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耕文化传承

2019-09-17沈阳兰文玲

农民科技培训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耕传统农村

沈阳 兰文玲

专家简介:

沈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2005年9月—2008年7月,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比较》(2014年)、《中国社会建设与治理》(2018年)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5项;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专著《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曾获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著作奖。

党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实现,有利于生态宜居,有利于乡风文明,有利于治理有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承农耕文化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要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农民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特别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软实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农耕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农耕文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守正创新,不断发展。

一、新时代农耕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指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其中心是为农业服务和为农民自身娱乐。农耕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农耕物质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物质内容,是可以触摸的显性农耕文化形态,包括农业工具发明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农村居民的房屋建设、饮食服饰、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制度文化是指农耕社会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礼俗、风俗、民俗和习惯。在农耕社会里,人们以村落为单位形成了生产和生活共同体,熟人社会注重“礼尚往来”,看重人情。道德是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礼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于是农耕社会中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遵守公德、吃苦耐劳、安土重迁的行为规范,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制度文化;农耕精神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它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群居,以此形成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包含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从对家族的认同到对村庄集体的认同,从对民族的认同到对国家的认同,最后形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农耕文化更加强调农耕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和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耕文化有深刻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农事节气、生态伦理、宅院村落、农业景观、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祖传家训、乡风民俗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农村”。除此之外,他还强调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也要焕发文明新气象。”可见新时代的农耕文化结合了新时代的时代特征,更加注重保留乡村风貌,更加强调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传承农耕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农耕文化的进一步传承有利于乡村振兴向前迈进,有利于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形成文明乡风,增强农民凝聚力;有利于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化解农村矛盾,走乡村善治之路。

(一)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实现农村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期的发展使我国的耕地开发利用过大,一些地方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地力透支等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工矿业和城市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导致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的不当处置等导致乡村环境的“脏乱差”,不仅不能满足人们对良好环境的向往,也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朴素的生态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包含的精耕细作、作物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技术等,都是顺应自然规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生态宜居、资源循环的理念,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实现农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的社会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影响下“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农村地区道德退化、不良风气蔓延,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违法犯罪活动,老人遭到子女的遗弃、邻里之间因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赌博盛行、黑恶势力活动时有发生,农村治安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一些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都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加强乡村道德建设。传统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重义轻利、父慈子孝、敬老孝亲等思想,以及勤劳、淳朴、勤俭的生活理念,有利于传承良好的家风,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实现农村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农村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利益主体、社会分层多元,诉求增多;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治安状况不完善,一些地方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侵害农民利益。

传承农耕文化有利于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传统农耕文化中所包含的制度文化,蕴含着乡村生活的规则、意义和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指导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情观念、集体优先观念有利于团结村民,凝聚力量,形成良好的乡村秩序;传统优秀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孕育社会好风尚。

三、新时代传承农耕文化的实践路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大到思想意识,小到日常起居,都深深渗透着农耕文化的印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需要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吸收有用的成分。新时代传承农耕文化,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道路,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因此,他强调城乡一体化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农耕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治理价值。农耕文化中注重万物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注重循环利用的耕作技术有利于为乡村振兴中发展生态农业提供理念引导和技术支持。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尽管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却导致土地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新农村建设中胡乱的砍树、填湖、拆房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农村原有的村庄形态,使得乡村风貌受到了破坏。因此,重新发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将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传承农耕文化中的生态理念,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保护农村的原始风貌,有利于充分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土味道,发展乡村旅游业。因此,走符合农村实际的道路,遵循乡村自身发展理念,是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代传承农耕文化的实践路径。

(二)深入挖掘、傳承、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

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迅速,很多传统民居、历史街区都被无情的拆毁;农村大量居民去城市打工,村庄空心化,传统的民歌和传统手艺后继无人;农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熟人社会中的约束力越来越弱,传统农耕文化遭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加强筹划,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传承、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绿水青山,保护乡土文化的根基不断;其次,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戏曲曲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注意对活态文化的应用和体验,以乡村旅游为载体,让游客体验风土人情,感受传统生活方式;再次,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新乡贤、身边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的教育引导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风采。

(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熟人社会的特征比较明显。因此,他提倡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并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

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农村一些地方不良风气盛行,天价彩礼“娶不起”,人情礼金“还不起”,因婚致贫,封建迷信事件等屡屡发生。面对这样的农村社会环境,必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国很多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具有深厚的优秀文化基因,直到现在还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乡村治理在发挥好自治和法治的同时,要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不断地总结和推广。发挥德治的作用,首先应该加强对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宣传,可以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进行宣传,使优秀农耕文化得以普及和推广。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党的“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因此,新时代我们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治理,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农耕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耕旧事十二韵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