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语文核心素养,探究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2019-09-17殷春兰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殷春兰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综述论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产生背景,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通过案例分析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1.读诵吟咏,夯实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2.精心设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3.含英咀华,启发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4.揣摩文旨,致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产生背景;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教育部门对中学生核心素养做了界定。语文核心素养的制定毫无疑问对语文课程改革做了新的指导和要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良机。中学课本选取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能夯实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选择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立足点,探究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下称《意见》)中,首度出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核心素养”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意见》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1]。

那何谓“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即语言构建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个模块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多重交叉关系。其中语言构建与应用应该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和中心,思维的发展要通过语言的构建来实现, 审美的提升要通过语文构建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也要通过语言来实现。

着眼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指的是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为目标,即以“语言构建与运甩”“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提升为目标而实施的恰当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着眼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文言文的四种有效教学策略

笔者立足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教学实践,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探寻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四种策略。

1.读诵吟咏,夯实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讲究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简洁、严密、精练的语言, 有助于学生语言的构建和言语经验的形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就是阐述了诵读对语言建构的作用。诵读,要求心、眼、口并用; 讲究字音、停连、情感的处理;在反复朗读中培养语感,进而内化形成语言构建。如今文言文丧失了语言运用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诵读训练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吟咏,学生才能在诵读吟咏中不断夯实语言根基。

在具体诵读环节的设计上,必须立足文本,根据文章的特点,读、诵、吟、咏,寻找到最适合文本的朗读方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朗读、默读、略读、诵读等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一种朗读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比如《出师表》一文,诸葛亮追忆先帝对其知遇之恩,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奖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文章真情流露,委婉畅达。通过多次有感情地诵读,学生自然通过情真意切的文字贴近诸葛亮内心,体会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在诵读的基础上,尝试脱离文本的演读,通过学生创作性的表演诵读,既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更能完成熟读成诵的教学要求,完成语言的内化与构建。

另外,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学情,对一些节奏明显、韵律工整的文章,在恰当的引导示范下,依格律吟诵、吟咏。通过吟诵,学生不但能深刻地体会到汉语之音律美,更能形成深刻的语言体验。

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经典的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完成语言构建,并将文本语言与生活语言相联系,主动运用于生活实践,实现语言运用。

2.精心设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言文追求“微言大义”,简洁的文字背后常常蕴藏着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因此阅读文言文能在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了人处困境方能激起斗志,成就功业,而国若无忧患则易遭灭亡的道理。 文章最显著的特点是严密的论述和思辨。学习本文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既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更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教学”就是一个例子。教师精心设问,切中要害,启发学生贴近文本,打开思路。精彩的课堂问答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更加深了思维体验。

例如,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我从什么地方,读出了莲的君子品格?”让学生想象莲花优美的形象,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精巧的结构,感悟“君子”的内涵和莲花的高贵品质。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为何‘陋室不‘陋?”在此基础上请学生结合实际进一步对“陋”“雅”的内涵进行思考。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 精设问题,展开课堂对话,是语文老师发挥主导作用,调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素。

3.含英咀华,启发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2]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形式美、内容美,还是情感美、思想美,都蕴含着极高的审美价值。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读书贵在:“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就是指仔细品读,用心体味,感受文章的精华。 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从寻找文言文内容、形式的美点妙处入手,通过文本细读,体会文字的“言有尽意无穷”,揣摩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情趣,培养自觉审美意识和能力。在语言文字中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实现审美创造。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通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营造出一个幽静迷人的夜景。在欣赏本文时,我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感受月光的澄碧、竹影的斑驳,并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抓住“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欣赏《湖心亭看雪》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体会 “留白”艺术在生活中的魅力。显然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既扩充了他对作者张岱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欣赏美的语言是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引导学生审美创造的有效途径,受到文言文中真、善、美的熏陶,对于审美观正逐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无疑对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巨大意义。

4.揣摩文旨,致力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岳阳楼记》展现了唐代文人范仲淹的远大抱负,感受了古人的高尚情操;《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展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来源,而文言文就是古代文化与智慧的载体。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篇目包含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化精华,“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3]。语文课堂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

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最核心的部分,感受古代经典所传递的人生真谛、折射的灿烂文化,对学生传承与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当然,对于古代文化,必须确立取精华,去糟粕的辩证主义继承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通过了解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戕害。在认識古代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探求。

语文教学改革实施至今,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对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巨大的推动。新的理论与改革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对前期工作的否定。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立足于文言文教学改革成果之上的新起点。相信在语文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下,会迎来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5.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余映潮. 阅读教学艺术[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孙明霞.课堂与核心素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黄良.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