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育人,在语文中滋养德性

2019-09-17肖丽

教育界·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语文教学德育

肖丽

【摘要】 德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要求,它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各个学科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是搞好德育的有效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学科的教学看作是德育工作的特殊阵地,在教好书时,更要育好人。

【关键词】学科育人;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素质要求,它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 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在各个学科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是搞好德育的有效方法。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更是一片有利于渗透德育教育的沃土。那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呢?虽然这个话题有点老生常谈,却意义非凡。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挖掘课程本身的育人性,奠定学科育人的基础

1.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和智育在语文教学中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这就是语文中经常被提及的“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特点。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蕴含着丰富德育因素的好文章,它们或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或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或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师应竭尽所能把这些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德育挖掘出来,化作绵绵春雨,润进学生的心田,做到增长知识和陶冶心灵两不误。如教学《花瓣飘香》一课,文中虽无“孝心”二字出现,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孝心”。 在学习课文即将结束时,我提出一个问题: “现在谈谈你们对课文《花瓣飘香》的理解,好吗?”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理解由花香到人香,再到小姑娘的孝心、文中“我”的孝心,不断深入,课文的思想内涵一览无余。我又问道:“你曾为你的父母做过哪些有孝心的事?你以后准备为父母做些什么呢?”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德育亦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再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文中母爱子、子敬母的画面是德育渗透的契机。教学中,我适时提出问题: “文中的‘我为什么难过愧疚?儿子第一次抱妈妈,妈妈为什么流下了眼泪?”学生在对文字的品悟中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感恩的必要。又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我抓住那个外国学生前后的语言进行感悟,提出问题:“外国学生刚开始为什么这样说? 后来为什么态度又发生了转变?”学生在此基础上品味课文,感受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高大形象。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想感情也自然得到了升华。

2.结合练笔训练,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渗透德育的最高水平,该是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心灵,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小练笔就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智育相融合的形式。只要题目设计巧妙,学生就会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教育。如学习了《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面对如此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的刘翔哥哥,你敬佩他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请拿起手中的笔给刘翔哥哥写一封信吧!”学生通过写作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刘翔不畏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进取精神。再如,春天来了,我把学生带进了田野中,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野花边徘徊,切身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面对自然,学生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写出了眼中、心中的春天。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结合学生自身需求,构建学科育人机制

1. 从学生自身出发,抓住学科育人的契机

德育的渗透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实际表现等。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德育渗透,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闪光的金子”》一课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多半是独生子女,过惯了只向别人索取,不知奉献的日子,心里只有自己,从不关心别人,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只要你善于抓住机会点拨,就会在他们心灵的白纸上留下美德的印痕。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因势利导:“你喜欢文中的徐虎吗?喜欢他什么?你愿意和他比一比吗?”从而使学生从实际比较中懂得关爱别人、给予别人,自己的收获会更多的道理。再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理解“身先士卒”这个词,提出问题:“身先士卒是什么意思?叶欣是如何身先士卒的?在生活中你见到过谁做什么事身先士卒?”结合学生说的进行德育渗透,感悟叶欣舍己为人、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学生在感动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2.开展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

社会是一本“活”的教学法宝,它给孩子们提供了比教科书更生动、更感性、更富人情味的学习环境。 学语文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中,走出去到社会中学习更有必要。因此,开展语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增强学生语文素质的另一途径。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这样做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的熏陶,认识美与丑,分辨真与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采访活动、助老活动,在帮助老人的行动中,感受孤寡老人的生活不易,通过与老人的交流沟通,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意义。再如,我带领学生参观了蔬菜大棚基地、农业示范园、张集工业园区,宽阔整洁的街道,科学化的农田管理,鳞次栉比的楼房,让学生们感叹不已:我们的家乡可真美啊!没有丝毫的说教,德育教育自然渗透。

三、教师推动引领,深化學科育人的开展

一个不会阅读的教师,不是好老师。在引领学生的阅读工作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苏霍姆林斯基曾谈道:“必须教给学生读书,让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让他在书籍中受到教育。”读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个性对世界、对身边事物、对自己的深思。课本中精选的文章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读书的需求,课外阅读已成了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外读物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具有塑造一个人品格的伟大力量,它能带给学生道德的动力,起到无痕教育的作用。当然,书有好坏之分,不能让学生漫无目标去读,教师应定期向学生推荐有关优秀读本,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收到实效。在学生低年级阶段,主要让学生看童话故事以及寓言故事; 在中年级,让学生读一些有点深度的书,这些书能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如《夏洛的网》《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等, 到了高年级,推荐学生看一些名篇名著。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能帮助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而这种感情的升华也会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真正实现语文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共同提高。

四、广泛开展活动,巩固学科育人成果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这也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教育作用。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特长,都有可能在语文活动的广阔天地中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些集体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增强了集体观念,会更深刻地领略到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为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多种语文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如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开展了“小小书法家”“我是小王勃”等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我开展了小组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开展了“我的新型贺卡”“续编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意识,我开展了“新闻发布会”“重要新闻摘录”等活动;另外结合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胆子小,不善发言的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每节语文课前1分钟“我要发言”栏目,让全班每一個同学轮流上台发言,学生可以将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将一句名言或自己设计的标语,在1分钟内讲清词、句的含义,并教会大家读。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一部分不善发言的同学也逐渐勇敢地举起了手。语文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也在活动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品格。

在教育第一线有一句很平凡,但也令人感动的话:学校无小事,事事可育人;学校无闲时,事事要留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把语文学科的教学看作是德育工作的特殊阵地,在教好书时,更要育好人!这也是我们永远要追求和努力的!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