价,也可以在QQ群或论坛对学习的感想进行交流分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不只是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它带来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它不但改变了课堂的结构、教师的角色、学习的时空,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微课优化国画课堂,可以让中国画更受学生喜爱,让传统的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万辉. 微课教学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 徐学福,房慧. 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名师工程系列丛书)[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国画自主学习微课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