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公德与私德的矛盾冲突与并进建设

2019-09-17王越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6期
关键词:私德公德矛盾

【摘 要】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培育一直是社会不断探讨的问题,行为合乎道德与否,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公德与私德的关系。但是,当代我国私德与公德的矛盾可谓是暴露无疑,一方面,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私利,不择手段,私德败坏,侵蚀公共道德与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倡导高层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侵害个体权益与私德。因此,协调发展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德;私德;矛盾;和谐并进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89-01

生活中道德公私不分的例子似乎随处可见,以随地吐痰为例,干净整洁的街道,不消片刻,地上大多污迹层层,但倘若是自己的私属空间,则是另一番对待。风靡孩童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即使灰太狼诸多不适,想要随地吐痰的念头却最好即刻打消,否则红太狼的平底锅可不是摆设,一阵噼里啪啦,鸡飞蛋打。吐痰于公共场合有辱公德,而三尺狼窝的私德却是舍不得让其蒙蔽一分,常有人悲怆地发声,国人有私德而无公德。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如何,以及人们该如何取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公德是指在日常公共生活中形成的人们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私德是指每一個社会成员在私人生活里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品质的总和。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论公德》一文中指出“道德之本体一而己,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①梁先生将道德划分为私德与公德两个领域,公德指的是那些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私德是指有助于个人道德完善的那些道德价值观。

一、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在规范意义上,公德指那些调整公共交往关系,使人们在公共交往中有尊严地相互对待的规则。私德则指那些调整私人交往关系,维护人们在私人交往中有尊严地相互对待的规则。对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作一清晰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依据其特点把握好二者的边界,提高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公德与私德的区别。

(1)二者体现的关系不同。

公德体现的是个体与团体的伦理关系,个体被视为是团体的一部分,团体的利益因为个体遵守规约而得到维护,同样个体作为一份子,团体也能保障个体利益的实现;私德关系到个体安身立命、终极追求,它体现的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私德所涉及的相关者相熟程度往往高于公德所涉及的相关者。

(2)二者得以存在的基础不同。

公德把公众利益作为维系个体与团体关系的纽带,因为公众利益也就是个体的基本利益,包括工作、接受教育、参政议政、保护本民族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等。私德注重的是人的情感,具体体现就是家庭以内讲亲情,家庭以外讲友情、讲人情。

2.公德与私德的联系。

公德与私德都是规范个人行为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公德与私德在道德实践中,往往表现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方面,私德推之于外即为公德,如梁启超所言:“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社会中的人若能将自己的私德推向他人,遵守社会规约与秩序的人逐渐变多,则必然推进公德的建设;另一方面,公德内敛于己则为私德,社会成员对公德有极高的要求,会自觉的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那么私德的水平也将提高。

二、当代公德与私德的矛盾冲突

1.以高层次、高要求的国家道德代替公德,侵蚀私德。

国家道德包括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国家道德视为社会公德的全部,宣传倡导“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这些对社会积极分子提出的道德要求,成为全民道德追求的目标,国家道德还侵入私人领域,作为私人道德领域里的准则和规范。与之相对的社会公德,是在人们的长期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公民的要求则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纪守法。

2.私德泛滥,侵蚀公德。

私德的发达使得我们常常以私德代替公德来解决公共生活中的问题,侵害公德,导致公德水平下降。在陌生人的社会里,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对他人的困苦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在社会生活中,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公职人员,对一般他人的态度就是所谓的“公事公办”,即使是合理合法的事情也难免障碍重重。

三、当代私德与公德并进建设的措施

1.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中,对于正确的义利观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中,对于正确的义利观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公德的定位要广泛,让每一个公民都拥有主人翁意识;其次,公德所约束的对象要远离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公德的标准要不以其他任何标准为转移,塑造公德意识中的平等意识。

2.规范私德是净化社会风气和推进公民道德大步向前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德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私德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发展较为缓慢的状态。因为不当的私德行为的存在,也阻碍了公德的正常发展,比如官德如果被私德行为所凌驾,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腐败滋生、结党营私、为官不为等乱象。对私德膨胀现象的处理方法也应循中国传统道德的脉络对症下药,不是一味地消除私德,而是规范私德,给私德“瘦身”。

3.推动公德与私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当公德的成长与私德的规范相互作用时,一种平衡的可能性就会产生,在公德领域的主人翁精神和平等精神与私德领域内的感情相结合时,两者结合所产生的进步性势必要大于任何一方单独的进步性。同时推动公德与私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所得出的公共生活准则才是当前最为完善的道德理想道路。用公德中道德信仰的形成方式来引领私德中由血缘、情感作为依托的动因,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走向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才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想范式。

注: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公德.[M].北京:中华书局,1936.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吴潜涛.论公共伦理与公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34-135.

[4]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越(1995.07.29-),女,内蒙古包头市人,所在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形成的规律与教育。

猜你喜欢

私德公德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