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阔雄奇
——刘海粟十上黄山与艺术精神(下)

2019-09-13张立行顾村言谢天成袁拿恩梁晓波董松排名不分先后按发言顺序排序

当代美术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刘海粟黄山绘画

张立行 顾村言 谢天成 袁拿恩 梁晓波 董松(排名不分先后,按发言顺序排序)

1刘海粟立雪台晚翠图35cm×55cm

张立行:从传播学的角度回看“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传播得失

刘海粟作为一位艺术家,个性非常突出。我觉得艺术家的个性是很重要的,他的个性造就了他的艺术。

我梳理了历史资料,发现关于解放前刘海粟前五次上黄山的资料是很少的,留下的作品也很少,媒体对此的传播更少。改革开放后,刘海粟重获了艺术的新生,成为了艺术大家,他的每个行动便成为了关注点。刘海粟第七次上黄山,当地的报纸对此作了报道,一本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篇关于刘海粟黄山创作的长篇文章。关于第八次上黄山,媒体的反应有两种:一是及时的反应,在刘海粟上山的过程中就作了报道;还有一种是刘海粟离开黄山,沉淀了一段时间,媒体开始逐渐逐渐关注。海老到晚年主要生活在上海,上海的主流媒体,比如《文汇报》《解放日报》,对刘海粟上黄山作了一些报道,并回忆了他第七次、第八次上黄山的情景。报社不止对此发表文章,还在其他方面对刘海粟海上黄山的活动进行参与,在他第十次上黄山之际,《文汇报》在和平饭店设宴为他饯行。这段历史也留在了报纸里。当然刘海粟上了山以后,各个电视台,包括报纸都做出了反应,《解放日报》都是整版的报道。媒体对刘海粟上黄山真正的关注是在第十次。

今天我们再回看这些报纸,我觉得传播还是需要深度,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讲,这种学术的成果宣传力度我是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假如说改革开放前刘海粟前六次上黄山,材料有所缺失,那么从1980年开始他后面四次上黄山,每一次的出发点、创作成果、具体的一些过程、意义、表达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迄今为止我查阅到的资料很少。

我认为不要局限于海老的绘画作品,要整体研究,从他的诗、词,包括他的画论、讲话整体梳理,把每次上黄山的缘由、过程梳理出来,这会对今天的很多结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媒体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再重复地说刘海粟“十上黄山”的因果、过程没太大的意义了,如果把这背后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再传播的话,那就很有意思。海老与黄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媒体人也有新的使命,不断把学者们新的成果不断地推广。

顾村言:刘海粟先生绘黄山松的经历与寄喻

黄山奇松怪石,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海老“十上黄山”,每一幅作品都有松树,有的是主体有的是副体。刘海粟先生曾经说过“松,可算黄山之花。霜欺雨打使它们都成平顶。瘠薄的土地,锻炼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它大风高唱,小风曼吟,雪扣时银花满树,云雾涤荡,绿光可人,水旱病虫,都不妨碍它给黄山披上绿袍。对人无所索取,只供给美感、木材、烧柴。品格最崇。”黄山之松最能反映海老的胸襟和气魄,他从这里找到了一种寄托。

2刘海粟黄山云海奇观国画画心:67.8cm×89.5cm1966

刘海粟的黄山之作每一幅都有松鼠,有的是配角,有的是主角。他现存的最早的黄山之作是1935年冬日画的《虬松》,以笔写其“奇古”。三上黄山时画始信峰顶的朱松。1943年,五上黄山时期海老创作了《松鹰图》,已初具海老的风格,但笔墨还没有晚期的画劲,没有钢筋铁骨的强悍霸气,稍微软弱了一些。《梦笔生花》里画了七株小松,“有如怒蟒奔云者,有铁钩倒挂者,有疏影横斜如古梅者。”把松树的各种姿态,柔媚的、遒劲的都呈现了出来。晚年他曾用六尺宣纸画了《黑虎松》,三次画孔雀松。孔雀松虽然是病态的松木,但是依然给人壮美的印象,这也寄喻了海老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觉得海老画松的变化跟他书法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海老晚年的书法,雄强壮劲,融合了碑体和西方美学。海老晚年的书法把康有为的雄健、中国文化“天行健”的精神发扬得淋漓酣畅。画松也见证了海老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当时那一辈的画人,不能只以画家的身份来理解他们,他们是真正的文人风骨,是有政治情怀的,在他们作品里寄喻着很强的政治抱负和民族精神。

刘海粟对黄山情有独钟,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海老他画《黄山松》有一个过程,他早期临“四王”、石涛、梅青,晚年以书法入画,流露出西方印象派的画法,这对当下的学界、画界有很多的启发。

谢天成:现代艺坛无法逾越的高峰——忆恩师刘海粟

我作为刘海粟先生的弟子,讲讲刘海粟先生的几件事。

1982年8月下旬,当时的联合国的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访问上海,授以刘海粟教授联合国和平勋章,以表彰刘教授为发展中国和全人类的文化艺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但是当时刘海粟已经离开上海,第九次上黄山作画,适逢当时我也随海粟老师九上黄山。刘海粟获取喜讯,平静地对我们说,这是祖国的荣誉,荣誉属于人民。这就是一代巨匠的民族观和爱国情怀。

我在桂林工作期间,起草了关于创建刘海粟艺术桂林研究院的报告后不久,刘海粟于香港批复同意,随之于1991年9月23日亲笔回复了长达300字的信给我。信中他教导我说:“大耋之年精力已衰,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志在报国,弘扬中华文化,为世界人类作出贡献,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奈我老而不学,尚未完全做到,希望奋斗再奋斗。”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操,96岁高龄还惦记着教育下一代年轻人,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海粟先生复出后地位声誉无人所及,徐悲鸿很多学生、弟子对海老都很尊敬。有一次徐悲鸿的学生到上海拜见刘海粟,刘海粟先生热情接待了他。事后我问老师说,他是徐悲鸿的学生呀,您怎么还这么热情地接待他呢?刘海粟严肃地批评我说,要搞学派,不要搞纵派。此为祖国艺术事业大包容、大胸怀的体现。

1988年,刘海粟十上黄山,我应邀随同。广西成立广西桂林漓江书画院,我受任院长。我将消息告诉刘海粟先生,并请先生为画院提院名,他欣然答应,但郑重地对我说,他1978年到过桂林漓江写生,漓江很美,黄山很壮观。叮嘱我在桂林要多游漓江,像十上黄山一样,泼墨漓江,千万不能待在家里画漓江。

1985年,海粟在深圳90大寿,我为老师写了一幅“沧海一粟”的书法,表示祝寿。老师很高兴,对我语重心长地说:“书法很重要,国画用笔的体现一定要中锋用笔。”刘海粟的书法造诣不但在画家中是有地位的,即使在现代书法史上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但他对我说,他现在90岁了,如果活到120岁,还要学习书法,还要写字。

因为有了刘海粟先生在中国美术运动中长达80年披荆展翅、融会中西古今、开创先河、推陈出新的艺术实践,才成就了中国新美术的灿烂历史篇章。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学习提升海粟先生的艺术精神,无疑将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推动力。

袁拿恩:随海老十上黄山点滴体会

我随海老三次上黄山,第七次、第九次,特别是第十次,我陪随始终。从南京出发,经历58天,最后刘海粟老师下云桥,我们三个人乘着黄山管理局派来的小车回到上海。这个过程还历历在目,我就讲刘海粟老师上黄山的两个小故事。

1988年,我们坐汽车从南京出发,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走了整整一天,傍晚才到黄山。7月12号,住在云谷山庄,那个时候恐怕是江南地区最热的季节,我都吃不消,刘海粟老师精神抖擞。休息了5个小时左右,第二天一早从云谷寺跑到桃花溪,想看看是不是能画一画白龙潭,一看白龙潭也枯竭了。刘海粟又是摇头又是皱眉,又顶着大太阳到了黄山疗养院这一侧,看到路边一景——龙虎斗,就是一块像虎的大石头和一棵像龙的树。刘海粟在这画了一张,还画得很开心。师母在旁边说,他这个老先生纠缠不休,和黄山一方面龙虎斗,相搏相斗,但是他们又相亲相爱。第二天海老接着要上山,到了住处,他马上叫大家帮忙,把房间布置成一间工作室,中间放了一件很大的画作。布置好后,他跑到阳台上,一边看一边皱眉,因为那天晴空万里,海老觉得黄山最美的是有烟云的时候。进进出出好几次,午后他再一看,天上已经有了云彩,云的投影落到山间,形成了阴阳、亮暗的变化。海老便马上开始作画,画好后他非常高兴,他说:“我画散花坞、画梦笔生花,画了好多遍,每一次都不同。今天山不变我变。”

第二个故事,在第八次上黄山的时候。海老受了风寒,卧床十几天,刚刚好点能起来能够活动一下,就说要出去画画。我们随行、师母、黄山的工作人员都劝他,他都不听,说来黄山是工作的,不是玩的。这次画完我们继续上山,到西海去。那个时候的路又陡又窄,石阶高低不平。海老走几步就得停一下,气喘吁吁。到了阎王壁,他还要继续往里边走。我们拗不过他,只能有的搀、有的架、有的推,好不容易把他送上面,可以看到西海群峰,他便在这里开始作画。那个地方其实是个悬崖,万丈深渊。

他那天画了一张六尺的竖构图,比较费力,时间长了,太阳已经西下,风也起来了,我们把大衣给他披好,他马上就抖掉,一连三次,他发火了。我们只能拉着两件大衣的袖子作为风帘,组成一个挡风的人墙。那天画完了,他很高兴地说,今天老天给我考试,不容易啊,我画的时候你们不要在旁边捣蛋。当时旁边有一个观众说,以前只知道黄山有三奇,奇松、怪石、云海,今天看到海老在黄山写生,这是黄山第四奇。

有一次我问刘海老,您这么喜欢黄山,觉得它好在哪里?他说,黄山那些山石,有的看着马上要倒了,但是千万年亿万年都不倒;那些松树长在绝壁上,没有一捧泥土,但是千百年生机勃勃、郁郁苍苍。在黄山,只有不畏艰难、特殊的、伟大的生命才能生存,恐怕这就是海老最喜欢黄山的地方。

3刘海粟白龙潭国画43cm×43cm

海老对传统非常有研究,收藏了很多传统的作品,一直临摹。但是他认为不能把以前人的皴法之间用到黄山上面,画黄山要有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就是特殊的伟大的生命。

黄山的地质、地貌非常符合海老画风的追求。黄山都是石头结构,立壁千仞,这和海老厚重的书法的用笔非常契合。黄山千变万化又符合海老在绘画中追求的自然和变化,他觉得只有黄山能够符合他对艺术的追求。

梁晓波:打破古今中西界限——刘海粟的艺术精神

刘海粟晚年获得了很多国际性的盛誉,因为他确实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和领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艺术大师。在国际上,中国艺术家能够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实属罕见。

海老的艺术是超前于时代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编的《世界名画集》,其中第三集是梵高。与之对应的是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当时欧洲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为他出版。刘海粟编的《梵高传》比欧文·斯通的还早一年出版。

刘海粟先生的研究海纳百川,他欧游以后撰写的关于现代艺术的文章,从野兽主义、新自然主义、未来主义、折衷主义、理想主义、达达主义……在现代的中国艺术史、世界艺术史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的艺术家里唯一能够和海老并肩的是丰子恺先生。海老通过折衷古今中西的艺术,总结出西方的现代流派,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他给予这些流派很准确的评价和定位。

很多人以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是徐悲鸿1928年从欧洲回来后建立的讲学体系,就是用西方的素描融入到国画和油画的创作中。而海老的素描,他的线条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对比刘海粟的素描和他早年的国画,他用素描的笔法融入到国画里,也就是说在徐悲鸿画奔马以前刘海粟已经用这种笔法来进行国画的创作,尝试技融中西了,他比徐悲鸿更早、更成功,而且刘海粟的美术体系比徐悲鸿建立得更完整,更全面。刘海粟早期创作的两张国画,在题跋里面讲到他用沈石田和梵高的笔法融合在一起进行创作。在《美术》杂志上他说过,还没有出过国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研究写实派和印象派,而且把石涛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论融合起来。中国的绘画是从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而印象派是西方绘画从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二者是相通的。刘海粟撰写的《西画苑》囊括了整个欧洲美术史,《国画苑》则把中国美术史研究了一遍,他也研究古典主义和19世纪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下溯到马蒂斯、毕加索。所以他到欧洲的时候,向欧洲讲解中国绘画的理论发展,例如中西美术的发展,都是从写实到写意,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现的发展方向,是相通的。他也向欧洲介绍中国绘画的六法论。刘海粟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就是因为他技融中西、一统古今,打破了古今中西的界限,他的艺术具有国际性,具有时代性。

董松:游欧与观山——从刘海粟欧洲游学看十上黄山

我们在研究刘海粟的时候更要注意他的国际性,他所有的艺术活动,实际上都是很开放的,很有国际性视野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突出这方面的认识。

在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展览“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上,我们梳理了10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其中最奇特的一位就是刘海粟先生。他没有进入欧洲任何画室或绘画学校里学习,完全是靠着边游边观、边游边学的经历,完成了他对欧洲现代主义的认识,同时又把中国的一些理论传播给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绘画的认识。在“先驱之路”展览的所有的艺术家里,海粟先生是最奇特的一位。

刘海粟的第一次欧游是从1928年底开始的。那次欧游实际上是被迫的,他在上海美专被迫辞职,然后开始了第一次欧游。从1929年到1931年,大概一年半的时间,他以巴黎为中心,通过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的艺术机构,积极主动地和巴黎的欧洲主流艺术团体、艺术人士交流。他的油画《前门》入选了巴黎的秋季沙龙。1930年,他同时应邀了比利时100周年纪念展览会的聘请,担任国际美术展览会的评审委员。作为一位游学的艺术家,刘海粟能有这些成就,参加这些活动,都是他非常奇特的经历。

1931年3月,刘海粟应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的邀请,举办一场关于中国六法论的讲演,同时他的展览在德方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德国人主动邀请中国艺术家到德国举办画展,而且一半费用由德方来承担,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在这之前中国的画家来到西方,更多的是学习的态度,西方人对东方绘画的认识还停留在日本浮世绘的阶段,对中国的绘画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而且话语权掌握在西方手里。所以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的事件。

刘海粟第二次欧游从1933年的11月开始,到1935年的6月,同样经历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他相继举办了十几个展览。举办画展的同时,他也在各地做学术演讲,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传播者,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绘画。

通过两次欧游,刘海粟在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德国人从刘海粟的作品中选出17幅,专门提供一间陈列室来陈列中国绘画,这代表了西方主流对中国绘画的认可,也是他们对中国绘画认识的一个转变;二,刘海粟自己成功地举办了两场个展;三,在欧洲各国举办了十几场展览。这两次欧游是刘海粟前半生最重要的活动,既是对自己艺术水准的提升,也是对中国绘画和刘海粟个人艺术的一次成功推广,同时开拓了他的眼界、提高了艺术品味和影响力,把自己提升到了世界级艺术家的行列,并成功地与世界各国的画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十分难得的。

刘海粟十上黄山,从191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88年,这是他后半生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从最初的登山临写,转变成了艺术事件。十上黄山运动与两次欧游,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刘海粟想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从拍卖市场的反应,我们能看出,刘海粟价格最高的的油画作品都是以黄山为题材的,黄山是刘海粟艺术的源泉,他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1988年十上黄山时,刘海粟年龄已经很大了,但是他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美国、香港,举办了一系列展览,他的创作、展览形成了完整的路线。这是一次艺术活动,更是一次艺术事件。

刘海粟十次登临黄山和游学欧洲所体现出的对艺术不断钻研和超越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他艺术生涯当中所展现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行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也给今天的艺术家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猜你喜欢

刘海粟黄山绘画
黄山日落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雨中看戏
刘海粟知错认错又出错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