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景观信息探研
——以四库本王祯《农书》为例

2019-09-13

中国园林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渊阁四库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 宇

潘 超

肖 逸

元代王祯《农书》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典籍,其最大特色在于图文并茂,图像约占全书篇幅的4/5。这些图像在反映出传统农业工具及生产技术状况的同时,也形象地展示了古代农业生产及生活风貌,包含了丰富的农业景观信息,体现了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历来关于王祯《农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现有论著多从农业科技层面论述其内容特色及贡献,尚未有人依据相关农业图谱从景观学视角系统探讨该书包含的丰富景观信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应该从人类农业文化的创造、记忆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1],因此本文以图像较为精细翔实的王祯《农书》四库本为依据,分析并探讨其《农器图谱》中的重要历史信息。

1 王祯《农书》四库本及其景观图像的统计与分类

按照相关定义,农业景观是指在农业区域内,由各种要素构成的、能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农业外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其中包括其农业区域的自然生命(农作物)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场景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各构成元素的独立效果,而是相关元素组成的复合效应[2]。《管子·八观》内也提到这一点:“行其田野,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因此农业景观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景观[3]。

四库本《农书·农器图谱》不仅描绘了农具的实物形态及其功用,还反映出各种农业场景,包含人、物、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景观风貌,主要是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业生活景观。

现将图谱中农业景观信息分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景观两大类,对所有图幅进行量化。其中,生活景观有6幅与生产景观重合,单生活景观4幅,单生产场景102幅,可以看出《农器图谱》的生产景观居多(图1)。

对四库本《农器图谱》中共20门类的综合景观信息进行量化,从景观关系图幅比例中,可间接分析出人、物、环境、其他在综合景观图中的分布情况(图2),同时也可分析出综合景观图及其各元素在总图幅中的分布情况(图3)。

图1 四库本《农器图谱》图像景观类型分析图

图2 综合景观图各元素分布图

图3 综合景观图及其各元素在总图幅中的分布情况图

其中,综合景观图包含了人、物、环境中2个以上的元素。“人”包括单人、多人;“物”包括动物和农业、生活用具等工具;环境包括建筑、栽植、山石、水体。“钱镈”的其他类型为人+环境1幅;“杵臼”的其他类型为动物+器物2幅。单物农具按名称命名图幅计算,如“耒耜门”中“耒耜”图;同一图名下2幅表现相同的农具图幅计1幅,如“耒耜门”中“犁”图。由于四库本排版篇幅所限,部分前后2页上的图实为一幅整图,统计时按一幅计算,如“田制门”中“沙田”图。

四库本《农器图谱》总图共263幅,综合景观图112幅,占总图幅42.59%,其余为单体农具图。说明综合景观图在总图中占据近半比重,具有较强的图面表达能力,涵盖更多的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农业场景信息。

其中,人、物、环境关系图有85幅,占综合景观图幅的75.89%,其余人和物关系图8幅,物与环境关系图16幅,表明带人物的景观图在整个综合景观图幅中占较大比重,这是与其他版本的一个显著区别。其他关系图有“钱镈门”的“人和环境”图1幅,“杵臼门”的“动物和器物”图2幅。

其中,农业土地利用景观集中在“田制门”,农田水利景观集中在“灌溉门”“利用门”;农作物种植景观分布在“耒耜门”“镢臿门”“钱镈门”“蓑笠门”“灌溉门”“蚕桑门”等;农业生活景观分布在“舟车门”“蚕缫门”“织纴门”“麻苎门”“蓑笠门”“灌溉门”“利用门”“蚕缫门”“纩絮门”等。下文将对这几类中有代表性的农事景观图像进行分析,以此来反映其所蕴含的独特信息价值。

2 土地利用景观信息

农业土地利用景观主要集中在“田制门”,根据南北不同地理环境情况,开发了多种利用形式,如圃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沙田,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地利用景观。比较有代表的是“围田”“架田”“梯田”①(图4)。

围田,也作圩田,常见于江淮地区,以土堤围合低洼濒水田地,适用于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农书》“围田”图采用集锦式的白描表现技法,以阡陌纵横的稻田为核心,画面分为葱茏植被的前景、屋舍堤圩的主景、含山缥缈的远景。前景留白处横卧一叶扁舟,以虚衬实,烘托出主景围田架构的村舍环境,辅以茅屋、石桥、杨柳等栽植为点景,堤圩与水系穿插在肥沃的田地间,随风摇曳的杨柳与行舟人以动衬静,一幅生动的围田图跃然纸上。

架田是以木架浮于水面,附着葑泥进行栽培作物,故也称葑田。近岸的柳树与土石,可用于系绳固定架田。这种创新的土地利用形式,弥补了农田的不足,可避免水患淹没,提高农作物产量,已经有现代农业雏形。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小舟撑取葑田归”[4],说的就是宋代江苏吴县一带水乡的架田经营情景。此外,宋代杭州西湖在清淤堆砌苏堤之前,湖面已形成了壮观的架田景观。

图4 从左到右依次为“围田”图、“架田”图、“梯田”图

梯田能够增地增产,也利于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书曰:“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②”可见梯田在崇山峻岭间也能营造出立体壮观的农事景象[5-6]。当今比较著名的有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其所体现“四素同构”包含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反映出精细的农、林、水分配系统,通过哈尼族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水土环境互动的生态模式。

杨慎诗云:“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7]”书中不同的田制具有地域性农业景观特征,表达了南北土地利用形式因地制宜的理念。另外,这些增添场景内容的田制图,也可使人们了解古代南方的农业生态状况。书中说:“水塘即洿池也,因地形坳下,用之潴蓄水潦,或修筑甽堰,以备灌溉田亩,兼可畜育鱼鳖,栽种莲芡,俱各获利累倍。③”“水塘”既可用于稻田灌溉,又可养殖鱼鳖,栽种莲芡,形成一种农业生态模式。其他如描绘围田、圩田、湖田、架田、梯田、沙田等的图像,则直接反映出南方地区田地开发日益扩展状况,联想到围湖造田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 农田水利景观信息

《农器图谱》中的农田水利景观,主要集中在“灌溉门”“利用门”,重点表现了各种灌溉设施利用以及以水能为动力的农产品加工景观。

“翻车”④(图5)也谓之“龙骨车”,是常见的灌溉工具。作为全图核心的翻车架设在堤圩之上,头戴斗笠的两壮年男子协作踩踏翻车,带动水戽引水灌溉,一旁的执杖老者似在传授操作要领,又似在为两人鼓气助威。远处茅舍前正有一孩童箪食壶浆,徐徐走过草桥,应是前来为车水人送水送饭。老幼目光纷纷投向正在引水的翻车,翻车支起席棚为劳作男子遮阳,田埂远处皆有绿树掩映其间,吱呀的翻车与哗哗的流水,恰当地表现了翻车的妙用及灌溉的艰辛。

图5 “翻车”图

图6 “卧轮水磨”图

图7 “薅马”图

图8 “田漏”图

在诸如“翻车”等多个灌溉农事景观图像中⑤,不仅附带自然山水,也捎带描绘农田村舍的人文景观。皴法表现的山石肌理与青松翠柏,展现了水利设施安放的地势和环境状况,映衬出水利机械的用途,两者相辅相成。

“利用门”中的农事水利机械要求置于水流湍急、落差较高之处,这样便于利用。以“卧轮水磨”⑥图为例(图6),选址水石夹缝处,靠于松柏,“凡欲置此磨,必当选择用水地所,先作并岸擗水激轮。或别引沟渠,掘地栈木,栈上置磨,以轴转磨中,下彻栈底,就作卧轮,以水激之,磨随轮转”⑦。

此外“立轮连二磨”“水排”“水碾”“水轮三事”“水转连磨”“机碓”“水转大纺车”⑧等机械,本身选址就位于水流激荡的山石草木旁,加上茅舍前劳作的农夫,更是古代水利农具的生动展现。

4 农作物种植景观信息

农作物种植景观分布在多个农事图中,描绘的是利用农具辅助作物种植、生长、收割,涵盖了作物生长过程,表现了不同阶段所使用的农具变化。代表图像有“薅马”“田漏”“麦笼”等。

“薅马”⑨是耘禾时所乘的竹马(图7),画面以田地中使用农具的男子为前景,背景衬以树木、山丘,以一人一物一景的搭配方式展示了种植景观。

“田漏”⑩(图8)直接反映了人工种秧和管养田地的景观。“田漏”图主要描绘了妇孺箪食壶浆、田间劳作男子、田漏计时老翁的人物形象与劳作场景,同时蕴含农业生产的时令要求,所谓“大凡农作须待时气,时气即至,耕种耘籽,事在晷刻。苟或违时,时不再来。所谓寸阴可竞,分阴当惜此田漏之所以作也” 。

图9 “麦笼”图

图10 “田庐”图

图11 “蚕室”图

图12 四库本“小纺车”图(12-1)和明本“小纺车”图(12-2)

在作物收获时节收集存储作物的“麦笼”图(图9),以田边稀疏的树木暗示秋季的到来。田中男子在前收割,并牵拉特制的四轮小筐车,女子在后收集麦子,堤圩旁还有嬉戏的孩童,显然收获时节也要求全家出动,颗粒归仓[8-9]。

5 农业生活景观信息

四库本《农器图谱》还有多幅反映农耕生活的景观图像,其中包含了传统古代农家衣食住行的相关信息,可以说是南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的村舍聚落图和蚕织作业图最有代表性。

“田庐” 图绘制精细而完美,很好地展现出男耕女织、多种经营的农业生活景观(图10)。“古者制,五亩之宅,以二亩半在鄽,诗云,入此室处是也;以二亩半在田,诗云中田有庐是也。此盖古制。自井田之变,农人散居,随业所在,其屋庐园圃遂成久处,四时之内,农事俱便……。赋略曰:江上有田,田中有庐,屋以蒲蒋,扉以籧篨,笆篱楗微,方窦櫺踈,檐卑欹而立伛偻,户偪侧而行趦趄。……左有牛栖,右有鸡居,将行瞪遮,未起啼驱。宜从野逸,反若囚拘” 。这段文字与田庐图相配合,生动而完整地揭示出农家生活与生产交融统一的情景。

图中以庐舍前撒谷喂鸡的农妇为核心,不吝笔墨,重点刻画了南方地区传统村落的生活场景。院落、树木、耕牛、家禽、人物、柴门、茅舍等农村生活元素,依次从前到后铺陈开来。尤其是妇人正于自家小院前喂鸡的场景,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可以看到,随着农妇撒下谷粒,母鸡与小鸡忙于啄食,公鸡似在招呼同伴。耕牛系于门前老树上,似在牵拉缰绳,想要挣脱;两只山羊则悠然卧于墙角,两旁低矮的茅舍用于圈养家禽和放置农具。进了大门,屋中孩童正注目于院内两只嬉戏的家犬。前景与主景动静相宜,鸡犬相闻。远景出现了江淮常见的围田,远处依稀有多户邻舍掩映在疏密相间的山林中,缥缈的水墨山色隐于留白之际,意境深远。总之“田庐”图展现的农村生活场景,极富意趣,传达出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清中叶前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家庭式蚕桑丝织作坊,相对于田庐草堂,“蠺连” “蚕室” (图11)“撚绵轴” 等图对于居所内景的描绘更赋有园林景观色彩。植物刻画细致入微,书中初步能分辨出柳、松、柏、槐、竹、荷、芦苇、桑树、芭蕉等栽植。庭院园林中的绿化栽植与建筑屋舍、湖石假山等通过一定的空间景观营造来协调搭配,渲染出勃勃生机、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氛围。园林化的居所画面,明显带有典雅的江南建筑庭院环境特色,从侧面印证了明清时期江南农桑丝织业的发达与生活的富足。

6 四库本《农书·农器图谱》的景观信息特征

在王祯《农书》之前,唐代陆龟蒙的农具专著《耒耜经》记载了江东犁、耙、砺和磟碡4种水田耕作农具,可惜没有图例。南宋曾之谨写了《农器谱》(已失传),据说其所列农具不如王祯《农书》多而全,也无图像。王祯之后,《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所载的农器图,基本源自王祯《农书》。清代乾隆时期编纂《四库全书》,其“子部·农家类”收录了王祯《农书》,其中的农器图谱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重新绘制,有些农器图加入了场景内容,传达的景观信息也更为丰富。因此,王祯《农器图谱》是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时代意义明显。以下主要从比较角度探讨其中所反映的农业景观信息特征。

6.1 注重描绘农具应用的场景细节

就农器图像而言,四库本王祯《农书》是多个版本中农具应用背景及细节描绘最充分的。四库本《农书》成书于乾隆年间,其中《农器图谱》明显受到康熙年间焦秉贞版《耕织图》的影响,在明本基础上改绘并增加了相关农具使用的背景,重新刻画了图像细节。四库本“小纺车” 与明本“小纺车” 的对比,即可说明明清两代农事图风格的差别(图12)。四库版“小纺车”是在清代民居建筑屋檐下的纺布情景,前景有抱角做法的门前台阶,门上装折精致,纺线妇女着清代服饰,屋后古树葱茏。这些环境描画与明本单一的“小纺车”图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明清之际,以小纺车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悄然兴盛,即“此车之制,凡麻苧之乡,在在有之” 。

同时,四库版《农书·农器图谱》受到当时繁华精致的审美文化影响,将生活情趣移植到了农业图像中,使《农器图谱》在客观图像的基础上更贴近农家生活,抒发了饶有趣味的农业生活意向。例如四库本“络车” 图在明本基础上吸收了焦本《耕织图》“络丝” 图的园林化景观特色(图13)。在绿意盎然的庭院中,盆景雅置,流水潺潺,络丝妇女与嬉戏幼童形成对比。农事图中大量绘制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自清代康熙年间焦秉贞《耕织图》始。这些幼童形象在图画当中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给画作带来了生活气息,可谓图中点睛之笔,试图描绘出清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繁荣情景,进而显示出社会稳定的升平之象。

6.2 突出与农业活动相关的田园风光

在王祯《农书》四库本的刊刻过程中,内容应参考和借鉴了前代尤其是宋人的农事图,如楼璹本《耕织图》及南宋《耕获图》 。其中后者以集锦方式再现了农耕的多个重要环节(图14),细致地描绘出了在山水与稻田的衬托之下,佃客正在从事耕地、耙田、插秧、灌溉、筑场、耘田、收割、挑禾、上架、脱粒、簸扬、舂米、入仓、堆秸等农活的生动景象,将水稻从耕种到收储的过程,浓缩到一幅小小的扇画中,反映了宋代江南庄园农业精耕细作的场景,应为王祯《农书》库本图像部分的绘制提供了一定借鉴。

图13 四库本“络车”图(13-1)和焦本“络丝”图(13-2)

同时,四库本《农器图谱》借鉴山水画技法,来表现农事景观信息也有迹可寻,如“划船”“陂塘”“水塘”“连筒”“架槽”“石笼”“浚渠”“水篣” 等图,也可从明代唐寅《江南农事图》 (图15)中窥知一二。

与此相似的有四库本中的“水塘” 图(图16)。相对于明本“水塘” 图(图17)朴拙简明的白描手法,四库本《农器图谱》则吸收了田园山水画的精髓。库本的“水塘”图以水塘分割景观画面,空间层次丰富,屋舍宝塔掩映其间,多以皴法勾勒山石,远山层峦叠嶂,缥缈隐现,尽显江南田园山水风光。图中笔法细腻,虚实结合,详略得当,虽然是科技图像,却不失人文山水风范。

7 结语

在四库本王祯《农书·农器图谱》精致翔实的插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农具的形制和面貌,还了解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综合景观状况,体现了农业景观原生态特质,因此我们需以极审慎的态度保留与开发这些人类的文化遗存,使其成为今天或未来人类生活模式的参照物,或从中了解到我们传统农业的地域场所精神,中华古农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物态的视觉化载体形式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10-11]。

同时,《农器图谱》为我们提供的古代农业耕作景观作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为我们展现了基于地域差异的各种土地利用形态,同时也反映了这些同构异形的客观景观形态背后社会、生态和生产的共生逻辑[12]。

本文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突出综合农业图像所传达出的景观信息及其时代特色,而对其农业技术及生态内涵发掘较少。同时,其他相对次要的图像类型限于篇幅有所省略。鉴于此,如何进一步多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以充实农业文明史研究体系,为当今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服务,尚需联系相关历史与现实问题予以进一步思考。

图14 南宋《耕获图》

图15 明代唐寅《江南农事图》

图16 四库本“水塘”图

图17 明本“水塘”图

注释:

① “围田”“柜田”“梯田”三图分别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416页、第417页、第417页。

②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90页。

③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④ “翻车”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25页。

⑤ 例如在“灌溉门”中的“水转翻车”图、“高转筒车”图、“水转高车”图,详图分别参见《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28页、第530页、第5页。

⑥ “卧轮水磨”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43页。

⑦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49页。

⑧ 详图分别参见《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43页、第544页、第545页、第546页、第547页、第549页、第550页。

⑨ “薅马”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454页。

⑩ “田漏”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52-553页。本图实为该书中的2幅图合并为一图。

⑪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62页。

⑫ “麦笼”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54页。本图实为该书中的2幅图合并为一图。

⑬ “田庐”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18页。

⑭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16-318页。

⑮ 详图参见《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75页。

⑯ “蚕室”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63页。

⑰ 详图参见《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87页。

⑱ 四库本“小纺车”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96页。

⑲ 明本“小纺车”图选自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425页。根据其校例说明,该图为明本插图。

⑳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424页。

㉑ “络车”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83页。

㉒ [清]焦秉贞绘,“络丝”图,选自康熙《御制耕织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㉓ [南宋]作者佚名,《耕获图》,选自《宋人画册》,故宫博物院馆藏。

㉔ 详图分别参见《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14页;《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24页、第524-525页、第532页、第532页、第537页、第537页、第539页。

㉕ [明]唐寅,《江南农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㉖ 四库本“水塘”图选自《四库全书·王氏农书·农器图谱》(影印文渊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30册,第524-525页。本图实为该书中的2幅图合并为一图。

㉗ 明本“水塘”图选自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根据其校例说明,该图为明本插图。

猜你喜欢

文渊阁四库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终南捷径,帝王心事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钱谦益诗作中的自我指称与身份建构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邻父伐树
登楼
四库学研究专辑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