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与主题设计的“万有引力”

2019-09-17谭淑平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万有引力开发兴趣

谭淑平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兴趣,才能保证学生自始至终能够全程参与。活动的设计者要把握课程的规划与主题设计的要素,保证课程中主题活动设计的质量,不断调动学生的需求,使得活动课程的“万有引力”始终存在。

【关键词】课程;主题设计;兴趣;开发;营养

学生对课程是否有兴趣,决定了课程教育的效果。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这个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均成正比,与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的东西全部抓牢。如果把学生比作月球的话,学校就是学生的地球,而学校教育的质量,就是产生引力的根本。随着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深入实施,要求在一至十二年级共152个供参考主题中,进行必要性的拓展,力求发展学生素养,形成独特的综合实践的课程“万有引力”。课程引力源于课程的质量,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厚课程质量,个人就实践层面谈些想法。

一、规划和设计是学生未来人生的一份预期合约

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国家必修课程后,要求各学校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师生发展的、契合区域现状的校本课程规划。大多学校师生认为,课程规划是“顶层设计”。既然是顶层设计,一定要做得“高、大、上”。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规划就必须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是全面规划。这样的考虑当然不会错,但却因为想做得太全面,而造成了太片面。

课程规划是在描摹学生的未来,是对眼前所教学生未来的人生质量的一种期待,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的教学是对课程规划动态执行的实施过程。有了科学的规划,才有合理的设计。教学设计是学生迈过人生“旅行计划”中所应经历的每一段路途。课程规划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实践约定。教学设计是每一次约定的过程,或是约定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教育约定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譬如教育意志、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受教育者的喜好与接受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资源有很多,可按区域划分,可按人群划分等。相同主题的教学设计允许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不同年级也有不同的期望目标值。但不管目标值如何,肯定是围绕本主题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世界、培养兴趣,探究方法,锻炼能力,养成态度,提升素养,为学生一生发展积累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教育理想源于教育现实。现实是,我们可利用哪些教育资源,来构建活动主题?主题万千纷呈,琳琅于眼时该如何进行取舍?我们的智慧,其实就是是否将受教育对象放在第一位的认知。

因而,课程规划、教学设计,就是为万千师生谋一份“预期合约”。学校在谋划时,必须考虑的是“是否具有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教育认知”,长此以往延续的教育思考习惯,将成为我们的教育良知。

二、今天教育中习得的是明天人生获得的基础

无论是课程整体规划,还是主題设计,都应细致地思考:我们围绕主题开展每一项目、每一环节的活动,有没有给到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另类的生活感受,增强学生哪一方面的经验认知。我们无法预知学生未来会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遇到怎样的问题,但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参与主题设计活动中,由于具备了关于解决本主题问题类似的经验,在面临类似生活情境的时候,就具备了处理问题的素养。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经验,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执行,对经验的创新实践。所以,我们的主题设计,要考虑到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对于主题的实践探究过程,要考虑到是否能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习得。

因而,在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下的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做主题设计时,让自问成为一种习惯: 我们想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习得什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万玮教授在《教师的五重境界》中就提出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五个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学校常态的传统技能课会认为应习得一项技能,文化学科会认为习得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或知识,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要让学生习得一种生活方式或是生活态度。故,很多国外的综合实践课程将生存技能、社会交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主题。

学校课程规划是不断反复提高的过程。在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反思应该贯穿全过程。每一个节点下,教者都要思考一下活动设计的得与失:学生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在设计中是否考虑到这些因素,有无更好的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双边实践的方式是否丰富,全体学生有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教师如果意识到,今天学生在教育中的习得,将是未来人生发展的基础,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实践就不会脱离他们的生活,不会与人生发展失去关联。

三、课程规划与设计是取舍的艺术

在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纲要》(简称《新纲要》)中,规定了四个板块的主题: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些主题与旧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是融通的。我认为既然课程规划是学校层面的“人生合约规划”,就要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对“合约中的条款”进行取舍。因为人这一生每时每刻,从大事到小事无不在进行取舍。在课程规划时,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取学生有所求的部分,舍学生无所求的部分,取舍为“得”,习得也好,获得也罢,受益的首先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和学校。如何合理地“取”“舍”而后“得”,个人将实践体会交流如下。

1.课程规划取在学生的“有欲和有求”

(1)是营养丰富重要,还是营养恰当重要?

学生的兴趣是学校课程规划和课程开发的前提。我们在进行关于教育话题的交流时,经常将尊重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挂在嘴边,但真正在课程规划时,却不曾去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只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现在的课程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必修课程包装合并,在我们的课程规划中,必须学习的课程,称为必修课程,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或就业需要而选修的课程,叫选修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还有活动课程和一些与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当三大课程都有了,都全了,我们是不是就觉得踏实放心了,我们规划的课程涵盖了学生所需要的成长营养的方方面面,这应该就是“全息课程”了吗?当然不是,看得见的课程是显性课程,还有看不见的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而且,课程的完整规划,我们要从源远流长的学校历史文化开始统筹考虑,再结合到现在的三年发展规划,结合各个主管部门对于儿童发展的一些纲领性文化只有能和盘托出的课程规划成果,才能保证既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深化学校办学内涵,又能服务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是强制要求重要,还是自主选择重要?

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时以“公鸡吃米”为例说明:“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会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学生有欲望,有需求的东西,才是我们拿出来的。课程规划不是“洒了一桌子的米,按住学生的头强迫他们去吃我们觉得对他们有益的东西”。如果真是这样,那课程规划就是“为学校在做嫁衣”,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教师的成长在做,在学校教育的眼底,不曾看到学生期待的眼神,因为在做课程规划时,我们没问过学生。

2.课程规划舍在学生的“无欲而无求”

(1)个性化量身订制带来的“合体”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让在学校代伙的师生吃得满意和放心,经常公示一周的菜谱,讲究荤素搭配,尽量体现营养摄入的“私人定制”。在课程规划时,也可采用“私人订制”的方式,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有规定课程之外的个性化课程。在发放课程开设内容的征求意见表上,在随机访谈时,如果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如果能让家长谈谈对孩子的成长期望,再结合学生在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应该不难为学生进行“量身订制”。我们有时在商场看到妈妈为孩子买衣服,妈妈认为好的,孩子却不喜欢,看到孩子极不情愿地被动套上新衣服,脸上却看不到一丝笑容。有时候,我们带孩子到某一个景区游玩时,孩子自己花上几块钱,买上一两个小玩意,佩戴在身上,那时候的情景,真的可以描述为“开心得比孩子还要孩子”。在六一艺术节的表演上,有的孩子穿着用皱纹纸和闪光纸做出来的衣服,走在舞台上,他们此刻的感觉比国际名模还要“冷酷”。

(2)设计中的“冷门”可能会成为学生眼里的“热门”

在课程规划开始之际,了解儿童的活动需求,可以进行调查问卷。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的万伟博士在《课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建设初期,通过问卷了解学生需求进行评估,发现学生最需要学校帮助提供的项目按比例高低分别为:创新能力63.1%,特长和爱好59.5%,学会交往59%,与人交往与相处的能力56.3%,生活技能57.3%,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44.2%,学习方法42.1%,从事专门职业所需知识40.1%,关于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30.15%……学科竞赛9.5%,地方文化8.5%,认识学校5.3%。既然学生在有的项目上无欲无求,我们何必拉着他硬要做下去,还不如一开始就进行舍弃。通过取舍之后,孩子们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主题,才有更多的时间在从事主题中独立思考,当孩子们能够“不赶时间,静心思考”时,孩子们才可以最先听到“学校课程规划花开的声音”。

就个人见到的周边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发现:不善于交往的孩子,从毫无心理压力的 “社交拉拉圈”走向“勇敢者训练营”;活泼好动的孩子从“体艺大冲浪”走向“艺术欣赏室”,能够“静心而思”。在取舍之间,很多有层次,有挑战,有鼓励,有赏识的主题课程在校园里绽放,何愁学生在自选后不能做到乐此不疲。

所以说,在进行课程規划、主题设计时,我们所设计的意向中的“热门”,很有可能成为学生选择中的“冷门”,相反,我们未曾考虑到的,或是准备搁置一边的“冷门”,不经意间会成为学生眼里的“热门”。俯身仰视,当我们具备儿童的视角,站在和儿童的同一高度,我们规划的课程,我们设计的主题,当大多数出自征求儿童意见的内容时,它的“热衷度”自然就蒸蒸日上。

(3)舍在“食之无味的美味佳肴”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合理的膳食,对人体成长的重要。我们在教育层面,制订课程规划时,也往往会为儿童提供“相对合理的营养套餐”。成长套餐受益的人群是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如何做到“既有营养又美味”,这是值得推敲的。我们对某一食物的喜好,往往来自对食品的感觉,源于第一次吃时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如朱元璋在极度饥饿时吃的“菠菜豆腐”,被传说为“珍珠翡翠白玉汤”。同样的一门课程,呈现方式不同,会影响孩子对该课程的“食欲”。有孩子跟我说,他最爱吃的是牛排,特别享受牛排在铁板上冒着热气的感觉,然后用刀挑起其中的一小块呡在嘴里,真是天下少有的美味。当听到孩子的描述时,我体会到了,孩子喜爱的不是牛排本身的营养,他喜欢的是吃牛排过程带来心中的感觉。孩子吃牛排,给我们课程规划带来的启示是,口感真的很重要,我们绘制的每一门课程,设计的“每一道主题”要有“风味”。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不同风格的营养套餐。文化类必修课程有可能就是“米饭”类的主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站在“深受学生欢迎、利于学生消化”的角度,可能会是套餐中不同菜系,或汤或煲,不能一味地强调营养第一,还要能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实践与学习的兴趣。

(4)舍在“本年龄吸收不了的营养”

课程要有营养,但不能营养过剩,就如同人参虽好,但不是所有年龄的人都能吃一样。有很多中国的父母,在了解了一些国外的教育后,感慨中国的学生与国外很多孩子相比,是“学得早,学得多,学得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必修课程之外的营养,但还须做到营养给得恰到好处,千万不能营养给得过于容易而造成营养过剩。我们父母给孩子准备饭菜时,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推荐,“吃这个,吃下去都是营养”。我们推荐得义正词严,没去理解孩子是从内心里不需要,甚至感觉恶心。一个天天令孩子感到恶心,不想吸收的东西,再好的营养,也是浪费。

四、规划和主题设计贵在不断地升级换代

学生从事了某一主题的设计之后,根据研究进程的结果,有的可以终结,有的需要进行拓展延续。在能够拓展延续的主题中,如果想要进一步研习,并习有所得,需要对现有的活动主题,升级换代。

主题设计的升级换代,首先要问问学生:这个活动我们是怎样做完的?还可以做什么?哪些做得特别有意思?还有哪些不能再做了?让学生自己去权衡,到底什么做得值,什么做得不值?从课程设计,到主题设计,都源于学生的认同,一次活动主题的暂告一段落,是一段兴趣的结束,也有可能是一项兴趣的开始。活动的深入开展,在甄别时可以用哲学的思维来深思:“充分必要、必要不充分、不充分不必要”。如果理由充分了,活动就可从当前的“1.0版本升级为1.1或是2.0”。当一个主题经过了二轮以上的升级后,就可以将这一门课程视为相对成熟的“校本课程”。

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设计了,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实施了,就会有千百种收获。厨房的门口经常会贴一副对联“一人巧做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强调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口味,还要在满足大众口味的基础上创造“小资风味”,这里的小资可能是教师的“别出心裁”,也有可能是学生的“无心插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源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进行课程规划和设计时,要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兴趣,补充学生生长营养,描摹学生瑰丽人生,才能保证教育服务产品的内容丰富,让学生产生“莫名而来的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越丰富,学校教育的质量就越厚重,教育质量与教育引力就越趋于“正比”,教育的万有引力就永远存在。

猜你喜欢

万有引力开发兴趣
浅谈引力波在高中物理中的实验演示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