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场进化史

2019-09-16陈肖

大飞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施耐德航站楼机场

陈肖

2019年,是中国民航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成及投运,刷新了全球建设国际级枢纽机场的速度纪录,开创了我国民用机场交叉跑道构型的使用先例。作为京津冀的新航空门户,今年“十一”期间,大兴国际机场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接待了51.84万人次的客流量。有意思的是,在这些访客中,游客与进出港旅客的比例为13:1。也就是说,来这里看热闹的人,远比出行的人多得多。

机场,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到机场,换票、登机、起飞,短短几个小时之后,抵达千里之外的另外一座机场,继续着我们关于生活、工作的斑斓故事。然而,匆匆穿行于机场中时,你是否会突然好奇,“机场”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壮观,如此吸引旅客,拥有如此强劲的区域经济带动能力?从飞机诞生至今,一百多年间,机场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成今天的样子的?

蛮荒时代

熟悉航空史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张照片。116年前,1903年12月17日,驾驶着“飞行者一号”,莱特兄弟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重于空气的可控飞行。很多人对这张照片代表的事件耳熟能详,然而单单就这个场景来说,了解的人则少之又少。毕竟,在这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可供参考或辨别的标志物。对此,好奇的小伙伴不禁要问,莱特兄弟这创世纪的一飞到底是在哪里进行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飞机场”究竟在哪儿?

答案就在这张照片里。从美国华盛顿出发,向东南行驶约350公里,就可以到达屠魔山(Kill Devil Hills)。这里矗立着一尊羽翼浮雕形状的雕塑,它存在的意义有点拗口——纪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比空气重的机械成功地、持续地使用动力飞行。

在航空史发展的早期,“机场”与我们如今的认知大不相同。下面这张照片,是1917年拍摄的英国蒙特罗斯皇家空军场站——英国第一座军用机场。相比现代机场,早期的“机场”并没有“场”的概念,只需要一块夯实的开阔地,再加上几间用于维修或制造飞机的厂房即可。在人类从事航空活动的早期,即飞机诞生之初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场的英文并非“airport”,而是“airfield”。当时,所谓的“机场”没有特定跑道,没有航站楼,没有廊桥,没有摆渡车……只是一片适合飞机起降的旷野而已。

岁月流金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人类的航空活动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机场、航站楼相继出现。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其间,机场设施的设计由俭入奢。囿于科技水平,当时的机场和航站楼,有些“华而不实”。相比于实用,激情与梦想才是彼时机场建设的关键词。环形跑道、空铁联运……很多如今才陆续出现、甚至尚未出现的航空方式或航空概念,其实都早已出现在航空历史的舞台上。

作为伦敦的第二大机场,盖特威克是从伦敦前往欧盟成员国,以及中东国家的主要机场。不过,早在1930年代创建之初,盖特威克机场可不是这样的。1938年,盖特威克机场航站楼位于水泥道面的中央,而两条向北延伸的“跑道”则长短不一且没有规则。机场东侧有铁路与之互联。可以说,这是全世界第一座实现了“航空+公路+铁路”联运的枢纽机场。毫无疑问,这样的布局为机场和航空的发展储存了充沛的动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机场设施的变化和飞机技术的进步同步向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20年里,飞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前半段,航空还是螺旋桨飞机的天下;后半段,4发喷气式客机波音707就已经停满了旧金山机场的廊桥。

除了外部硬件设施的变化外,在那个岁月流金的年代里,旅客在机场航站楼内部候机时,也会享受到比今天好很多的服务。这幅照片拍摄于1959年的旧金山机场候机楼内,随着波音707和道格拉斯DC-8这类商用喷气式客机的服役,旅客的飞行时间被大大缩短,但航站楼内以及机上的精致服务,又似乎将时间拉得绵长,使人沉浸其中。这正是属于那个岁月流金年代,人们在面对生活、畅谈梦想、展望未来时所具有的复杂气质与自由情怀。

在管理和运行方面,领跑的选手仍然是芝加哥奥黑机场。通过这张拍摄于1973年的照片,我们看到,同期芝加哥奥黑机场的塔台已经拥有了望远镜、信号灯、无线电对讲机……毫无疑问,這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塔台之一,虽然今天的我们对这种景象已经司空见惯。

蓬勃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1世纪初,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也开始从军用领域转入民用,航空产业就是这场技术转移的第一批受益者。中国的机场建设则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一举追赶上了世界先进机场建设的步伐。

从下面三幅卫星照片可以看出,北京首都、成都双流和上海虹桥这三座中国地区级枢纽国际机场的变化。黑白的卫星照片拍摄于1968年前后,底图的彩色卫星影像拍摄于2018年,叠加在一起的2张照片时间跨度达到了50年。

在北京,首都机场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座新建机场,于195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画面中的大楼是当时首都机场的候机楼。随着中国的发展,昔日的候机楼早已无法满足今天的民航运输需求,而这座候机楼也已经变成了国航的办公楼。

作为中国的国门工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2019年,它也将机场建设发展的接力棒交到了以大兴机场为代表的中国机场发展4.0时代——智慧创新时代。

智慧创新

21世纪的机场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对此,中国民航给出的答案是,以“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为核心的“四型机场”。而集齐了所有这些“标签”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堪称现代机场的代表。但是为了让旅客出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加便捷、高效、舒适,除了旅客能接触到的自助值机、智慧安检等设施外,大兴机场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幕后“智慧应用”存在,比如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而在旅客触手可及的感受范围之外,更多智慧创新则隐藏在幕后。

在“智慧机场”方面,大兴国际机场A-SMGCS(Advanced Surface Movement Guidance and Control System)系统(高级机场场面活动引导与控制系统,以下简称高级地面引导系统)相当于滑行道上的红绿灯,可以保障飞机在低能见度條件下,以最高效安全的方式在地面滑行。为了保障塔台上的控制、导航设备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兴国际机场塔台采用了高端的UPS主机、蓄电池组、配电柜等设备。

从一片野地到一方空港,推动现代机场从梦想变为现实的重要条件是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保障。在“四型机场”的建设过程中,从行李分拣、候机大厅环境控制,到保障机场安全运行的空管系统和跑道起降系统等方方面面,施耐德电气助力“四型机场”建设的身影也无处不在。而对于现代机场来说,“电气化”也早已不单是为照明和运行系统提供能源这么简单,它不仅是为整座机场提供电气的能源中心,还是覆盖整座机场的数字化运营平台。

基于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施耐德电气所打造的机场行业解决方案共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互联互通的产品,包括中低压设备、自动化设备、能耗及楼宇系统设备等;第二层是边缘控制层,如防雷监控系统、能源管理专家、电力监控专家、AVEVA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等;第三层是应用分析服务层,包括资产运维顾问、电力系统顾问、运维顾问、楼宇自控顾问、全生命周期服务等。这三层构架紧密联系,通过将更多数字化技术与行业知识相结合,以及全生命周期工具,助力众多客户高质量建设平安、绿色、智慧和人文的“四型机场”。不过,这样的表述,大家或许很难明白。举例来说,在各个季节的进出港高峰时段,航站楼内虽然有空调调节温度,但在面积大、楼层多、空间复杂的建筑内部,如何才能保证各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始终处于令人舒适的状态呢?与之类似,在整座航站楼内,自然光线充足的地方与光线不足的地方,如何才能在满足大家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调整光源亮度呢?

事实上,在这些方面,施耐德电气为机场设计了智能照明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EBO楼宇运营系统软件(EBO)、云能效顾问(Energy Advisor)等楼宇解决方案。可以说,无论是关乎大家体感舒适的空调机组、新风机组,还是让人能够从容购物、吃饭、看书、刷剧、办公的照明灯光,抑或为大家“正在登机”等显示航班信息的大屏幕,施耐德电气都能提供全力支持。

说完航站楼内部,再来聊聊其他区域。现代机场是高度专业化的。其中,空管塔台以及跑道等关键区域对用电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极高。同时,这些区域内的资产设备繁多,故障率不稳定,运维管理难度极大,只靠传统的运维方式,任务重、效率低、风险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施耐德电气同样给出了一套智能配电解决方案。除关键电源产品Galaxy Easy系列的UPS设备外,还有Galaxy VM/ VX系列UPS、POI Plus站控专家等,这些专业设备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可靠、稳定的高标准配电系统。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顺利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建设“四型机场”的广阔天地和卓越价值。在“四型机场”建设中,那些“看不见”的参与者,始终在为机场建设提供着值得信赖的稳定保障。随着我国民航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这些幕后英雄将为更多飞行提供可靠保障。

在胶东半岛,还有一座即将展翅腾飞的新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它会给旅客带来怎样的新体验?如果你迫不及待想先睹它的模样,坐飞机从北京或东北大部分城市出发,去往舟山等华东城市的航班上,选择右侧靠窗,就能看到这座机场新星雄伟的模样。而施耐德电气也将以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完整的产品线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参与到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建设当中,助力其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区域枢纽机场”。对于未来的智慧机场、绿色机场之约,我们充满期待。

回到标题,什么是现代机场?现代机场不是一栋建筑,也不是一座建筑群,它是属于人类的“绿洲”,它记录并保存着人类在实现“飞翔梦想”过程中的每一次胜利,也支持着人类飞得更高、更快、更远。1903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在美国东海岸的荒原中腾空而起。此后百年间,这片“荒漠”逐渐演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航站楼、跑道、廊桥……越来越多的“新物种”陆续出现。时至今日,这片“绿洲”又在经历着新一轮的进化,每一条电路管线、每一块窗花地砖、每一点传输信号,都让这片“绿洲”变得更强壮、更多元、更聪明,进而推动人类飞向更美好、更不可思议的明天。

猜你喜欢

施耐德航站楼机场
“最大机场”
留宿机场
施耐德电气推出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
机场快线
朝鲜新航站楼亮相
向施耐德学习“战略力” 等
2009施耐德电气智慧家居高端研讨会
APC审时度势迎复苏
阿帕奇反机场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